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40分)(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颁发(bān)溃退(kuì)刹那(chà)悄然不惊(qiāo)B.遗嘱(zhǔ)泄气(xiè)翘首(qiào)一丝不苟(gǒu)C.要塞(sài)咆哮(páo)娴熟(xián)殚精竭虑(dān)D.轨迹(guǐ)澎湃(bài)镌刻(juān)屏息敛声(bǐng)(解析:A.“悄”应读“qiǎo”;B.“翘”应读“qiáo”;D.“湃”应读“pài”。)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督战拨款潇洒自如振耳欲聋B.仲裁由衷锐不可当眼花缭乱C.潇洒浩翰白手起家惊心动魄D.桅竿默契如梦初醒梦想成真(解析:A.“振”应为“震”;C.“翰”应为“瀚”;D.“竿”应为“杆”。)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A.这本大部头著作,是作者花费大半生光阴,殚精竭虑写成的。B.一首《扬州慢》,王悦只默读了两遍就记住了,背诵起来不仅流畅,还一字不差,如此惊人的记忆力,我们这些普通的学生是鞭长莫及的。C.夏日炎炎的七月,新安百货公司举行“反季节促销”活动,看到价格比平时便宜了两到三成的名牌服装,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D.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孝顺的美德重蹈覆辙,引发人们对传统礼义更深层次的思考。(解析:B.“鞭长莫及”比喻力量达不到,这里应为“望尘莫及”;C.“慷慨解囊”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不符合语境;D.“重蹈覆辙”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A.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B.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D.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解析:A.搭配不当,“出现”应改为“展现”;B.搭配不当,“超市”不是“游乐设施”;D.语序不当,“广泛”应移到“关注”前。)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_____永世长存。在历史的天空中,当年的烽火连天、金戈铁马已经远去,但_____是在世的老兵还是血染沙场的每一位英烈,都值得我们永远______。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英雄人物始终是_____历史的精神坐标。A.功劳即使铭刻标注B.功勋即使铭记标记C.功绩无论铭刻标榜D.功勋无论铭记标注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D)A.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B.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C.飞机在6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D.父子俩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解析:A.括号前的逗号应移至括号后;B.引号前的逗号应为冒号;C.两个顿号应删去。)7.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C)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B.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C.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D.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解析:A.比喻;B.拟人;D.排比、反问。)8.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D)①我们的祖先也曾得到过科学的秘密,率先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②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③而是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节日里享受欢乐。④与西方人不同,我们发明火药,不是用它来侵占别国领土。⑤而是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的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有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⑥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A.①④③②⑤⑥B.⑥①④⑤②③C.①④⑤②③⑥D.⑥①④③②⑤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A.消息是一种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新闻体裁。其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其中背景必须独立成段。B.诺贝尔奖每年主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首届诺贝尔奖是1901年颁发的。C.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D.新闻花絮可以记录主体事件之外的一些有价值的或有趣的小新闻点。(解析:A.“背景必须独立成段”有误,背景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10.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D)A.怀着对有关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等很多问题进行探寻的愿望,斯诺踏上了寻求令人满意的答案之路。B.同中国充满折中妥协的历史比较,红军战士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红军从整体说来那么无敌,深深地吸引了斯诺。C.斯诺除了带着一封给毛泽东的介绍信外,没有其他让自己感到放心的东西,但他还是愿意前去探明事情真相,哪怕牺牲生命。D.斯诺是从南京出发开始这次采访活动的,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计划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最终的目的地。(解析:D.“南京”应为“北京”。)(二)诗文填空11.(1)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3)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4)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王绩《野望》)(5)《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诗句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6)曹操《龟虽寿》中用比喻的方法,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慨叹生命苦短的诗句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二、阅读与理解(一)古诗赏析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完成第12题。(共5分)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2.(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2分)A.该诗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该诗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日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是题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解析:B.“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花草长势茂盛。)(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3分)这首诗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1分);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了思乡之情(2分)。(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共12分)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至于夏水襄陵襄:升到高处(2)属引凄异属引:接连不断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非常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15.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2分)围绕三峡夏季水大(急、凶险、迅疾等);秋季水枯(寒、凄凉、凄寒等)回答即可。16.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分别写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4分)作者是从山水两个方面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2分)。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了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1分);写水,则描绘出了水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1分)。(三)新闻阅读1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完成17~20题。(共12分)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7.结合全文,请简要说说选文开头画横线部分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3分)这是新闻的导语部分(2分),其作用是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核心内容(1分)。18.联系上下文,从下列句子中任意选择一句品味其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1)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2)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示例一】“至发电时止”强调时间仅限制在发电文的时间之前(1分),这里适当采用文言词,使句子不拖沓,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特点(2分)。【示例二】首先“歼灭”与“击溃”词语有所区别,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1分),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歼灭及击溃,充分体现了作者用词准确的特点(2分)。19.选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3分)议论(1分)。作用是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意思对即可,2分)。20.选文在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3分)【示例】①详略处理得当,不平均用笔力,更能突出文章中心(1分);②详写东路军战况是因东路遭遇之敌防线巩固、抵抗较为顽强,该地区战略意义重要(1分),这种详略的安排更能突出解放军的英勇善战(1分)。(四)新闻阅读2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完成21~24题。(共11分)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中国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
本文标题: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06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