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思修道德修养》PPT课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1第四章2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主要内容3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1.神启论2.天赋论3.情感欲望论4.动物本能论第一节道德的起源与本质4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了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道德才可能发生。社会关系的日渐发展,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也日渐突出,调整这类关系并且对个人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便成为客观的需要。因此说,社会关系的形成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5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6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7(二)道德的内涵和本质*1.道德的内涵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82.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9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一)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还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上。10(二)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11三、道德的历史发展1.道德的历史形态: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有一部分先进分子,还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122.道德发展的规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13*3.人类道德的进步性表现第一,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二,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第三,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14中国文化中的道与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15•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管子•道也者,治之经理也。——荀子16•德者,得也,得事宜也。——东汉·刘熙•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许慎对道的把握——得道17道德的益处•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内得于己•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外得于人18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华”地域的称谓---处四方而居中文化的发达---光辉、文采、精粹民族的称谓---同化、融合、团结和统一19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中华文明的内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开放兼容、厚德载物的品格;与时俱进、人文日新的追求。20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水必有源,而后不绝;木必有本,而后向荣。世界各国现代化无不遵循这样一个基本的规律。21社会主义道德是继承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结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毛泽东科学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民族智慧的精华融为一体。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包含了对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22优良道德传统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道中有文,文以载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23中华民族优良道德的形成与特征•先秦——汉唐——宋明•先秦时期•《周易》:•1、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2、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善恶报应的信念。24先秦时期•孔子•创造以仁、礼、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老子•归隐、智慧、守雌、长生、柔弱25汉唐时期•汉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天覆育万物,化生而养成之,察天之意,无穷之仁也。•天生之以孝悌,无孝悌则失其所以生。地养之以衣食,无衣食则失其所以养。人成之以礼乐,无礼乐则失其所以成。26董仲舒•禾虽出米,而禾未可以为米。性虽出善,而性未可以为善。茧虽有丝,而茧非丝。卵虽出雏,而卵非雏。故性非善也。性者,禾也,卵也,茧也。卵待覆而后为善雏,茧待练而后为善丝,性待教训而后能善。善者,教诲所使然也,非质朴之能至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论发展为名教或礼教•魏晋:越名教而任自然27汉唐时期•隋唐佛教•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佛教的修行方式受到儒家的影响,产生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禅宗。28宋明时期•程朱理学•程伊川,名颐。•性即理,所谓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无不善。喜怒哀乐之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往往无不善;发而不中节,然后为不善。•曰:“大人不失赤子之心若何?”曰:“取其纯一而近道。”曰:“赤子之心,与圣人之心若何?”曰:“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29程颐(伊川)•孟子所以养气者,养之至则清明纯全,昏塞之患去。•养心者无害而已,养气者在有帅。•致知在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二字。•闻见之智,非德性之智,物交物而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智,不借闻见。30宋明时期•朱熹•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情则水之流,欲则水之波澜,但波澜有好底,有不好底。如我欲仁,是欲之好底。欲之不好底,则一向奔驰出去,若波涛翻浪。如是,则情为性之附属物,而欲则又为情之附属物。•道心是义理上发出来底,人心是人身上发出来底。虽圣人不能无人心,如饥食渴饮之类。虽小人不能无道心,如恻隐之心是。31宋明时期•陆王心学•陆象山,名九渊。•心即理。•宇宙内之事,乃己份内事,己份内之事,乃宇宙内事。•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焉。西海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焉。南海、北海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焉。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焉。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焉。•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苟知道,则六经皆我注脚也。32宋明时期•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言之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言之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言之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言之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言之谓之物。故就物而言之谓之格,就知而言之谓之致,就意而言之谓之诚,就心而言之谓之正。正者正此心也,诚者诚此心也,致者致此心也,格者格此心也,皆谓穷理以尽性也。天下无性外之理,无性外之物。学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认心为外,认物为外,而不知义内之说也。331.注重整体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34公私之辨提倡的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强调的是先公后私;反对的是假公济私;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35“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孟子·离娄下》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每个人都要对社会尽一份责任。36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始做俑者,其无后乎。”“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7孔子最早推行和强调“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说:“仁者爱人”。韩愈说:“博爱之谓仁。”朱熹说,仁是“爱之理,心之德”38仁德的核心是爱人爱由亲始由近及远“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张载《西铭》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9从仁爱精神出发,古人主张“和为贵”和同之辨:和不是盲目的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和:由不同元素的适中配合,使事物的矛盾平衡而收到和谐的效果。同:是同样的事物简单相加。和而不同40“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41智与仁•故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智且仁,是人之主宝也。——荀子·君道•莫近于仁,莫急于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董仲舒《必仁且智》42智与仁•“大德敦化”,仁智合一,厚且化也;“小德川流”,源泉时出之也。——张载《正蒙·至当》•智而不仁,则亦将流荡不法,不足以为智。——朱熹43智与仁•近代物质文明的跃升,导致科学与人文、智与仁的关系失去平衡。•“智慧精神”的片面发展,导致理智和情感的严重疏离与脱节,直至权力意志的恶性膨胀。•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提示我们:需要反思现代文明所选择的道路。•施本格勒的反思——《西方的没落》44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立于社会的重要条件。“不学礼,无以立”。礼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5礼作为道德的规则,通过仪式显现出来,就是礼仪起到实践仁义、教训正俗的作用。席不正不坐,立不中门,行不履阈不对人咳唾、不厉声诟谇坐让老弱、入守行列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必告,反必面,游必有侣,归必以时仪表仪容:头容正、肩容平、发必理、面必净“发乎情,止乎礼”。46诚:言为心声对内诚于己就是不自欺信:恪守诺言对外信于人就是不欺人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47诚信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48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最为天下贵也。”——《荀子·非相篇》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49宗白华论境界区分六种境界:•功利境界: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
本文标题:《思修道德修养》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24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