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
1林木病理学ForestPathology二、植物病理学的概念病斑:症状真菌、细菌:病原致病原因:机制病害的扩展蔓延:发生发展规律治疗:防治措施植物病理学的定义:研究经济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致病机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科学。三、病害对农业、林业的危害爱尔兰饥荒:爱尔兰人以马铃薯为主要粮食,1845-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流行,导致150万人饿死,迫使100万人逃离本土。植物病理学由此诞生。孟加拉饥荒:1942年印度的孟加拉邦水稻胡麻叶斑病大流行,约200万人饿死。1870-1880年,原产咖啡的斯里兰卡,咖啡锈病严重危害,咖啡产业被全部摧毁,后改种茶叶。1881-1888年,法国葡萄霜霉病严重发生,使久负盛名的法国酿酒业几乎全部停顿。1970年玉米小斑病在美国大流行,减产15%,约165亿Kg,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松材线虫病从日本传入,自1982年以来危害面积达7万hm2,因该病危害已累计致死松树3500多万株。目前已严重威胁到安徽黄山、浙江西湖等风景名胜区的安全以及整个中部及南部的大面积松林。桉树青枯病成为广东、广西及海南地区桉树发展的严重障碍,1982年以来发病累计面积已达10万hm2。红松疱锈病、落叶松枯梢病(北方)如辽宁,这两种病害每年发病面积达9.5万hm2。四、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RobertHartig(德国人)1882年出版了《树病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林木病理学教材,标志着林木病理学的诞生,他本人被推崇为林木病理学的创始人。1934年苏联的C.И.瓦宁出版了《森林植物病理学》教科书。我国的林木病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萌生时期(1917~1953)1952年后,森林植物病理学正式列入高、中等林业院(学)校的教学计划。创建时期(1954~1978)1958年到1960年间,北京林学院、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和中南林学院等设立了森保专业或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发展时期(1979~1997)辉煌岁月。调整时期(1997~现在)1997年国家教育部对我国本科专业做了压缩和调整,森林保护专业改为“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第一章林木病害基本概念第1节林木病害的定义1.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正确理解林木病害概念,需注意两个要点:病害的发生是林木产生一系列病变的结果,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病理程序。害虫和动物咬伤、机械损伤、风折、雪压和火灾等伤害没有引起林木发生病理过程,不能称为病害。病害的定义是从人类的经济利益出发的,对于那些不引起经济损失,反而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特异性变化,也不能称为病害。如林木菌根菌在侵染根部后形成的菌套,豆科植物的根2瘤。2.林木病害分类侵染性病害:由侵染性生物引起的病害。具有侵染性。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如不适于植物正常生活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组成等)。不具传染性,又称之为生理病害。二、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寄主:遭受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感病寄主抗病寄主免疫寄主病原:直接导致寄主发病的因素。生物性病原:称为病原物。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非生物性病原诱因:间接引起寄主发病的因素。生产活动:种苗调运耕作抚育施肥等三、发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类在认识植物病害及其流行原因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自然发生说、唯病原说的漫长历史。直到1933年,林克(Link)指出:如果认为病原物是引起病害的原因,将妨碍考虑病害的性质和引起病害的原因和机制。从而提出了著名的病害三角(Thediseasetriangle)。病害三角学说(DiseaseTriangle)Link(1933)提出病害三角学说(DiseaseTriangle):感病的寄主植物、具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角形的面积。杰格等(Geoge,1992)设计的下图有异曲同工之效。图中三个圆环分别代表感病寄主、致病的病原物和利于发病的环境。重叠部分(黑色)代表病害。重叠可理解为满足三个要素的空间范围和时段的重叠。惠勒(HWheeler,1975)认为:发病过程可以看作以环境为裁判员的一场植物和病原物的战斗。病害锥体(diseaseconeordiseasepyramid)“流行”的概念离不开速度,而速度又包含着时间,我们必须再增加一个要素,即时间(Stevens,1960;Zadoks,1972;VandelPlank,1975)这样就形成一个病害锥体植病四面体学说Robinson(1976)提出植病四面体学说:农业生态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因素,从而形成植病四面体学说。第2节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一、侵染性病害(infectiousdisease)定义: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传染性病害。特点:1.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心;2.能够传染蔓延;3.在病部可见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病原种类:以植物为取食对象的生物,多为寄生生物。真菌80%细菌5%病毒5%植物菌原体、类细菌、类病毒5%线虫、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寄生锈藻5%二、非侵染性病害定义: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特点:1.成片发生,比较均匀;2.不能够传染蔓延;3.在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病原种类:包括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光照、水分、空气或营养物质等因素。第3节林木病害的症状1.定义3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白粉病类煤污病类斑点病类溃疡病类(枝干)流脂或流胶肿瘤病类萎蔫病类变色:林木感病后,由于叶绿素的形成受到抑制或破坏而使叶片表现出不正常的颜色。花叶: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如杨树花叶病。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如杉木黄化病。花叶病类坏死:病部组织局部或大片死亡。斑点(spot):叶片、果实或种子局部坏死。如松苗叶枯病、松针锈病和杨黑斑病等。腐烂(rot):组织受病菌的酶和毒素的作用,果胶质和细胞壁被分解,细胞被破坏,使组织解体。如板栗疫病和苹果树腐烂病等。溃疡(canker):果实或枝干皮层受害后,形成凹陷病斑,周围常开裂,并有愈伤组织产生。如杨树溃疡病和猕猴桃溃疡病。斑点病类果实腐烂苹果树腐烂病萎蔫或枯萎(wilt):病原物侵入林木后,根部或茎部维管束组织坏死,使水分输导受阻,地上部枝叶出现萎垂的现象。如桉树青枯病,榆树枯萎病。畸形(malformation):林木局部组织受病原物激素类物质的刺激作用而表现的异常生长。癌肿(tumor):如杨树根癌病和松瘤锈病。丛枝(witches’broom):林木顶芽生长被抑制,侧芽大量增生成簇状,节间缩短,叶片变小。如竹丛枝病、泡桐丛枝病和枣疯病。变形(deformation):如桃缩叶病和油茶叶肿病。疮痂(scaborscall):林木叶片或果实上局部组织增生形木栓化突起,表面粗糙。如柑桔疮痂病。流脂或流胶(resinosis):针阔叶树被害后,树干或枝条流出树脂或胶液。如松树脂病和桃(李)树流胶病。第二章林木病害的病原第1节非侵染性病原1.定义非侵染性病原又称为非生物性病原。包括除生物以外的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2.种类营养条件不适宜:缺素症。使植物产生失绿、变色或组织坏死。土壤中缺P可使松苗产生紫叶病。缺Fe引起植物黄化病。土壤水分失调水分过多引起植物根部窒息,久之发生根腐。土壤湿度过低引起植物叶尖、叶缘或叶脉间组织枯黄,严重时导致植物凋萎、死亡。温度不适宜高温引起日灼伤低温引起霜害或冻害毒物工厂排出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不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造成空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第2节林木病原真菌4一、什么是真菌?有真正的细胞壁和细胞核;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营养体通常是丝状且有分枝的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的生物群。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有益真菌分解者:在生态系物质循环中起“清洁工”的作用,把生物尸体分解成绿色植物所必需的无机养分。形成菌根:扩大了植物根的吸收面积,还产生拮抗物质,抑制某些病害。生防菌:有些真菌对其他病原物有拮抗作用或者寄生在其他病原物或昆虫上,可作为生物防治的材料。如木霉、白僵菌、拟青霉菌等;食品工业:面包、馒头、酒类、酱油、食醋、豆腐乳等。发酵工业:甘油、柠檬酸、乳酸、葡萄糖酸、延胡索酸。有害真菌对植物的危害:侵染引起植物病害,是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物。可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真菌,已记载的有8000种以上,真菌病害占植物传染性病菌的70%-80%。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手癣、脚癣。三、真菌的一般性状(一)真菌的营养体1.营养体基本类型菌丝(Hypha):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无隔菌丝:菌丝内无横隔膜,整个菌丝体为一个无隔多核的细胞。低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菌丝:菌丝内有横隔膜,将菌丝隔成多个长圆筒型的小细胞。高等真菌的菌丝。菌丝体(Mycelium):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菌落(Colony):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丝群体。假菌丝:酵母菌芽殖产生的芽孢子相互连接呈链状,与菌丝相似。2.菌丝的变态真菌的菌丝体为了适应某些特殊功能,产生特殊的变态类型。吸器(haustorium):专性寄生真菌的菌丝长出的吸收营养的小突起。附着胞(appressorium):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功能是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假根(Rhizoid):菌丝体长出的根状菌丝,可以深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如根霉等。菌环(hyphaetrap)菌网(networkloops)3.菌丝体的变态(组织体)菌核(sclerotium):由菌丝紧密交织而形成的颗粒状物,萌发后直接产生菌丝体或长出产生孢子的结构。是真菌渡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子座(stroma):菌丝或菌丝与部分寄主组织紧密结合形成的垫状组织,不经过休眠直接产生1至多个子实体。菌索(rhizomorph):一些高等真菌的菌丝体相互缠绕形成的绳索状物,外形与高等植物的根系相似,也称为根状菌索。5菌丝膜(Myceliummembranes):由真菌的菌丝体在病部表面形成的膜状物。根状菌索蜜环菌根状菌索子实体及菌丝膜(二)真菌的繁殖体(Reproductivebody)繁殖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及形成的孢子。子实体(fruitbody):真菌产生孢子的特殊结构。真菌繁殖方式:无性和有性两种,分别产生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1.无性孢子的类型游动孢子(zoospore):鞭毛菌。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接合菌。分生孢子(conidiumorconidiospore):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休眠孢子。厚壁,由菌丝或部分孢子的一个细胞内原生质浓缩形成。2.有性孢子的类型卵孢子(oospore):鞭毛菌。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三)真菌的生活史(lifecycle)概念: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真菌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特点无性繁殖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产生多次,形成无性孢子的数量极大,对植物病害的传播和发展作用很大。有性繁殖在整个生活史中通常仅出现一次。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孢子多半是在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后才产生的,有助于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梨桧锈病为例:性孢
本文标题: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07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