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文字的演变小学书法.ppt
汉字的演变一、字体的演变(一)商代文字(甲骨文)1、定义: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古老而有比较成熟的文字。2、名称及命名依据:①甲骨文、契文、殷契、骨刻文字。②占卜文字、卜辞、贞卜文字。③殷墟甲骨文、殷墟卜辞、殷墟书契。3、甲骨文的特点:(1)以象形为基础:例:(日)(月)(人)象侧身而立的人形,《说文》:“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jìnɡ)之形。”本义即人。《金文诘林》引张曰升说:“人之形态,别于禽兽,其显著者,即在于不必手足并用爬行,故字作侧立形。”(2)结构上六书具备:黄德宽统计,甲骨文中象形占28.51%,指事占4.32%,会意占37.81%,形声占29.34%,转注字已萌芽,假借字已普遍。(3)处于不定型文字阶段:A、写法不定B、繁简不一C、偏旁替代D、正反侧倒写E、偏旁位置不定(4)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二)西周春秋文字(铜器铭文)1、性质及名称:金文指先秦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古人称铜为金,故名“金文”,实为铜器铭文的省称。铜器中以钟鼎为重,又叫钟鼎文、吉金文字。2、种类:商代金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金文。其中,西周金文最具代表性。3、特点:A、新出现的象形字少而形声字大量增加。黄德宽统计,甲骨文中象形字占29.34%,金文中形声字占45.76%。B、文字构形较甲骨文规范和固定。①异体字相对减少;②偏旁逐渐趋于平直化;③合文大大减少。C、行款基本固定。由甲骨文的多种书写款式到金文已基本确定为“下行而左”。D、笔道粗肥,曲笔较多。商代早期铜器铭文商代晚期铜器铭文(商代著名文物司母戊鼎)(钟鼎铭文)毛公鼎器形及銘文毛公鼎铭文西周小克鼎銘文鸟虫书铜器铭文释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三)战国六国文字1、六国文字,又称东方六国文字,是我国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主要有:简帛文、金文、货币文、古玺文、陶文、玉石文。《说文解字·叙》:“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2、六国古文的特点:俗体的流行。韩赵魏文字纤巧细腻楚文字疏阔遒劲燕文字笔画硬直齐文字喜用修饰(四)、秦系文字(小篆)秦系文字,指秦国自春秋至战国及秦统一中国以后秦王朝的文字。1、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字。秦石鼓文(籀文)六国古文與秦系文字相比较A、概念:与大篆相对而言,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而颁行的标准字体,又称秦篆。B、产生:《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C、特点:①较全面地保留了汉字的构形理据。②文字形体定形化。③字形进一步符号化。④结构上更多使用“形声相益”的方式。2、小篆:小篆由大篆发展来,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通行的标准字体,但通行时间不长,汉代已不常用。小篆比大篆更匀称整齐,更简化和定型。许多异体字在小篆中消失,说明小篆是进一步规范定型的文字。这与秦朝采取的一些措施分不开:它在全国推行小篆,并进行了整理和简化。李斯小篆--秦峄山刻石(现在西安碑林)李斯小篆--秦泰山刻石(上书“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五)隶书1、定义:隶书是战国以后汉字演变过程中以点画结构逐渐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形成的一种新字体。2、产生:民间说:卫恒《四体书势》:“隶书者篆之捷也。”徒隶说:班固《汉书·艺文志》:“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声易,施之于徒隶也。”许慎《说文解字·叙》:秦“大发隶卒兴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简易。”程邈说:卫恒《四体书势》:“下杜人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始皇,有幽于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3、分类:A、秦隶(古隶):战国晚期到西汉初期。B、汉隶(今隶):汉代。今隶又称“八分书”,唐张怀瓘(guàn)《书断》“渐若八字分散,故曰八分。”王愔(yīn)《文字志》:“字方八分,言有楷模。”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字体演变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是汉字由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一次质的飞跃,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5、隶变的表现A、解散篆体,改曲为直。如:女→女木→木马→马B、省并(包括笔画合并和部件合并),如:大→大襄→襄迁→迁C、直接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如:雷→雷(畾省为田)屈→屈(从尾出声,尾省为尸)曹→曹(从曰東東cao声)D、偏旁分化。隶书偏旁的写法往往随位置而异,随字而异。如“火”字:火:炙→炙小:尉→尉灬:然→然光→光E、偏旁混同。如“肉”(肢(肢)、膏等字所从)、“舟”(朕、服服等字所从)、“丹”(青字所从)都混同于“月”,“秦秦(禾名,从廾,从午,从臼)、奉奉(从廾、从手、丰声)奏奏(从廾、从屮、仐声)泰泰(从廾、从水、大声)春春(从艸、从日、屯声)”等字的上半省并混同为“春字头”。“胎、郎、服、胄”四字,在小篆中写作部首共有四个,分别是“肉、月、舟、冃”,合并后只取了一个“月”字,“胎、服、胄”三字的意符实际上名不副实了。又如“春、奉、舂、泰、奏”五字,小篆写作:其上半部分构件完全不同,隸書将它们合并成了一个,使各自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原来的形体意义变得模糊不清。再如:秦隶-云梦秦简汉隶-居延汉简汉隶-史晨碑汉隶《熹平石经》汉隶《曹全碑》汉隶《张迁碑》(六)楷书1、定义:楷书是汉隶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一种字体,萌芽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完全成熟于隋唐,一直沿用至今。楷书原叫真书、正书。“楷”是“楷模”、“法式”的意思,即规范整齐可为楷模。2、为什么说楷书是汉字字体的楷模:A、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和方块字形已基本定型。楷书改隶书的波势挑法为横平竖直,方便易认,改隶书的扁方字形为长方字形,端庄秀丽。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个性特征比隶书鲜明。B、楷书是历代正规使用的典范文字。楷书之祖钟繇(yáo)《宣示表》,书圣王羲之《乐毅论》,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赵孟頫(“俯”的异体),均以自己的独特风格,将楷书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书法作品成为后世习字临摹的楷模。C、楷书是当代图书印刷用字的主要字体。楷书钟繇《季直表》楷书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楷”为“法式”意,即“规范”或“样板”。楷书始于汉末,行于魏晋。特点:横平竖直,结构方整简易。(长方形)唐歐陽詢化度寺碑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北魏‧碑牛撅造像記(七)草书1、定义: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快捷而产生的一种今文字体。草,是草率、潦草的意思。2、类别:A、章草:指汉代草书,其特点是打破了隶书的结构,只保存字的轮廓,以求书写的神速。B、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楷书书法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笔画连带,每字相呼应或相连,有如一气呵成。C、狂草:唐代产生的一种比今草更草率,更具随意性的字体,其特点在“狂”,如行云流水,龙飞凤舞,上下贯串,连绵不断。“颠张狂素”,指盛唐张旭和高僧怀素。图为《张旭狂草图》“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章草两汉·史游《急就章》今草唐·孙过庭《书谱》狂草唐·怀素《千字文》章草今草狂草(八)行书1、定义:行书,是介于正体字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早期的行书介于隶书和草书之间。产生于东汉,盛于魏晋,直到今天,仍是人们日常广泛使用的手写体。2、为什么说行书有极大的使用价值:行书既受今草的直接影响,有保存了楷书的笔法,凡是收敛笔势而接近楷书的,称作“行楷”;放开笔势而接近草书的,称作“行草”。行书不象楷书那样拘谨、难写,也不象草书那样放纵、难认,在保持楷书形体轮廓的前提下,适当运用草书那样的连笔,但各字保持独立。适当地省减笔画,形体结构清晰,书写自由快捷,笔法活泼流畅,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而被社会广泛应用,晋宋以来一直成为手写体的主要形式。最早传世之作:钟繇《墓田丙居帖》。行书第一: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图为《兰亭集序》的唐人摹本图为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行书第一王羲之《兰亭序》行书颜真卿《祭侄稿》行书欧阳询《千字文》兰亭集序漢字字形演變例汉字形体演变图河南在中国的位置图名称由来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夏代禹时分天下为九州,豫州位于九州之中,历史上河南又有“中州”、“中原”之称。“豫”的演变给“甲骨文十二生肖”填上现代汉字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虎鸡狗猪兔羊猴龙蛇马此字为车。图片依次为拓片、摹写、结构图、复原图1、复原图2。象形字,车字在甲骨文中异体较多,明显的特征是两个车轮。最初车轮为圆形,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变成了方形,再后来,两个轮子简化为一个。“车”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繁体、简体)此字为“众”。上图从左到右分别为拓片、摹写、漫画、照片图示。字形为太阳下的三个人,到金文“日”讹变为“目”。表示众多的意思;也表示某一种身份的人,如同现在的“群众”。甲骨文中的“众”与“众人”从事农业生产、战争、狩猎、做工等。是商王朝的劳动者,其身份为奴隶还是平民,众说纷纭。“众”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这个字是“男”。(左为拓片,中为摹写,右为图示)。左为“田”,右为“力”。“力”表示的是一种古代农具“耒”的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来表示男人。今本《说文》:“男,丈夫也,从田力,言丈夫致力于田也”。最初,“男”的写法为左田右力,后来演变为上田下力。此字为“齿”,左为拓片,中为摹写,右为图示。十分夸张地突出了一张大嘴中的牙齿,甲骨文中“齿”字有很多写法,主要是“口”中“牙齿”的数量、大小不同,但是不管怎样写,均为象形,一看便知。《说文》:齿,...象张口见齿之形。“齿”在甲骨文中为象形字,后来“齿”又加了“止”作为声旁,就演化为现在的样子,成为形声字。甲骨文中常见“疾齿”的卜辞,也就是牙齿出现了毛病,大概商时人们的口腔卫生做得不好,所以牙齿的疾病多一些。“齿”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二、字形的变化1、简化与繁化简化A、图形线条画、符号化B、用简单的偏旁替换复杂的偏旁訂——订講——讲C、改变结构类型涙——泪,筆——笔繁化A、增加偏旁“齿”增加“止”而成“齒”,“戉”增加意符“釒”而成“鉞”。B、增加笔画。例如:“上”、“下”在甲骨文里都写作一长一短两条直线,“丄”下横长而“丅”下横短,为了避免相互混淆并避免与“二”相混,后来各加一竖写作“上”、“下”。就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来说,简化是主流,繁化是次要的、局部的2、分化与同化分化a.字的分化“母”→“毋”;“句”→“勾”;“荼”→“茶;”“刀”→“刁”。“猷”“猶”;“喻”“谕”,“乌”“於”;“鸦”“雅”,b.偏旁的分化“火”为形旁的字有如下写法:灸、然、赤“心”为形符的字有如下写法:同化期期(月)胡胡(肉)服服(舟)青青(丹)。春春(从艹,从日,屯声),奉奉(从手,从廾,丰声),奏奏(从廾,从屮,夲tao声),秦秦(从廾,从午,从禾),泰泰(从廾,从水,大声)又如燕尾、鸟爪鸟尾、马腿马尾、鱼尾、火字形,在隶书中都被写成了四点。
本文标题:文字的演变小学书法.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063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