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诗经课件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诗经》名称和篇数(一)《诗经》的得名:⒈《诗经》的本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诗三百》、《诗三百篇》。⒉《诗经》的得名汉代经学兴盛,始将《诗》称为《诗经》。(二)《诗经》的篇数1.原有的篇数《诗经》原有311篇,其中六篇为有声无辞的笙诗,即《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笙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笙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笙的构造是,将铜制的簧片装在若干竹管下端,这些竹管插在一个匏制、木制或铜制的带有吹孔的斗子上。吹时用指按着竹管下端所开的孔,使簧片与管中气柱发生共鸣而发出乐音。演奏时,除单音外、大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2.现有篇数:•由于六篇笙诗有目无辞,所以今天所能看到的《诗经》实际上为305篇。二、《诗经》的时代、地域和作者(一)《诗经》的创作时代根据诗歌所反映的内容和相关典籍的记载推断,最早应该创作于西周初年(一说殷商时代),最晚不晚于春秋中叶。(二)《诗经》产生的地域•《诗经》中的诗歌产生的地域广阔。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包括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即今天的陕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区。(三)《诗经》的作者除了极少数诗篇留有作者的名姓,绝大部分作者的名字以不可考。但据具体诗篇推定,其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三、《诗经》的编定(一)《诗经》编定成书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诗经》结集成书。(二)《诗经》编定的几种说法1.采诗说采诗说是《诗经》诗歌来源的一种说法。据说周代保存着上古的旧制:朝廷派专门的官员到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作为朝廷了解民情的一种手段。2.献诗说献诗说是关于《诗经》编定途径的另外一种解释。根据先秦典籍的有关记载,周代存有公卿献诗来劝谏君王的制度。邵公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国语·周语上·邵公谏弭谤》3.删诗说孔子删诗说也是《诗经》编定过程中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说法。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司马迁。他认为在孔子之前,诗歌篇目众多,孔子按照自己的诗学标准,删去了重复的篇章,选取其中他认为合适的诗篇,配以适当的乐调,使之成为定型的诗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才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是否删诗,作为《诗经》研究史上的一大公案,从唐宋绵延至今,争议颇大。到了近现代,经过诸多学者的辨析,基本上有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孔子删诗说是不可信的。四、《诗经》的分类和“诗六义”今传的《诗经》是按照“风”、“雅”、“颂”的顺序分类编排的。(一)《诗经》的分类1.风风又名“国风”、“十五国风”,是东周时期所收集起来的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共160篇。十五国风包括1.《周南》2.《召南》3.《邶风》4.《鄘风》5.《卫风》6.《王风》7.《郑风》8.《齐风》9.《魏风》10.《唐风》11.《秦风》12.《陈风》13.《桧风》14.《曹风》15.《豳风》2.雅(1)名称与篇目:雅又可以称作“二雅”,是周代的王畿之乐,共105篇。(2)大雅与小雅:•大雅--31篇,全部为西周时代的作品,主要为朝会宴饮的乐歌,应用于诸侯朝聘等典礼。•小雅--74篇,除少部分为东周作品,其它都是西周后期所作,应用由朝会典礼扩大到贵族的宴会。东周的作品多为讽谏怨刺之作,艺术价值较高。3.颂(1)名称与篇目:颂又称为“三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宗庙之音曰颂。-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序》•下图:瑶族祭祀庆典•上图:音乐剧《金沙》中的祭祀场面(2)三颂:•周颂--31篇,西周初期王室的祭祀乐歌•商颂--5篇,殷商中后期殷王室的祭祀乐歌•鲁颂--4篇,春秋中叶鲁国祭祀宗庙的乐歌学术争鸣•关于《商颂》的创作年代,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看法:一说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一说是春秋时期宋人所作的宗庙祭祀乐歌,主要颂赞殷商先祖的功绩。•目前采用的教材袁行霈主编的高教版《中国文学史》采前说。(二)《诗经》分类的标准•1.《诗经》分类的几种说法:•关于《诗经》如何划分,后世学者有不同看法。主要有三种:按照内容划分、按照诗的用途划分、按照音乐的不同划分。2.音乐说:•按照音乐的不同划分《诗经》的风、雅、颂,是被今天的《诗经》研究者广为接受的一种说法。诗体既异,音乐亦殊。︱︱︽毛诗正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序》(三)诗六义•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诗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孔颖达《毛诗正义》•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1.赋:•赋是铺陈直叙,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的手法,是诗人常用的最基本的表现方法。2.比:•比是比喻和比拟,即利用两种事物种类间的相似之处打比方。•“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隐于事。”•——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比喻3.兴:•兴,起也。•——《说文解字》五、《诗经》的流传(一)秦始皇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根据丞相李斯的建议,焚烧了除秦史之外的其它国家的史书,《诗》、《书》和诸子典籍仅限于博士官保存,只保留了医药、卜筮、种树的书籍。(二)《诗经》在汉代的流传•1.四家诗:•汉代废除秦律,设立五经博士,先后出现了鲁、齐、韩、毛四家诗先后并传的局面。2.今文诗所谓今文诗,是指汉代把五经立为官学,整理的《诗经》写本。为了讲述的便利,采用了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讲解上也与古文诗不同。•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称为“今文三家”,简称“三家诗”。三家诗在汉代被立为官学。•(1)鲁诗:•今文三家诗中,鲁诗是西汉初年最早的传本,因其传习者鲁国人申培而得名。•(1)齐诗:•今文三家诗中,齐诗因其传习者齐人辕固而得名。•(1)韩诗:•今文三家诗中,韩诗因其传习者燕人韩婴而得名。2.古文诗•所谓古文诗,是指秦以前用一种与籀书、小篆都不同的古文字所书写的,由汉代学者加以训释的,与今文诗讲解不同的《诗经》传本。毛诗•作为古文诗的毛诗,是由鲁人毛亨(大毛公)、赵人毛苌(小毛公)所传。•据说毛亨传自荀子,荀子传自子夏,毛亨又将之传给毛苌。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一、祭祀诗二、燕飨诗三、农事诗《豳风·七月》四、婚恋诗五、怨刺诗六、征役诗八、其他内容的诗歌•《载驰》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赋、比、兴的手法二、复沓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的句式三、灵活的押韵四、生动优美的语言风格•••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奠定了优秀的传统和比兴风雅的手法。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学史诗经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26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