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过华清宫杜牧子午古道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及其作品风格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词人的情感3、学习本诗的写作手法杜牧,字牧之(803年-852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书法家。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善属文,工诗,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一、走近杜牧: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二、朗读全诗,理解情感: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南骊山上,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骊山岭上花木茂盛,望去像一堆堆的锦绣。众多宫门依次打开扬起的尘土一人一马称一骑第一句描写了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回望的角度,勾出了骊山的全景。“绣成堆”一语双关,写出了骊山的美景,宫殿楼阁的秀美。第二句描写了骊山顶上雄伟壮观的行宫。“次第开”使画面产生了动感,一道又一道紧闭的宫门依次打开。一名士兵骑马飞奔而来,身后扬起团团尘土,千里飞骑本应是传递重大军情的,妃子为何而笑呢?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长安回望绣成堆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千门次第开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一骑红尘妃子笑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无人知是荔枝来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首句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华清全景,“回望”二字承上启下,“绣成堆”一语双关。第二句将镜头推进集中于“绣堆”的顶端,露出了那深宫重苑,从中可见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最后一句中“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惊人的高度。四、研习诗文,分析手法: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小事件,深刻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奢侈靡烂的生活,也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黎民疾苦的关心。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五、研习诗文,探讨主题:六、知识拓展:怀古咏史诗对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诗的鉴赏,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诗人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内容特点是抨击现实,借古讽今,借题发挥。首先,要弄清史实。其次,要体会意图。还有,要领悟感情。最后,要分析手法。(有以景抒情,有议论引发的。还要注意典故的运用。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一)比较阅读: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七、课堂检测:1、史实(背景):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2、思考:作者的态度(意图、情感)?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3、鉴赏:直抒胸臆,反用古事,对历史作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意(二)1、分析本首诗所揭露的社会现实(史实)华清宫是唐杨游乐之地,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破坏。2、请分析作者的意图借吟杨贵妃吃荔枝之事,表达对唐、杨误国造成安史之乱的不满和批判,暗含对帝王贵妃骄奢淫逸生活的嘲讽3.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咏史却如写实,暗讽不露,朴素平易而又含蓄精深。
本文标题:过华清宫-课件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9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