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闽南民俗制作小组:三年二班吕芊妍、刘桀伊、许耿韬、肖唐博、朱亦宸、杨丁纲基本资料了解1、闽南地区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地域上的闽南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但从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来说,闽南特指的是泉州、厦门、漳州三地,俗称闽南金三角。闽南人是福佬民系的一个支系族群,他们主要分布于福建厦门、漳州、泉州、台湾大部分地区及广东潮汕、雷州地区、海南岛。他们所说的语言是属闽方言的分支方言称为闽南方言(闽南话)。闽南方言的次方言也相当的复杂分为厦门话、台湾话、漳州话、泉州话、潮汕话、雷州话及海南话。其中只有说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和台湾话的居民能沟通。而说潮汕话、雷州话及海南话的居民,彼此之间完全不能通话。2、闽南民俗民俗可以说是某一族群特定的行为方式及其相关的一些物质东西,它们都是在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在自我的社会生活的历时延续中积淀、传承下来的习惯与器物。在民间有着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俗谚。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了与中华民族传承风俗中大同小异外,还富有地方特色。3、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并通常俗称为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目前,全世界华人及朝鲜、韩国、越南和日本等国家,仍使用中国农历来推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我们生活的城市厦门,就地处在闽南大地上,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生活里,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感受接触到闽南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在我们吃的食物里,在我们居住的房子里,在我们使用的方言里,在我们的穿着服饰里······衣食住行,可以说这些民俗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身体里生命中。我们的闽南文化和中原文化一脉相承,是移居闽南的汉人和原住民共同创造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它结合了吴越文化、借鉴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四季一共有12个月,在生活中,我们主要传统节日都是依据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历法——农历,这种传统历法来计算的。农历历法中的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这是农历历法的重要辅助部分。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现在我们来了解在我们闽南一年当中每个农历月份中的主要民俗文化活动。(一)正月•过完了忙碌而欢喜的除夕,我们终于迎来新年。在闽南,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有着一连串充满“年味”的习俗。这天清晨,男女老少起床梳洗后,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许多家庭沿袭初一早晨吃面线的风俗,表示新一年健康长寿。早餐后就出门走家串户拜访亲戚好友,互相拜年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但是,大年初一还有许多禁忌。在闽南,人们在初一有不扫地、不动刀剪、不取井水的习俗。因为扫地会把财气给扫走了;不能动刀剪等锋利之物是怕伤到人,如有人受伤、流血,就是不祥;而不取井水是因为井中有井神,初一如取井水,会惹怒井神,带来灾害。到了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必须跟有“半子”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女婿上门给二老拜年,须送上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粿等丰盛的年货,然后欢欢喜喜地在岳父岳母家吃一顿团圆饭。初三这天大家一般都睡得很晚。据说,以前对去世未满一周年的亲人是在初三这一天举行祭奠仪式的,这一天不喜欢别人来拜年。或许是从除夕到初二,一直是忙碌并高兴着,有些累了,初三不互访拜年,刚好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所以闽南顺口溜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得饱”的说法。初四是“迎神日”,亦称“接神日”。据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家家户户把诸神送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同时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善恶诸事。初五初六是过节后开始忙事情了,商铺开张,农民下地,所以闽南顺口溜有“初五过开(过完节日,准备干活),初六养肥(积蓄肥料,以备春耕)”的说法。初七是众人的生日,俗称“众人生”,也叫“人日节”、“人胜节”、“人庆节”等。传说,女娲于第七天造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这一天清早家庭主妇起床为一家老小煮一锅面线,加入丸子、炸排骨、虾米等,还要加进几块甜煎粿。这种咸线面渗进甜煎粿的食品,是闽南的独特吃法。主妇还得准备一些鸡蛋和鸭蛋,每人两个。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也称“元宵节”。到了元宵,闽南人的春节喜庆气氛又到了一个小高潮。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闹花灯、猜灯谜。在晋江,元宵节最有特色的就是赏花灯和吃元宵圆。元宵圆也叫做汤圆,关于它的传说和典故非常多,但都是取其团团圆圆和吉利的意思。正月初九的“天公生”(玉皇大帝诞辰日),很多老闽南人对这一天的重视,可能更甚于春节。古人认为天是最大的,“天公”即玉皇大帝主宰着一切,所以,敬“天公”是最为神圣的大事,主妇们从初八早晨就要开始准备了。到初九这一天,人们一般都早早起床,要挂上灯笼,称为“点天公灯”,在厅里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座”。桌上摆上“三牲”(大猪头、大猪脚、鸡或鱼等)及其他食品、果品。不论是三牲五牲还是五果六斋,圆圆满满的一桌都是希望隆重为天公祖“庆生”,好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幸福。(二)花月•闽南风俗,每逢农历初二和十六称为“牙”,是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农历二月初二,是每年的第一个祭拜日,称为“头牙”;头牙就表示一年的开始。头牙过完,春节正式结束,一年忙碌的生活就正式开始了。人们在这一天祈求上天在这一年都风调雨顺,祈望有个好收成。每家在神龛上摆上三牲祭祀,烧纸钱放鞭炮,搞得非常热闹。•到了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妇女多焚香保佑平安。(三)桃月闽南习俗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敬祖的时候,人们用薄饼祭祖宗,然后一家围着吃食薄饼。薄饼,也叫润饼或春饼,由精面粉制成薄而韧的皮,卷上配料而成。薄饼的关键在于配料。配料或称为馅,通常用豆腐干、猪肉、豆芽菜、笋片、红萝卜、白萝卜、韭菜、蒜白等合起来炒煮而配成。吃时将配料放在薄饼皮上,卷成竹筒状,表面涂些辣酱,芥末等,因各种菜肴混合一起,吃起来味香可口。•农历三月十五大道公生。闽南大道公信仰是闽南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信仰。大道公,生前姓吴名夲(tao),北宋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人,生前为济世良医,受其恩惠者无数,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闻名遐迩,汉族民间称其为吴真人,尊为“神医”。历代皇帝不断加封,最后一次封号就成为今日称呼—“保生大帝”,随时代的变迁,与大道公信仰相关的汉族民间祭祀习俗,也逐渐形成,成为当地影响最大的汉族民俗活动。海上女神•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因此,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妈祖原名林默,父亲林愿,母亲王氏,兄妹7人,她最小。妈祖自幼聪颖过人,识天气、通医理、善舟楫,乐善好施,深受邻里乡亲的喜爱。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难为事,矢志不嫁,专心致志地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平时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她长在海滨,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传说她能乘席渡海,拯溺济难、深受人们爱戴。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因救助海难年仅28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人们为了纪念她,建庙奉祀,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座的妈祖庙,称为妈祖祖庙。后经商人三宝扩建,至清代形成规模。•自宋徽宗宣和五年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封号数字由2字累加至64字,封号由“夫人”而“妃”、“天妃”、“天后”直至无以复加。朝廷的累累封敕,最终树立了妈祖作为唯一海神的至高无上地位。妈祖信仰也随着华侨、海员和外交使节传到世界各地,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海神,妈祖分灵庙也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世界上共有妈祖分灵庙5000多座,信徒近2亿人。(四)梅月农历四月初一,立夏节。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小孩子相互比试,称为斗蛋。用五色丝线做出长命缕,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闽南立夏习俗是吃虾面。家家户户将红糟掺入面条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红糟色红,为吉祥之色,又有发酵作用,以寓发达发财之意,而红糟也帮助消化,有益健康。此俗衍化至后来,红糟即被海虾代替,谓之“吃虾(夏与虾闽南语同音)面”。海虾煮熟后变红,与红糟色同,以此对夏季之祝愿。立夏之日,多有出嫁女儿备办猪肉、猪肚、猪腰只、鸡蛋面线等物送给娘家老父母食用,称为”补夏“.籍此对父母表表孝心。•农历四月二十九祭郑成功。郑成功是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农历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又名佛诞节。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起的节日,但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相传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的生日。每逢此节到来之前,泉州的寺僧们要于四月初一日遍走间巷,募化人家,名曰洗太子。至初八这一天,寺院里要举行浴佛法会,全寺僧侣和信徒们用香汤为佛像洗浴,作为佛诞生的纪念。是日,民间无子者,可用薄饼供九子母以乞子。(五)蒲月农历五月初三芒种节。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由于地域关系和历史原因,闽南端午习俗在延续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同时,也保留了各自独特的民风习俗,形成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闽南过端午共同的习俗有三类:一类是驱毒、驱虫、避邪类,如端午节午时用兰草水洗浴、炒盐作为午时盐、采草药作为午时茶;一类是吃碱粽子、发糕等端午仪式食品;一类是划龙舟,兼有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闽南各地还有各自独特的端午习俗。泉州端午节有很多祈福消灾习俗,包括门楣插“五瑞”(即五种植物)、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黄酒、炒午时盐等。另外还有一种谐趣的驱邪消灾的习俗叫“采莲”,采莲队伍中有铺兵、锣鼓阵、花童或男扮女装的提花婆,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手举长杆幡旗的“醉汉”充当前导,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龙头压阵,为沿途的民众入室舞旗拂扫。漳州市诏安县数百年来走“贡王”的民俗为当地乡亲喜闻乐见。每逢端午节,当地乡人分别从两庙中抬沈世纪、李伯瑶二将的神像出行,环绕北关游街时,由庙宇灯笼前导,刀斧戈戟罗列双行,社众排队随后,齐唱原名龙船鼓歌的“贡王歌”,十分热闹。厦门市的端午习俗也热闹非凡,有民间传统竞技活动“抓鸭子”,竞技场设在水面上,参加者要走过一根涂满滑油的圆木柱,然后打开一只盛鸭子的木箱,再跳进水里去抓掉下去的鸭子。•农历五月十二关帝诞。在闽南崇祀关帝由来已久,关羽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与孔子一起,一文一武,分别被称为“文圣”、“武圣”。千百年来,集忠孝节义于一体的关帝精神已经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浩然正气的民族之魂,已深深地扎根在闽南人的心目中。民宅里供奉的关公神像,自然是为了镇宅驱邪。关公神像大多是立像,身披盔甲,手持青龙偃月刀,面若重枣,目光如炬,美髯过胸,肃杀威严。所不同的是,关公所持的青龙偃月刀有的刀尖朝上直立,有的是挥刀朝下的。据说这两种不同的神像有不同的功用,刀尖朝上直立的,说明此宅本来并无不妥之处,把此神像放在宽阔的中堂,目的是为了求平安;而挥刀朝下的,也就是劈刀,说明此宅有令人不安之处,把此神像放在室内的特定位置,其意在驱邪。农历五月十八夏至,这天又称“夏至节”古人将其分为三候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至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本文标题:闽南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7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