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考小说的命题主要围绕着六个关键词:★人物: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环境: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开头、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主题: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探究: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小说的深刻思想;从不同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语言: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如犀利、清新、口语化、方言等。小说阅读专题之二情节何为情节?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事件。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与人物密切相关,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发展的趋向。【考纲要求】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情节”,并“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考查范围】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开头、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题型】小说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考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题型主要有以下三种:①要点概括题;②作用分析题;③探究题。鉴赏方法对小说情节的鉴赏可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弄清故事的来龙出脉,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尤其注意分析透发展和高潮部分。善于体悟出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深刻生活哲理、社会现实意义。第二,鉴赏小说的情节要从细节入手,细节往往成为设题点,伏笔与点睛之笔是命题者的热点选择。另外,还要注意鉴赏小说情节中倒叙、插叙、伏笔、悬念等的表达效果。第三,小小说必有情节上的“转”(即情节、感情的变化);因为短,冲突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这使结尾句往往成为点睛之笔,是理解全篇的关键。第四,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官居高位。小说在前五回里,浓墨叙述了“娘子受辱”、“带刀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情节,展示了林冲一步一步地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一位逆来顺受的“忠臣”最终成为犯上作乱的“英雄”,其性格刻画运用的是情节推进法。常见命题方式:①某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②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③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④小说在哪些方面对某某人物作了伏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解题思路:解题时仍然要从小说三要素寻找思路,明确情节构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思考答题方向: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情节结构安排考什么?一、梳理小说的脉络二、概括小说的情节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开端:作品中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发展:情节开端后,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高潮:作品中主要矛盾冲突发展到尖锐、紧张阶段,将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的关键一环。在高潮中,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的性格都获得最集中、最充分的表现。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一般概括的规律(一句话)什么人(主要人物)在什么地方(时间、情况)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标题。情节脉络:《祝福》为例(必修二)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结局:死去开端:初到鲁镇发展:改嫁高潮:丧子,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标题:《祝福》A.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B.祝福的欢乐与祥林嫂的惨死强烈对比,增强悲剧性关键词情节脉络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高效学案》158页)例一:评分细则:本题共5分,内容4分,表述1分两种脉络都可(一)事件发展脉络:①做好鸟笼,1分(答出“做了”、“做出”、“制作好”、“制作出”等,只要能表达“做好”的意思即给分);②拒卖鸟笼给老大夫,1分(只要能表达出“拒卖”的意思即给分,但是,仅答出“老大夫想买”、“有人要买”或“老大夫因价高而放弃”则不给分);③送鸟笼给彼贝,1分(只要能表达出“送”的意思即给分);④台球房醉酒,1分(只要出现“喝酒”、“醉酒”即给分,“台球房”不出现亦可,但地点写错不给分)。(二)人物心理发展脉络:①期待好价钱,1分;②信守与彼贝的约定,1分;③不忍彼贝失望决定送鸟笼,1分;④送鸟笼后兴奋与失望交织,1分。注意:1.两种脉络交叉,以一种为主,不重复给分;2.主人公写错给零分;3.关键性错别字扣1分,如“鸟笼”写成“铁笼”、“灯笼”、“笼子”;4.得分点顺序颠倒扣1分;5.只有答出四点,语言简明,表达准确,才能给表述1分。只答出三点及三点以下不给表述1分。【试题答案】答案示例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答案示例二: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里变化脉络)【试题解析】答案不拘一格。概括小说脉络,既可从事件发展脉络来概括,也可从主人公心里变化脉络来概括,有一定宽泛性。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2010·广东卷《面包》(《高效学案》159页)例二:【答案】(共4分,每点1分)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发展发生高潮结局【题型点拨】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述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述;3.概述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对小说情节的概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④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二、情节作用题考什么?线索、标题开头、结尾人称、顺序过渡、照应:情节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中心词。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二十年以后》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如《雪夜》开头结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④就结尾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书法家》。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手法”)、悲剧、喜剧式等。解题技巧•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典例分析:小说《项链》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合乎情理吗?请结合有关情节进行分析。答:合乎情理。①借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很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显得相当大方,这就暗示项链是假的。②玛蒂尔德四处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去这个盒子”,这又暗示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③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再一次暗示项链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所以,结尾由福雷斯蒂埃夫人亲口说出项链是假的虽是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在叙述顺序上可以顺叙、倒叙、插叙或补叙。一般来说:◆顺叙的作用是:叙述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印象深刻。◆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垫,吸引读者,避免文章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有波澜。•插叙的作用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丰富内容,刻画人物,揭示主题,曲折有致。要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其作用。•补叙的作用是:照应上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使情节完整、合理,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跌宕起伏。例如:《祝福》倒叙作用:A造成悬念,引人入胜B突出典型环境(鲁镇)C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D渲染悲剧气氛在叙述人称上可以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一般来说:★第一人称的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的作用是: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能较客观的反映事物的真实性,写作时可以减少许多的顾虑。以第一人称写的,又可以分为两类。①“我”参与整个情节发展的。②“我”是线索人物。《祝福》中的“我”:具有反封建倾向,憎恶鲁四,同情祥林嫂但对改变祥林嫂命运软弱无力甚至推卸责任的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用:A.线索,展示祥林嫂悲剧命运;B.增强文章的亲切感、真切感;C.便于抒情议论,更能打动读者;D.可自由运用倒叙手法。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2011·浙江卷《第9节车厢》(《高效学案》179页)例:【答案】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解析】小说人称的选择有讲究。第一人称有现场感,有真实性,利于阐发内心感受,给人强烈的真实感;第三人称属于“全知型”,利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叙述故事情节,更好地展示事件的全貌,更好地展示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为何会取这些题目?从小说题目中我们明白了关于小说的什么?《甄嬛传》《裸婚时代》《北京青年》《笑傲江湖》《林黛玉进贾府》《听风者》《甄嬛传》:《裸婚时代》:《北京青年》:《笑傲江湖》:《林黛玉进贾府》:《听风者》:明确小说中人物暗示小说内容特征地点,人物暗含主人公以及时代的特点交代人物,概括情节交代人物以及人物特征标题,犹如一扇窗户,可以让读者从中探看整篇文章的风貌,从而走进作者多彩的内心世界。鉴赏小说的标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题眼,也就是标题的“眼睛”,窥一斑而洞见全文,2.线索,线索是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脉络,它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3.背景,有的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4.修辞,标题中的修辞主要有双关;5.中心,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小说的中心;解析小说的标题小说题目作用1、交代主要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武松打虎》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一朵午荷》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魔盒》6、揭示小说主旨,
本文标题:小说专题之情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232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