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整理笔记
自然地理学笔记(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二):地球公转的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3: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三)、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其变得更加复杂。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二:大气环流(一):全球环流1:全球气压带当空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时,开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很小,基本上按气压梯度力方向沿经圈运动。往后,随纬度增高偏转力加大,气流逐渐具有西风的成分,至纬度20°—30°,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大致平衡,气流运动方向大致与纬圈平行,不可能向极地运动。但是,上空不断有空气来补充,在此堆积的空气必然作下沉运动,以致近地面层空气密度增大,形成动力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区之间是一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这样,全球近地面气层就形成了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区。2: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型式称为行星风系。P126.3:经向环流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这样形成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P127.(二)季风环流大陆和海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季风是海陆之间季风环流的简称。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三)局地环流:由于局部环境比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为局地环流。1:海陆风:海陆风也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白天,陆地增温比海面快,陆面气温高于海面,因而形成热力环流。下层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叫海风,上层则有反向气流。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面降温缓慢,海面气温高于陆面,海岸和附近海面间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气流由陆地吹向海面,为陆风。陆海风的转换时间因地区和天气条件而不同。一般说来,陆风在上午转为海风,13—15时海风最盛,日没以后,海风逐渐减弱并转为陆风。阴天,海风要推迟到中午前后才出现。2:山谷风在山地区域,日出以后山坡受热,其上空气增温很快,而山谷中同一高度上的空气,由于距地面较远,增温较慢,因而产生由山谷指向山坡的气压梯度力,风由山谷吹向山坡,这就是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很快,而谷中同一高度的空气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这就是山风。在山地区域,只要大范围气压场气压梯度比较小,就能出现山谷风现象。在平原与高原相接地区。由于高原边缘地面气温与平原上空同高度上的气温差异,也会出现类似山谷风现象。3: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空气冷却,水汽凝结;气流越山之后顺坡下沉,此时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为减少,下沉气流按干绝热递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一高度气温为高,从而形成相对干而热的风,这就是焚风。二:气候形成影响因素p143(厄尔尼若)重点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因子(海陆分布、洋流、地形)。1.辐射因素地表热能的收支状况是形成气候的基本因素。而太阳辐射是受纬度制约的,太阳辐射因素,可以说就是纬度因素。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调整了热能因纬度分布不均而使差异减小。通过气流的运动,还同时进行水分的输送。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的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就是在一定的大气环流条件下产生的。比如,赤道带,全年以上升气流占优势,水汽来源充沛,气温高,所以赤道带的气候具有全年高温、高湿的特点。副热带,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很少,尤其是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气候干旱。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盛行气流来向不一样,以致纬度相同,气候差异悬殊。3.地理因素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考试要求1、掌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特点2、掌握海水运动基本规律和类型3、掌握河流、水系、河川径流的有关概念及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4、掌握地下水的有关性质及地下水的类型5、掌握冰川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掌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特点一:水分循环地球上的水并不是处于静止状态的。海洋、大气和陆地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连续的大规模的交换。这种交换过程,就是水分循环。由于太阳辐射,海面和陆面水分蒸发到空中。自海洋表面蒸发的水分,直接降落海洋中,就形成海洋水分的内循环。当海洋上蒸发的水分,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以雨雪形式降落到地面时,一部分通过蒸发和蒸腾返回大气,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土壤水或潜水,另一部分形成径流汇入河流,最终仍注入海洋,这就是水分的海陆循环。内流区的水不能通过河流直接流入海洋,它和海洋的水分交换比较少,因此,内流区的水分循环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但它和地球上总的水分循环仍然有联系。从内流区地表蒸发和蒸腾的水分,可被气流携带到海洋或外流区上空降落,来自海洋或外流区的气流,也可在内流区形成降水。(一)洋流的概念和性质洋流即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的运动。(二)洋流分类按成因可分3类①风海流: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②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当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时,密度流又称地转流或梯度流;③补偿流:是由于海水从一个海区大量流出,而另一个海区海水流来补充而形成的。(三)大洋表层环流模式:与盛行风系相适应,所形成的格局有以下特点:(1)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代替;(4)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5)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一)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1.停蓄阶段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产生径流。降水进行到大于上述消耗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填洼。2.漫流阶段降水进行到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里,叫漫流阶段。3.河槽集流阶段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中,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大为增加,叫做河槽集流。这个阶段包括雨水由坡面进入河网,最后流出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它是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在径流形成中通常将流域蓄渗过程,到形成地面汇流早期的过程,称为产流过程,坡地汇流与河网汇流合称为流域汇流过程。径流形成过程实质上是水在流域的再分配与运行过程。产流过程中水以垂向运行为主,它构成降雨在流域空间上的再分配过程。汇流过程中水以水平侧向运行为主,水平运行机制是构成降雨过程在时程上再分配的过程。五、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河流是所在流域内自然地理总背景下的产物。河水是以不同形态和经过不同转化途径的降水为补给来源的。显然,只有进入河床的水量足以保持经常流动,即在足以补偿蒸发和渗漏所造成的损耗时,才能够形成河流。湿润地区河网密集,径流充沛而干燥地区河网稀疏径流贫乏,说明河流的地理分布受着气候的严格控制。实际上,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源的补给形式及其比例,水位、流量及其季节变化,结冰与否及结冰期长短,等等,无一不受气候条件制约。例如,降水量多寡决定着径流补给来源的丰缺,蒸发量大小反映着径流损耗的多少,降水的时空分布、降水强度、降水中心位置及其移动方向影响着径流过程和洪峰流量,气温、风和饱和差也因对降水、蒸发有影响而对径流间接起作用。因此可以说,河流是气候的镜子。除气候条件外,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也对径流发生影响。如流域海拔高度、坡度和切割密度直接影响着径流汇聚条件;地表物质组成决定着径流下渗状况;植被则通过对降水的截留影响径流;等等。另一方面,河流对地理环境也有显著的影响。河流是地球水分循环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内陆河流把水分从高山输送到内陆盆地底部或湖泊中,实现水分小循环;外流河把大量水分由陆地带入海洋,弥补海水的蒸发损耗,实现水分大循环。同时,热量和矿物质也随水分一起输送。南北向河流把温度较高的水送往高纬地区,或者相反,对流域气温都具有调节作用。而固体物质的随河水迁移,则使地表的高处不断夷平和低处不断被充填。所以河流既是山地景观的创造者,又是大小冲积平原的奠基者,还是内陆和海洋盆地中盐类的积累者。荒漠地区绝大多数绿洲的形成与河流有密切的联系。流入干旱区的河流,不仅给那里带来水分,而且使荒漠河岸林和灌溉农业得以发展,从而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景观。河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它在交通运输、灌溉、发电和水产事业等方面都为人类带来了重要财富。地貌的成因(三)地表组成物质与地貌发育一:风化作用(风化)是指地壳表层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作用下,使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物质的过程。二:风化壳的概念(四)河流阶地原先河谷的谷底,由于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顺河谷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简称阶地。河流阶地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原则来划分,根据阶地的组成物质和结构,可分为三类: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1.侵蚀阶地多由基岩构成,没有或很少有冲积物覆盖,所以又称石质阶地。侵蚀阶地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由于当时水流流速大,侵蚀力强,所以很少沉积。2.堆积阶地阶地全为河流冲积物所组成,在河流中下游最为常见。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河流侵蚀展宽谷地,同时发生大量堆积,然后河流下蚀形成阶地,唯后期的切割深度,一般不超过冲积层的厚度。3.基座阶地阶地上部由冲积物组成,下部为基岩的阶地称为基座阶地。它主要是由于后期河流下蚀深度超过了原冲积层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的。这种阶地分布相当广泛。阶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构造运动、海面变化和气候变迁等。风沙地貌:(一)风沙作用风沙作用指气流沿地表流动时,对地面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过程。(二)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风沙地貌是风对地表侵蚀、堆积的结果。因此地表特征、风动力状况是风沙作用及形成风沙地貌的基本条件。(三)风沙地貌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类。海岸地貌:第六章土壤圈考试要求1、掌握土壤的含义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和特性及组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3、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及土壤空间分布规律4、掌握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A、掌握土壤的含义及在地理环境中的
本文标题: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整理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8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