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中印纺织品贸易摩擦案例
中印纺织品贸易摩擦案例摘要:近些年印度频频对涉华商品设置贸易障碍,严重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快速发展。文章对中印两国贸易摩擦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从政治、经济、产业结构的差异分析了两国贸易摩擦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关键词:贸易摩擦;成因;对策所谓贸易摩擦,通常是指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不平衡基础上所产生的争议或冲突。贸易摩擦不仅会对各国的进出口额产生较大的影响,更对各国恢复自身经济状况带来消极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既有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贸易壁垒,又有印度、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设置的贸易障碍,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市场环境。本文站在中印贸易发展现状基础上,探讨两国贸易摩擦的原因和对策。一、中印贸易发展现状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印度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中印贸易获得快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印贸易总额从1996年的1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87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13倍。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更是达到517.8亿美元,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印度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地位也上升至10位。在双边贸易领域,煤、焦、纺织品、电信、电力设备等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规模逐渐上升。尽管中印双方贸易交易额在快速增长,但日益频繁的贸易摩擦严重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据统计,自1995年至2005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立案86起,占印度全部反倾销立案的20%,占中国遭受反倾销立案的18%;由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经济危机发生后,印度更加加强了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限制与阻碍,单就2009年中国应诉的115起贸易调查中,印度就占到27起。这对中印良好的双边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二、中印贸易摩擦案例(一)印度屡次对华进行反倾销调查20世纪90年代之后,印度就开始运用反倾销手段来限制中国产品,成为对我国立案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据统计,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立案数占同期所有成员反倾销案件的1/5,并且一直呈上升趋势,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提供的统计数据,2006年,印度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共有9起,涉案金额1.8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印度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共有5起,涉案金额已近1.5亿美元;2009年前三个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调查,其中印度发起23起。这既阻碍了双边贸易的良好发展,也给中国相关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二)印度频繁对华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为了减轻贸易竞争压力,保护本国产业的利益,自2008下半年以来,印度开始增加使用保障措施手段限制中国产品对印度市场的冲击,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情况相当严重。据统计,2008年10月至2009年上半年,印度共对中国产品密集发起31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平均每个月发起约4起案件。在WTO成员中,印度是金融危机以来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案件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印度不仅对中国使用的贸易救济措施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涉案金额巨大。2009年4月,印度对我国生产的同步数字传输系统(SDH)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8.8亿美元,是中国高科技产品遭受的首起反倾销案件。上述歧视性的贸易措施,不仅在中印双边贸易关系中从未有过,在中国与其它WTO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交往中,也从未出现过类似情况。印度的上述歧视性贸易措施,已经严重地影响中印正常贸易关系。(三)不断推出对华进口限制措施除了对华频繁发起贸易救济下的各类调查以外,2008年下半年以来,印度还不断地推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歧视措施,主要包括对一些中国出口产品采取不合理的进口限制措施和重征进口税。例如,颁布进口禁令,先后禁止中国玩具、牛奶等产品的进口,还对中国部分钢铁产品重征进口税。三、中印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1.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导致两国贸易不平衡是诱因在全球经济中,中印两国的规模和资源禀赋最为接近,但两国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速度却不平衡。从GDP增长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水平,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无疑是最快的,从2003年至2007年来看,GDP增长中国平均为10.14%,印度为8.7%,高出1.44个百分点,人均增速也比印度高出2个百分点(中国人均增速9.4%,印度为7.2%)。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水平的差异,导致两国贸易发展也不平衡。相关数据表明,自2006年起,中国对印度贸易就开始出现较大顺差,差额为43.04亿美元,2008年顺差为112.8亿美元,差额进一步扩大,为两国埋下贸易争端的种子。2.印度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使然印度的贸易保护水平之高在全球的开放经济体中位于前列,为了促进出口限制进口,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一应尽用。除了近30%的制成品平均关税之外,印度还对进口维持着一系列的额外收费,各种非关税措施纷繁复杂,贸易争端的立法不规范,解决程序也缺乏透明性。在全球的贸易伙伴中,印度是使用贸易保护措施最频繁的国家,也是对华发起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另外,印度对我国企业市场经济待遇的申请反应消极,2005年以来,在印度对华作出反倾销终裁的14起案件中,没有中国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待遇。正是由于印度国内的这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才使其对中国采取了多次反倾销调查,从而使中国面临对印出口困难的局面。3.两国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使双边贸易互补性差两国间的贸易摩擦还可能缘于两国产业的互补性不够,或者两国产业发展不平衡,因为从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等来看,由于各国的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一样,因此,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优势,这样,通过贸易交往,便能扩大分工范围,增加规模生产收益,使贸易双方从中获益。近年来,中、印两国经济贸易发展很快,但双边贸易额很小。通过分析两国在世界商品市场上的贸易结构,发现两国的贸易结构比较接近,同时具有比较优势(或劣势)的商品有相当的重合程度,互为竞争型贸易国家。这显然成为双方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四、中印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1.扩大内需,保持对印出口的平稳增长鼓励印方扩大对华出口两国贸易不平衡是导致中印之间贸易摩擦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更好的促进两国间的贸易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一种外向型的经济模式开始增长,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70%。在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对外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中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增速。而出口的快速增长也同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不仅给发达国家生产企业带来“市场恐慌”,而且也给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造成了竞争压力,尤其是对印度而言。因此要降低中国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消除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恐惧心理。只有坚定不移的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尤其是要把经济结构向个人消费倾斜,通过增加个人消费,弥补出口减少对生产需求和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我国应鼓励印度扩大对华产品的出口,实行优势互补,为印度贸易出口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2.增加服务贸易输入,建立优势互补机制印度的产业结构中,服务行业所占比重较大,专业化服务出口成为其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在专业化服务方面还较为欠缺,所以中国可以增加对其服务贸易的输入,以此补充国内专业化服务人才不足的现象,同时弥补中印贸易间差额。与此同时,中印各自的出口产品中存在许多互补性产品,例如:印度出口的农产品,中国出口的轻工业用品等,多与对方进行优势互补。所以加强建立优势互补机制是促进中印间贸易的重要手段。3.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中国在进行国际贸易中往往受制于对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自身不具备使交易对方产生较大依赖性的特性。通过查找中印间贸易往来的数据发现:虽然中国所出口的产品在价格或质量上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出口产品自身技术含量偏低,所以很容易被印度本土产品替代。。所以,应当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自身的竞争力,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提升产品自身重要性,更好的规避反倾销对我国企业造成的不利之处。中印两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入推进,两国贸易的规模和水平将会更上一台阶,贸易摩擦或将增多,但着眼于未来,两国贸易关系良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中印合作的机遇大于挑战。中国政府和公司应当重视印度市场的潜力,充分调查市场情况,抓住机遇,积极扩大同印度的经贸往来。同时,中国也欢迎印度企业开拓中国市场,发展与中国的投资贸易。
本文标题:中印纺织品贸易摩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04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