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文学-第1章-上古歌谣与神话-课件
主讲人:陈金美第1节上古歌谣一、上古歌谣的内容二、上古歌谣的特征第2节上古神话一、什么是神话二、神话的分类三、神话的文学意义主要包括:第1节上古歌谣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歌。最初的诗歌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活实践。原始人在生活实践中,会发出一些抑扬顿挫的呼声。这种呼声就是歌唱的前身。当人们在有声无义的呼声中加入简单的语言,就形成了最简单的诗歌。主要保存在上古典籍中,后代集中辑本有清代沈德浅《古诗源》,以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注意:原始歌谣以二言一拍句式为主。一、上古歌谣的内容1.再现劳动过程的《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短短的四句八字,写出了人们砍削竹子,制造弹弓,射出弹丸,投击野兽的整个劳动过程,是一种质朴简略的原始猎歌。2.征服自然愿望的《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周易》中《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4.与战争有关的《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5.愉快的劳动生活的《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6.思恋的《吕氏春秋》中《候人歌》:候人兮猗。二、上古歌谣的主要特征1、多以劳动为主题。2、带有原始宗教意识。“用语言的力量,魔术和咒语的手段,以控制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高尔基《苏联文学》3、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序》第2节神话——文化密码一、什么是神话?(选取几种观点)神话说的是神的故事。(最原始)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愿望的表达。卡西勒(德国思想家)在《论人》或《人论》中认为“神话所赖以建立的基本构成就是要有信仰的要素,在神话想象中,总是暗含有一种相信的活动,若没有对它的对象的一种实在性的相信,那么神话就会失去它的根基。”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国古代神话显得零碎而无系统,现存散见于《山海经》、《穆天子传》、《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思考:神话与传说的关系。(异同)二、神话产生的原因1、落后的经济基础,低下的的生产力和认知水平;2、神灵观念的产生;3、解释自然、战胜自然的功利目的和审美意识;4、人类思维的发展,特别是想象的发展。三、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天地人类起源维持A、天地混沌、宇宙开辟的盘古神话如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思考:与西方创世纪进行比较。《圣经·旧约·创世纪》:“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黑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B、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C、女娲补天的神话: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火监)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淮南子·览冥训》)2.自然神话——解释太阳、雷、风等自然现象A、关于太阳的神话: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海外东经》)B、雷神: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山海经·海内东经》)C、风神飞廉: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楚辞补注》卷一洪兴祖注引晋灼曰)3.战争神话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天文训》4.英雄神话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脩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脩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5.变形神话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北山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四、上古神话的实质及其文学意义从严格意义上说,神话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学。在现代人看来十分荒诞的描述中,包含着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民族历史、宗教观念以及各类日常生活知识。其一,神话的思维,充满了幻觉的作用,是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它本身虽然不是自觉的运用幻想,却仍然同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表现了人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所以,有的研究者把神话思维称为诗性思维。其二,当神话脱离用来解释宇宙自然的原始状态的时候,会更加反映人类社会中的生活情感与矛盾冲突,由此神就具有丰富的人性而人格化,变成了“神话文学”。其三,神话故事、神话素材常常被后代文学家所利用,创作出新的、具有特异色彩的作品。如《西游记》中降妖除怪的故事、《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描述等。五、中国神话蕴涵的精神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2、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3、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六、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散失原因:第一、我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第二、儒家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第三、由于北方史官文化重史料、重实证,巫官文化重幻想,重神化,把神话历史化。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理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神话演化历史化宗教化文学化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学-第1章-上古歌谣与神话-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07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