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朱立元《美学》第一编:第二章:美学的历史
第二章美学的历史——美学的历史,不仅仅是“美学”学科的历史,而就是广义上包括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在内的历史。第一节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基本特色:美学始终被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者组成部分来看待,并与哲学史一起经历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本体论:是什么哲学研究认识论:想什么方法论:用什么我们学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本质的认识也从三个阶段看:本体论阶段(古希腊——16世纪)认识论阶段(17——19世纪)方法论阶段(19世纪末——)一、本体论阶段积极追问美存在的根源,努力探索美的本体以及美的事物的一般规律。(一)古希腊:理念本体论美学代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二)中世纪:神学本体论美学代表: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三)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美学代表:达·芬奇(一)古希腊1、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1)生平、著作前407师从苏格拉底,至其去世此后游历埃及、意大利前388回雅典建立学园,直至去世著作:近四十篇对话,《大希庇阿斯篇》、《伊安篇》等,可参见朱光潜选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2)哲学观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最真实不真实和真理隔了三层模仿模仿椅子王家增:爷爷的椅子(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真正的美是美的理式A、美本身和美的东西的区别:美的理式(美本身):单一、永恒、不可感不可见美的东西:组合、变化、可见可感B、二者的联系:二者是分离的,同时有被分有和分有的关系。分有方式:模仿/灵感2、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47)(1)生平、著述17岁师从柏拉图,至其去世前343年成为亚历山大的老师前335年在雅典办吕克昂学园著作:164种400卷《物理学》、《修辞学》、《形而上学》《诗学》(2)哲学观质料因形式因:第一本体个别事物创造因最后因:神的目的神:形式的形式形式先于质料对柏拉图的继承:承认理式的存在对柏拉图的批判:方法上:放弃神秘的哲学思辨,对客观世界进行冷静、客观的逻辑分析观点上:强调“理”在“事”中,认识到一般和特殊不可分割,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A、从实现美的途径角度讲:美是由适当比例构成的客观事物的内在和外在关系的总和。(《物理学》)关系:指适当的比例,有内有外美是客观存在B、美的形式标准:“秩序、匀称与明确”(《形而上学》)C、美的效果:由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性。(《诗学》)《诗学》第7章(二)中世纪美学发展停滞期,美学思想见于神学著作,以上帝为美的本体。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帝是整一,是最高的美、绝对的美,一切事物的美都是上帝赋予的。(三)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现实——来世情感解放——禁欲主义唯物主义——神秘主义求知——迷信美学思想:认为自然科学是艺术的基础,强调艺术家要追求艺术技巧。达·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1519)(1)生平、著作18岁开始学画一生从事绘画和各种科学研究30岁开始记录创作心得著作《画论》《笔记》(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A、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达·芬奇《最后的晚餐》B、“镜子说”艺术要忠实模仿自然自然:普遍自然;艺术:第二自然艺术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艺术家要善于观察,把分散的美集中起来,加以理想化。人是小宇宙,要善于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二、认识论阶段不再执著于美的本体论研究,一切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思想着、感受着和知觉着的主体”,从主体对美的思考和感受中探讨美的一般规律。(一)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荷迦兹、休谟特点:认为一切认识从经验开始,采用经验归纳法研究问题。(二)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代表:鲍姆嘉通、狄德罗特点:怀疑一切,认为理性是判断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靠感性直觉不能认识真理。(三)德国古典美学代表:康德、席勒、黑格尔特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调和。(一)英国经验主义美学1、荷迦兹(W·Hogarth1697-1764)英国铜版画家、艺术理论家著作:《美的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从经验到理论“美如此长久地被认为是不可解释的,这毫不奇怪,因为它的许多方面的本质不是光靠著作家所可能领悟的”对美的分析:美的六项原则:适宜:符合一定目的变化:灵活变幻(最重要)一致:整齐、对称(单调,须和其他原则结合)单纯:自身平淡,凭变化给人快感错杂:复杂多样(高度重视)量:比例恰当2、休谟(DavidHume1711-1776)英国经验主义集大成者。著作:《人性论》、《论审美趣味的标准》对美的本质的认识:(1)快感说——美的实质美不能定义,只能凭感觉认识。“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美就等于美感。“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2)效用说——美的来源美具有相对性“美对人才有效,必然随人的利益不同而显出分歧。”效用:不是观赏者个人的实际利害。效用是对所有人或者和对象有关的人来说的。根据人体验效用的方式不同,美可以分为两种:想像的美:通过想像体验效用快感。(效用感强烈)感觉的美(形式的美):事物的形式是最直接、最明显的效用。(效用感弱)(3)同情说——效用的来源同情:即共鸣,是人心设身处地地分享旁人的情感或假想的事物的情感的功能。如:《人性论》柱子:上细下粗——安全感上粗下细——危险感再如:黛玉葬花读者—黛玉—落花(二)大陆理性主义美学狄德罗(D·Diderot1713-1784)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1、著述:1751-1772年主编《百科全书》(17卷)亲自撰写4卷文学作品:《修女》《拉摩的侄儿》美学著作:《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又称《论美》,是为《百科全书》中的美学条目所写)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在关系”外在于我的美:真实的美(形式美)关系到我的美:见到的美(主观的)真实的美:由事物内部关系所决定。相对的美:从事物和事物比较的相对关系中产生。(三)德国古典美学1、康德(Kant1729-1804)(1)生平、著述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大学广泛学习物理、数学、哲学、神学等1746-1755做家庭教师1770升为教授1779退休,继续著述著作:三大批判前批判期批判期(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对美的分析)A、审美判断是无利害的情感判断(质)B、审美判断有无概念的普遍性(量)C、审美判断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关系)纯粹美和依存美纯粹美(自由美):无目的,无概念,自由如:大部分自然美。因为我们无法把任何观念加给它。依存美:受明确概念的制约,以有目的的完善性为前提,是有条件的美。如:建筑美D、审美判断的必然性(模态)快感的4种模态:认识活动——可能让人快乐感官享受——快乐不能普遍传达善——以概念为基础的必然性审美——范例的必然性2、黑格尔(1)生平、著作1788神学院,与谢林同学1808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1816海德堡大学教授1829柏林大学校长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美学》绝对精神理式最高真实唯一真实在现实中与现实割裂发展变化永恒不变(2)哲学思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式的不同:(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第一卷142页)A、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理念形式:感性形象强调了美和真的统一。“美本身必须是真的。”是对康德过分强调纯粹形式的批判。例如:哥特式建筑总特征:自由上腾,隔绝科隆大教堂B、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美的生命在于显现”显现:是自觉的行动,是直接呈现。C、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绝对理念本身就是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美具有实践性。人把自己的能力、理想、理念“人化”到环境中,使自己得到“实现”、“肯定”或“生展”。例如:小孩往水里投石子。“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这是自我创造;在对象里直观自己的本质。三、方法论阶段美学研究呈现多元化局面,主要表现为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美学家们致力于采用各种新方法从新角度研究美学问题。代表:克罗齐(BenedettoCroce1866-1952)著作:《美学》(《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190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艺术即直觉,美即表现。(一)表现主义美学——哲学方法(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心理学实验方法格式塔(Gestalt):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强调事物的有机整体性。代表:阿恩海姆(RuddfArnheim1904-1994美国)著作:《艺术与视知觉》(1954)观点:艺术的本质是力的表现。1、知觉(尤其是视知觉)是艺术活动的基础(1)知觉具有理解能力知觉能积极地选择、简化、抽象、分析综合、纠正、识别。视觉=视觉思维(2)知觉具有整体性所有现象都是格式塔现象,知觉的对象不是支离破碎的。2、知觉的对象是“力”,是力的样式和结构。力:从物理学借鉴而来,指“内在张力”,一种心理“力”。这种力同样有方向和量度。3、艺术是力的表现。(1)艺术品是各种力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2)艺术品各种张力的构成元素:位置、色彩、形状、运动、题材等。(3)艺术品各种张力的不同配置决定了艺术品艺术性的高低。塞尚·坐在黄色椅子里的塞尚夫人画面上主要的力:•上升之力•向右前方的力•向下的重力•互相平衡的合力之稳定思考:1、简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休谟、狄德罗、克罗齐、阿恩海姆对美的本质的认识。2、怎样理解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第二节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一)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二)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始终坚持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精神和主导思想线索。(三)理论特色:精神的超越性、思维的综合性、取向的人伦性和贯穿、渗透于其中的天人合一灵魂。一、先秦:儒道两大美学传统的形成(一)儒家美学1、哲学基础:仁含义:博爱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言的。“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善统一,强调美的社会功利性。孔子(前551-前479):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二)道家美学1、哲学基础:道(1)状态:无形、无限,超越时空,不可言说(2)地位:是世界的本源(3)实质:自然(4)就宇宙万物和个体生命而言的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庄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是超功利性的,美的本质是道。庄子(前335-前275)(1)美的根源是道。“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庄子·田子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2)美是超功利性的,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自由。A、自由:“浮游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B、达到自由的途径:心斋:空静的心胸。“虚者,心斋”(《庄子·人间世》)坐忘:抛开一切是非得失杂念。“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C、审美境界:辛庆削木为鐻二、魏晋南北朝:美学自觉的时代刘勰(约465-约532)著作《文心雕龙》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原道》1、从自然美看:“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奇,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2、从人的艺术创造看:“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人的自觉——文学自觉(美与艺术的自觉)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本文标题:朱立元《美学》第一编:第二章:美学的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030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