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北师大版教育学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学考试大纲整理第一章§1、教育的发展1、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2、正规教育,又称制度化教育,其标志是近代(19世纪下半期)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3、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备的学制是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癸卯学制;1922年的新学制(北洋政府)是壬戌学制。4、中国古代教育:(1)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2)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对的依据和教学的基本教材。5、古代外国教育:(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2)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的是雅典教育。(3)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4)骑士教育的内容是效忠领主的品质,军事征战的本事,附庸风雅的素养。(简答)6、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日益大众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2、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体现了很多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2因材施教○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5学以致用(学行结合)(2)《礼记》中的《学记》(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其中有很多教学思想:○1“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体现了教学相长;○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显现了启发式教学;○3“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教之”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臧息相辅(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5“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教育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教育和政治关系。3、西方古代教育思想:(1)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苏格拉底主张启发式教学。(2)柏拉图:教育和政治有密切联系,教育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其代表作为《理想国》。(3)亚里士多德最先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教育。代表作《政治学》。(4)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4、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2)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教育应当远离社会影响,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其代表作《爱弥儿》。(3)洛克:提倡绅士教育,其代表作《教育漫话》。(4)独立教育学诞生(成为规范学科)的标志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代表,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5)“现代教育之父”是杜威,它是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强调儿童中心主义。主要观点: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5、当代教育学发展(1)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全面发展的途径是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它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1939年,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目标。(3)我国学者杨贤江编写的《新教育学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专著。第二章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功能。教育的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个人本位论:卢梭。§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填空或简答)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目的以及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教育有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体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总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随着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重要,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2、教育与生产力1、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其核心是人力资本。(填空或简答)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有决定作用,体现在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物质基础)和速度(需求程度);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的变化;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但是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因为教育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影响)。(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体现在教育在生产劳动力,在生产科学知识;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对生产起着重大作用。§3&§4、教育与科学技术、文化1、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它包含以下四个成分:认知成分、理想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3、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长期实践形成的。4、学生文化的特点: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为个体身心发展。2、个体发展的动因:(1)身心发展的力量来自内在需要的是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2)身心发展靠外在力量是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个婴儿,不管他的祖先何如,我能把它打造成总统或小偷)。(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身心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作用,认为实践是推动人发展的直接现实力量。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身心发展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拔苗助长违反了这个规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道德发生论。(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发展任务。(3)不平衡性:由此心理学家提倡发展关键期。(4)互补性:失明者嗅觉、触觉极强。(5)个体差异性:教育需要因材施教。§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个体的身心发展主要受遗传物质、成熟、环境、个体的实践活动的影响。2、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的差异对个体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它的作用不能夸大。3、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基因制约的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机能都达到比较完备的状态。4、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答题)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1)学校教育按照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特点。6、个体在和环境相互作用中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潜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人区分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潜能。2、人的力量是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简答)3、教育对人的作用?教育促成人的价值的发现、是人的潜力得以挖掘、在人的力量发挥中起重要作用、还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4普通中等教育促进其少年发展的任务1、初中阶段是少年期,又称危险期、心理断乳期。这一阶段的总体特征:身体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第四章§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于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怎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是现实教育活动的归宿。3、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4、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者是普通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2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1、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反映、是教育性质(历史性、阶级性、社会生产性)的体现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理论依据。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的唯一方法是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3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1、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简答)2、简述素质教育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其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五章§1学生(简答)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迅速时期的人,体现在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学生的权利:(1)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2教师1、教师的使命: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2、教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简答)3、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是论述其要点。(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了解学科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和方法论。(2)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要具备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具有良好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研究能力。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3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简答)2、阐述对师生关系的理解:(1)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构成授受关系。在教育内容角度上来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对于学生的引导,目的是促成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似的友好帮助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人格上的。第六章§1课程概述1课程论研究“教什么”,教学论研究“怎么教”。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门术语的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2、在我国,课程体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3、课程的分类:(1)按制订者和管理角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2)按课程任务角度,分为:基础性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它是最基本的、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拓展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视野、发展各种特殊能力,一选修课形式出现。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与能力。(3)按课程功能角度,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4)按课程组织核心角度,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4、制约课程发展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儿童。§2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编制最为关键的准则,他有四方面规定: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2、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对学生、社会、学科的分析。§3课程设计1、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三个特点: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门一门课程的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的重要依据。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等。(简答)4、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系统获得知识和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作业。(2)教科书是教师
本文标题:北师大版教育学大纲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1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