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汉代儒学ppt-人民版
汉武帝董仲舒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二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本课重点儒学的兴起背景:“焚书坑儒”批判表现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一“焚书坑儒”批判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2)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秦始皇像一.“焚书坑儒”批判1、原因⑴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⑵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⑶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焚书坑儒发生秦朝。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一、“焚书坑儒”批判1、原因2、概况⑴焚书:②焚书的范围:③不焚的书: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①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课堂探究2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课堂探究3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维护专治统治。而这类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一.“焚书坑儒”批判1、原因2、概况⑴焚书:⑵坑儒:②目的:警告文化人①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焚书“遗迹(图三)坑儒谷(图四)秦始皇(图一)李斯(图二)3、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重点)积极: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消极:⑵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⑶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⑷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⑸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黄老思想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国,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短期而亡。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①对外:与匈奴“和亲”;②对内:轻徭薄赋;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二、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汉惠帝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汉文帝汉景帝汉高祖“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想一想,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呢?②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①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原因:想一想,黄老思想的实施有何影响?“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汉书·食货志》积极: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促进了西汉社会的稳定消极: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影响: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兼并,豪强势大……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武帝董仲舒发愁啊!怎么办?看我的!三、儒学兴起的表现(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二)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⑴历史原因:秦朝儒学受到打击,汉代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为儒学复兴提供了机遇⑵社会背景:(一)罢黜百家①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②政治:王国问题、边境问题等突出,需要加强中央集权。③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1、背景:④时代特征: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⑤文化: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⑥政策: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担任职务,并向他们咨询治国的方略。汉武帝汉武帝的“雄才大略”1、推恩令,打击王国势力2、建立内朝外朝制度3、实行察举制4、盐铁官营,发展经济5、打匈奴,通西域6、开辟丝绸之路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前179—前104)董仲舒生平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教授将人在世间的成功因素总结为“四个‘行’”:首先自己得行,其次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还有你自己的身体也得行。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出了名的“书呆子”,非董仲舒莫属。——《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首先自己得行董仲舒这个“读书虫”,在景帝朝已经做了博士。……实际就是皇帝的学术顾问。知名学者董博士有一所花园套房,可他整天钻在书房里,研读儒学。春日,万紫千红开遍,看不见。夏夜,禽鸟百虫争鸣,听不见。寒来暑往,三年没有踏进后花园一步,因此,人们称赞他“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窥园”后来精炼为成语“目不窥园”。其次得有人说你行汉武帝即位的当年,下诏“海选”。……既是“海选”,就要不设门槛地选人才。这次,董仲舒“举首”,考了第一名。——《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2、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思考:汉武帝为何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四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请思考:汉武帝为何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释疑:“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政治,写了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材料五:“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三纲五常”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名和诸侯应该服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材料六:发挥儒家仁政思想目的: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2、董仲舒的“新儒学”的主张:②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建立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加强君权的需要中央集权的需要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③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轻徭薄赋④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在现实政治中,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有所保留的。他并不完全依赖儒士,在宗教方面,相当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面,相当依赖法家……他的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即以儒术的外表掩盖法术的内里。……儒表法里,成为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秘诀。——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糅合百家,神化皇权。3、特点: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评价:⑥结束了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④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⑤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实现大一统奠定了思想基础③确立了儒学独尊、正统地位思想文化专制①实质:积极:消极:②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⑦“三纲五常”宣扬纲常伦理,充满了封建意识,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应批判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著作《论语》《公羊春秋》理论基础仁、礼天人感应思想来源儒学儒、阴阳、法、道家与统治者关系批判时政维护统治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积极消极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封建内容,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罢黜百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合作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⑷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问题探究秦始皇汉武帝不同点政策原因影响相同点排斥、打击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尊崇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目的实质作用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什么?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因为?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三、儒学兴起的表现(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二)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倡儒):1)中央:2)地方:——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二)
本文标题:汉代儒学ppt-人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61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