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不整合面的判别标志(1)地层古生物方面:上下地层间缺失某些地层或化石带;(2)沉积方面的标志:上下地层在岩性、岩相上截然不同,两套地层间往往存在古侵蚀面,并伴有古风化壳、残积物或底砾岩;(3)构造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强弱不同,褶皱、断裂情况各异。(4)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经受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期次、强度、类型及特征不同。2、不整合的形成时代:通常是以不整合面下伏地层中最新的一层时代为下限,以上覆地层中最老一层的时代为上限,其间所缺失的那部分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就是不整合的形成时代。3、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1)围压(静岩压力):岩石处于地下深处,承受着周围岩体对它施加的围压作用,岩石所处深度越大,围压越大,这种压力一方面增强岩石的韧性,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岩石的强度极限,弹性极限也有提高。在近地表,大多数岩石表现为脆性,断裂相对较发育,当处于地壳深处时,岩石就变为具有高度韧性的物质,乃至呈现出粘性流动的特征,褶皱就相对发育。(2)温度:许多岩石在常温常压下是脆性的,随着温度升高,岩石的强度降低,弹性减弱,韧性显著增强,因而有利于发生形变。影响原因是由于温度增高时,岩石质点的热运动增强,从而减弱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力,使物质质点更容易位移。(3)溶液:当岩石中有溶液或水汽时,一方面降低了岩石的弹性极限,增加了岩石的塑性,使岩石易于变形,另一方面,在应力作用下溶液有利于重结晶作用,可促进某些矿物溶解,也可促进某些新矿物生成,因而有利于岩石的塑性变形。由于溶液的加入使分子活动力增强,因此岩石的内摩擦力和分子间凝聚力必然减小,从而降低了岩石和矿物的强度。(4)孔隙压力:岩石空隙内流体的压力称为孔隙压力,一般情况下岩层中孔隙压力增大会使岩石屈服强度降低,因而易于变形。(5)时间:快速施力,不仅加快岩石的变形速度,而且会使其脆性变形加强,缓慢施力会使脆性物质发生塑性变形,使岩石多次重复受力,虽然作用力不大,也能使岩石破碎。蠕变:是指在应力不增加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增长变形继续缓慢增加的现象。松弛:是指当应变保持不变时,随着时间的增长应力逐渐减小的现象。4、简述逆(冲)断层的构造样式(组合形式)?(1)叠瓦式(单冲式):一系列产状相似的逆冲断层,其上盘依次向上逆冲。(2)对冲式:由两条或两组倾向相反,相对逆冲的逆断层组成。(3)背冲式:由两条或两组相向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自一个中心分别向两个相反方向逆冲。(4)楔冲式:由一条或一组叠瓦式逆冲断层与一条或一组正断层共同组成的上宽下窄的楔形断片。1、糜棱岩:是具有以下四种特征的断层岩:与原岩相比,粒度显著减小,具有增强的面理和(或)线理,发育于狭窄的强应变带中,岩石中至少有一种主要的造岩矿物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2、岩石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层面向下倾斜的方位即为岩层倾向。3、有限应变:物体变形的最终状态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称为有限应变或总应变。4、角剪应变:初始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它们之间的直角的改变量即为角剪应变。5、非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增量应变椭球体的应变主方向与全量应变椭球体的应变主方向在每一瞬间都是互不平行的,这种连续的变形即为非共轴递进变形。6、褶皱枢纽:在褶皱的各个横截面上,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称为枢纽。7、流线构造:线状流动构造又称流线,它是由角闪石、辉石、长石等短柱状、针状、板状等矿物平行定向排列而形成的线状定向构造,也可以是由暗色矿物凝集而成的纺锤状、析离体和长条状捕掳体等顺长轴定向平行排列而构成。8、矿物拉伸线理: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线状构造。9、推覆体:指位移规模巨大、倾角甚小甚至近于水平的巨型逆掩断层的上盘,是一种外来岩块(体),因总体呈平板状,又称逆冲岩席。10、正花状构造:是聚敛型走滑断层派生的在压扭性应力状态中形成的构造,一条陡立走滑断层向上分叉撇开,以逆断层组成的背冲构造。断层下陡上缓凸面向上,被切断地层多成背形,但不具弯滑褶皱性质。11、负花状构造:离散型走滑断层派生的在张扭应力场中形成的构造,一套凹面向上的正断层构成的似地堑式构造。堑内地层平缓,浅部稍成被正断层破坏的向斜,向斜也不具有弯滑褶皱性质。*花状构造:剪切断裂带在浅部常表现为向上分叉撇开的断层组合,在剖面上似花朵状,称为花状构造。12、位错:指晶体材料的一种内部微观缺陷,即原子的局部不规则排列,位错是一种线缺陷,可视为晶体中已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的分界线。
本文标题:不整合面的判别标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21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