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说唱音乐:流传与东北各省的鼓词类:山东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东北大鼓。流传于长江流域的“弹词类”,流传于两湖地区的“道情(渔鼓)类”,流传于黄河以北的“牌子曲”类以及“琴书”类、“清音小曲”类等。说唱音乐四点:北京单弦,山东大鼓,京韵大鼓,苏州评弹。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广东音乐(说4个):《旱天雷》《倒垂帘》《小桃红》《雨打芭蕉》《得胜令》《饿马摇铃》《赛龙夺锦》《连环扣》20世纪30年代前后:《鸟投林》《步步高》《华胄英雄》《平湖秋月》说两个主要的早期音乐教育,我国最优秀的:(1)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2)上海国立音乐院萧友梅的声乐作品:《杨花》,《春江花月夜》女声合唱《别校辞》;器乐作品:《D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哀悼进行曲》等刘天华二胡曲:1,描绘自然景色《空山鸟语》、《月语》2,对生活情景的感怀《烛影摇红》。3,吸收西洋元素:三部性结构原则《病中吟》、《光明行》,主题加变奏结构原则《烛影摇红》,“装饰变奏”《苦闷之区》儿童歌曲作曲家:黎锦晖秧歌剧音乐:《兄妹开荒》,《周子山》,《白毛女》左翼音乐代表:箫声、聂耳、田汉、任光、张曙、安娥、吕骥、王芝泉。任光《渔光曲》,麦新《大刀进行曲》,黄自《花非花》,刘雪庵《长城谣》梅兰芳艺术成就:古装新戏和时装新戏将演唱、舞台表演等方面的改革尝试推进了一大步。尤其是梅兰芳以自己杰出的艺术表演,初步成功地突破了原来京剧旦角中青衣与花旦在表演上的严格区分的陈规,实现了王瑶卿等前辈艺人提出发展“花衫”、使青衣与花旦两种角色逐渐统一的改革主张,并创造了许多以旦角为主的“古装新戏”,成功地体现了京剧旦角艺术发展的新风格。特别对京剧艺术发展中开创“老生与旦角并重”的新局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萧友梅的音乐贡献:萧友梅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他为此编写了大量提供普通音乐教育的教材和教材性的创作。萧友梅为了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竭尽其全部的才智和精力,并且将他领导的“国立音专”建设成当时中国名符其实的最高音乐学府。刘天华对中西音乐的看法: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合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刘天华的创作特点:一方面他有意识保留了为我国民族音乐所特征的“多段连缀”的结构特点和以“主题音调作自由加花变奏”的乐思延展原则,另一方面,他又大胆吸收了为西洋器乐创作所典型的以主题(或动机)音调的重复、移位重复、扩展、对比等乐思展开的原则,以及主题部(或段)通过“呈示、展开、再现”等三部性结构原则和主题部(或段)通过种种装饰性的变奏手法给以扩展的结构原则。由此,使他的这些创作在保持我国民族风韵的前提下又体现出新的中西交融的特色。聂耳的创作特点:1,⑴鲜明地反映了当时最迫切的主题——人民大众反帝爱国的斗争。⑵深刻揭示了当时处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双重压迫下的我国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被压迫的痛苦,他们内心强烈的愤怒和仇恨,以及他们迫切要求反抗的意志和力量。⑶歌曲的音乐性格沉着有力、坚毅乐观。2,在抒情歌曲方面:⑴反映的题材内容,大多数也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⑵对被压迫阶层人民的生活以及对她们内心世界的洞察和体验,是非常深刻而准确的;对这些互不相同的形象的音乐刻画,也是非常细致和生动的。3,儿童歌曲的创作:天真、开朗、活泼、真诚,富于形象性和接近于口语化。4,⑴聂耳在创作中很重视音乐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形式的创造和发展,大胆地吸收外国革命音乐的因数。⑵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方整性的歌曲结构原则,创造性地探索了新的歌曲结构原则,他的歌曲简练精当,特别富于动力和节奏感、特别富有内在的紧张性和统一性。5,聂耳也曾对发展民乐合奏事业和民乐合奏创作做出自己的贡献。冼星海的创作特点:冼星海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向上,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战斗传统。冼星海的创作绝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选取与当时政治斗争密切联系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题材。无论是交响音乐、大合唱、歌剧,还是群众歌曲、抒情独唱曲、儿童歌曲等等,都鲜明地贯穿着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斗争的主题。他善于以鲜明有力的节奏和富于棱角性的、宽阔的旋律,来表现革命人民及劳动群众那种坚决果敢的气势和激昂慷慨的情绪。抒情性独唱曲形式结构较复杂,并且富于悠长宽广的、热情奔放的旋律和舒展和缓的节奏。冼星海在这些创作中以富于起伏的旋律进行与充满深情、气息宽广的音调相结合,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抒情风格。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音乐风格及其音调来源,是以群众歌曲作为基础,并吸取了许多民间音乐的因素,创作方法很强调典型形象塑造的多样丰富性和相互对比、风格结构的内在联系和集中统一的富于辩证的交响性的发展原则。在大型的声乐体裁方面,《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其音调来源方面,主要是以群众歌曲作为基础,并吸取了许多民间音乐的因素。作者在创作方法上很强调典型形象塑造的多样丰富性和相互对比、风格结构的内在联系和集中统一的富于辩证的交响性的发展原则。
本文标题:中国音乐史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097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