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
聚焦一言一行解读人物特点——《将相和》课堂实录及评析(沪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课)执教: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新市中心学校夏能彬(特级教师)评析:上海师范大学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吴忠豪(教授)理念:1、聚焦人物言行,学习表达方法。2、培养阅读习惯,体现课标精神。一、辨析多音字,巧妙识记字词师:请大家各自读一读课题。读着读着,你不觉得题目中这三个字有点特殊吗?生:都是多音字。师:猜想在本文中的意思,说说为什么这样读?生:“将”指大将廉颇,所以读“jiàng”;“相”指文官蔺相如,所以读“xiàng”;“和”指和好,所以读“hé”。师:联系上下文才能读准多音字,这个办法好!大家再来说说另外的读音,用组词的方式加以区分。生:另外的读音分别是:jiāng(将来)、xiāng(互相)、huó(和面)、hú(和牌)。生:“和”还有:和(huò)药、应和(hè)呢!师:你们的语文基本功真扎实,想想不同的意思才能记得牢呢!这课中有很多四个字的词,一分钟的时间看看自己能记住几个。(课件出示:精通音律勃然变色声色俱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指名识记,相机指导个别生字的书写。)师:积累词语,会使我们的语言丰富多样,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时,老师只提醒一个字,仔细看看“同心协力”的“协”字是什么偏旁?生1:是竖心旁。生2:不对,好像是“十”字旁。师:这正是要特别提醒你们的地方,同心协力的“协”字是“十”字旁。在字典中“十”字旁的字只有两个,分别就是“博”和“协”,剩下来形状类似的字都是竖心旁的字。(学生再读词语。)【评析:】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是否还应该重视字词教学,答案是肯定的。夏老师在开始环节结合课文特点进行了三个多音字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四字词语的积累,还提醒学生关注“协”字的偏旁。话语简洁,用时不多,但是十分有效,也很扎实。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和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期,因此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应该将字词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课文中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哪些词义需要深入理解,哪些词语需要积累等等,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十分用心钻研,精心设计,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二、借助过渡句,理清文章脉络师:理解了多音字的意思,谁来完整地说说题目的意思?生:廉颇与蔺相如和好了。师:“学贵有疑”。听了你的解释,老师产生了一个问题,他们之间一定有过……生1:有过争执,生2:有过矛盾,生3:有过不和(板书:不和)师:文章写到两人不和的原因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把文章读一读,找出造成两人不和原因的句子。(生读课文,寻找句子。)生1:“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相机出示这句话。)师:你们觉得这句话,在这两个故事中起着什么作用吗?生2:总结上面一个故事,引出下一个故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生3:这是过渡句。师:对极了!你还记得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类似的句子吗?生1:《赵州桥》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生2:《秦兵马俑》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生3:《白鹅》中“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师:这篇文章原先前面还有一个故事叫做“完璧归赵”,因此,在课文里中还有一个过渡句,你觉得哪句是的?生:是第一句“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这句话承接了上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师:说的真准,第一个过渡句承接了第一个故事。课文中“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这句过渡句又把后两个故事有机地串联起来了。师:你能借助这两句过渡句简单讲述他俩由“不和”到“和”的过程吗?生: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渑池会见时,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听说蔺相如是为了国家利益才主动避让,廉颇知道自己错了,主动负荆请罪。两人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师:这三个故事排列顺序可以调换位置吗?生1:不可以调换位置。因为三个故事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前一个故事又是后一个故事起因,如果没有蔺相如立功升官,也就不会有将相不和。所以他们的顺序不能变。生2:如果没有前面的故事,就不能引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有联系的。师:读课文就要梳理前因后果,理清文章的脉络。【评析:】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的难度往往不高。这一环节教学教师没有简单地在课文内容理解上下功夫,而是抓住了课文中的两句过渡句,非常巧妙地将课文内容理解和“过渡句”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先是通过“找出造成两人不和原因的句子”,让学生发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随即举一反三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过渡句;再让学生顺藤摸瓜,发现课文第一句“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也是一句承接上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过渡句,然后让学生借助这两句过渡句“讲述他俩由‘不和’到‘和’的过程”,理解课文的前因后果,理清课文了的脉络。整个过程设计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目标明确,将课文内容理解渗透在“过渡句”教学之中,凸显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三、挑起认知冲突,聚焦人物言行师:如何评价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让我们走进课文,先来认识蔺相如。廉颇曾给出了评价: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你同意廉颇的看法吗?生(迫不及待):不同意!不同意!师:别急着否定人家的言论,说话得有根有据。拿起你的笔,默读第一个故事,勾画出能说服他人的句子,在空白处简单写写对蔺相如的评价。(生自主阅读,进行批注,教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一说,在“渑池之会”故事当中,蔺相如是不是仅仅靠一张嘴?生:蔺相如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很有勇气,临危不惧。师:为了赵王的尊严,他把自己的命都豁出去了。(出示——蔺相如忽地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一“跪”一“站”,蔺相如为何有这样的举动?生:“跪”,表示尊敬,有礼貌地请求秦王击缶;“站”,出于气愤,勇敢地维护赵王的尊严。师:分析得很得体,这就叫做“先礼后兵”,小小动作里藏乾坤!那就请小小蔺相如们站着来读这句话!(一学生读,有些平淡。)师:你这孩子说话太平和了,能震得住秦王吗?(一学生再读,声音和神色都很严厉。)师:这才叫“声色俱厉”!面对的可是秦王啊,你有什么感受?生:面对秦王,他一点都不胆怯,是个真正的勇士!师:一个神情,刻画出一个毫不畏惧的勇士!我们还可以换一个提示语读一读他说的话。生1:蔺相如愤怒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生2:蔺相如临危不惧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生3:蔺相如激动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生4:蔺相如坚定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胜过了作者,表现了蔺相如当时的心情,充分说明蔺相如有勇有谋。生5:蔺相如视死如归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师:哪里会给你留下这样的感觉?生:一个“拼”字!师:是啊,蔺相如的话掷地有声,彰显出视死如归的气魄来!精彩的语言描写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板书:视死如归)。【评析:】如何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应该作为中高年级学生阅读写人为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夏老师没有简单停留在对课文人物特点的理解上,而是引导学生“勾画出能说服他人的句子,在空白处简单写出对蔺相如的评价”,这样学生对课文人物的评价才能做到有根有据。在理解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对人物作出评价,这样的阅读指导更加符合中高年级学生理解特点。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立功不是仅仅靠一张嘴?生: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说明他胸有成竹,有胆量!师:在别人决定不下的时候,蔺相如下了决定,在议论去不去秦国时,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蔺相如胸有成竹,有胆量,说明蔺相如立功不是仅仅靠一张嘴。这叫该出手时就出手,当机立断。生:蔺相如叫人记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前面是赵王为秦王鼓瑟,这样的话两国的国王就扯平了,这说明他很机智。师:人物的特点正是通过这些动作、神态、对话的描写凸显出来,刻画出一位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来。【评析:】延续上一环节对蔺相如的人物评价,继续让学生练习人物评价,目的明确,设计合理,很有必要。在学生没有组织成评价的语言时,教师针对学生发言适当地总结引导:“在议论去不去秦国时,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蔺相如胸有成竹,有胆量,说明蔺相如立功不是仅仅靠一张嘴。”这样的示范引导是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地评价人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四、迁移运用写法,丰满人物形象师:是啊,蔺相如用拼命的举动,维护了赵王的尊严,保护了赵国的利益,你说这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靠的是机智、勇敢,才能做到的。读读后一个故事,你对蔺相如肯定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生1:“秦王我都不怕……别人不是有机可乘了吗?”可以看出蔺相如顾全大局,维护赵国的利益。师:(相机出示这段话。)一段精彩的对话描写,真实再现了蔺相如的内心想法。大家代表蔺相如,表达一下心声吧!生齐读这段话。生2:“请病假不上朝”可以看出他识大体,不想和廉颇起冲突,哪怕是躲着他!生3:“就赶紧叫车夫往回赶”也可以看出他处处避让着廉颇。师:面对秦王是针锋相对,而面对廉颇是处处忍让。这些举动一般人还真做不到,蔺相如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真是宰相肚里能乘船啊!你们瞧,动作描写和对话描写再现了蔺相如的另一面,丰满了这一形象。【评析:】“负荆请罪”一段的教学目标转为课文中人物描写方法的研讨。课文是怎样将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内心思想描写具体的呢?一是通过蔺相如一段精彩的对话描写,二是通过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的动作描写。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为下面“写法迁移”埋下伏笔。师:蔺相如的这番话传到了廉颇那里,廉颇猛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一幕——负荆请罪。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的?(出示插图)先自己读一读课文。(生自由快速地读完课文最后一段。)师: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没有展开具体的描写,对廉颇这个人物知错就改的态度反映得还不够充分。请同学们学习文章中用对话和动作描写来表达人物特点的方法:写一写两个人的对话和动作,并且通过对话动作描写,显示出廉颇知错就改的真诚态度。(学生写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师:(实物投影学生描写的人物对话)廉颇:“蔺老弟,我向你请罪来了!”蔺相如:“廉兄何罪之有啊?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廉颇:“唉,我真是不应该,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却为了个人的名誉与你斤斤计较。而你处处为国家着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与你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蔺相如:“你可不要这么说,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我们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赵国一定能强盛起来。”师:同学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当时负荆请罪时人物可能说过的话,但是还不够,如果再加上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对话时的提示语,更能刻画两位人物形象,很好地还原出这段千古佳话。(学生按照要求再次写作、交流。)师:(实物投影学生习作片段)廉颇来到相府门前,双手抱拳,“扑通”跪下:“蔺老弟,我向你请罪来了!”“廉兄何罪之有啊?快快请起,快快请起!”蔺相如赶忙向前扶起廉颇。廉颇地说深深地叹了口气:“唉!我真是不应该,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却为了个人的名誉与你斤斤计较。而你处处为国家着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与你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你可不要这么说,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我们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赵国一定能强盛起来。”说完,蔺相如、廉颇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师:好哇!通过你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廉颇这位老英雄的另一面。从中,我们感悟到了,写好人物的对话可以反映人物特点,写好人物的对话,还要注意动作、神态的
本文标题:《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233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