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安全心理学-第二章-心理过程与安全
第二章心理过程与安全认知心理与安全(一)感觉(sensation)的概念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觉察。这一概念可以理解为:(1)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2)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3)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一、感觉与安全一、感觉(二)感觉的作用(意义):A.感觉是认识的开端;B.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C.有助于生存。如:感觉剥夺实验。感觉剥夺实验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在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试验研究。他们在付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具体地说,就是在没有图形视图视觉(被试者须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子)和听觉(实验在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感觉剥夺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等。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被试者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的被试者甚至出现了幻觉(白日做梦)的现象。二、知觉与安全(一)知觉的含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过去经验、知识甚至还可以补偿部分感觉信息的缺欠。1、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二、知觉的特性二、知觉与安全图.知觉的整体性图3.7a知觉的整体性图.知觉的整体性。尽管这些点没有用线段连接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选择性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对象和背景转换双关图3、知觉的理解性在对当前事物的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下图是一个斑点图。以我们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解作用,可以使我们填补画面信息的不足,把对象知觉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图.斑点图(4)知觉的恒常性人们在剌激环境发生一定程度变化的情况下,仍然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对危险的感知觉一般而言,人主要以视觉来辨识各种机器设备、作业环境状况和信号,以听觉来辨别机器正常或异常的声音以及声讯警报。如果人的感知觉机能有缺陷,就不可能将生产过程中以及作业环境中的有关信息输送至大脑产生正常的反应。人对危险感知过程的三个阶段1、出现危险的警告信息警告信息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安全运行状态和危险状态之间可被人感觉到的差异。2、感觉到危险警告信息要提高人的感觉能力或加大警告信号的强度。3、对警告含义的知觉操作者在感觉到警告之后,要通过知觉理解警告信息所包含的意义,从而真正识别出危险的存在。产生不安全行为的感知觉原因1、警告信息缺乏足够的诱引效应,即信息缺乏吸引操作者注意转移的效应。2、感知的滞后效应。人对输入信息的感知能力总有一个传递滞后时间,若信息呈现时间太短或不为操作者所熟悉均可能造成感知的滞后效应。3、判别失误。若信息显示方式不够鲜明,缺乏特色,则操作者对其印象不深,当此信息再次呈现时,则有可能出现辨别失误。产生不安全行为的感知觉原因4、知觉能力缺陷由于操作者感觉通道有缺陷(如近视、色盲、听力障碍),不能全面感知知觉对象的本质特征。5、信息歪曲和遗漏若信息量过大、不完整或混乱时,往往会造成信息的弯曲或遗漏。6、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的一种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往往是由环境、事物特征、生理、心理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图中只有三种颜色,分别是:白、绿及粉红。但是看起来却像是有两种不同的粉红色,其实是同一个颜色喔!你看到了几种颜色?请注意:两个灰色方块具有均匀的亮度。利用感知觉特性提高生产系统安全性(一)作业环境应符合感觉的要求1、视觉与作业环境(1)光照要符合《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和《建筑采光设计标准》;(2)强烈光源要用灯罩或装在不直射操作者视线的位置,也可以让操作者戴上护目镜或眼罩;(3)作业场所尽量考虑自然照明,因为它比较柔和、均匀。利用感知觉特性提高生产系统安全性2、听觉与噪声噪声对人类的影响有两种:(1)即时性影响(2)持久性的影响和伤害3、感觉与温湿度温度过高、过低,湿度太大或太小,人都会感觉不舒服。因此,必须要搞好温度的人工调节,进行适当通风以保持一定的湿度,尤其要注意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冬季的采暖保温和劳保用品的供应工作。(二)符合感知觉特性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技术措施:有效地利用人的感知觉特性进行安全人机工程设计可提高生产系统的安全性,例如利用人分辨知觉对象的特点,有意加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以引起人们对安全作业的注意。管理措施:根据人的个体差异、身体状况和对危险的认识理解来选拔符合作业感知觉要求的人员。某电业局在线路检修作业中使用氖光验电器检验线路是否有电,这种验电器是靠验电头接近高压线时指示灯亮否,来断定线路是否有电。一次,操作工在白天使用它,因指示灯的波长与日光波长很接近,与天空背景不能形成明显的反差,而误把亮着的指示灯看成没有亮,做出了线路无电的错误判断,导致了一起触电伤亡事故。原因分析:这就是因为客观事物(指示灯)的刺激方式和强度不适合环境条件(白天),以及人的心理活动(视觉、思维)有误所致。结论:要想防止事故,就必须很好地研究作业人员的安全心理和行为的关系,把安全需要和安全目标纳入SOR循环,支配作业人员的行为,才能真正把安全工作做好。案例分析案例感知觉不足导致的事故某厂配料工段的2号行车发生故障,停在登高梯以北约22米处。维修电工李某与彭某检修完行车由北向南行至登高梯处3米左右范围内作业,李某未向司机打招呼抢先下梯,由于他的运动知觉和时间知觉认识不足,被积压在行车端梁与厂房立柱之间,因伤势过重死亡。此例说明,提高职工的感知觉能力是重要的,它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在抓生产的同时必须重视对职工的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增强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自身保护意识。(一)记忆的涵义记忆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具体地说,记忆是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或理论、体验过的情绪、做过的动作的反映。(二)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1、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识记2、信息在记忆中存储—保持3、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再认或回忆三、记忆与安全识记识记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获得事物的印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自觉的目的,也没有经过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又称为不随意识记;有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又称为随意识记。保持保持是把识记过的内容在头脑中储存下来的过程,它是识记在时间上的延续。识记是保持的前提,保持是识记的继续和巩固;保持的对立面是遗忘,遗忘指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错误地)再认或重现。它是保持的丧失或被干扰。遗忘进程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遗忘进程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渐渐消退,直至消失,称为真正的遗忘;2、干扰说认为由于记忆痕迹受到了内外因素的干扰,引起相应的神经抑制过程,以致产生遗忘,当抑制过程解除,记忆就会恢复;3、压抑学说由弗洛伊德提出,由动机而引起的遗忘,认为一般人常常潜意识地压抑痛苦的回忆,以避免引起焦虑。再认和重现再认:当先前曾识记和保持过的事物再出现于面前时,人们能把它认出来;重现:即使先前感知或思考过的事物不在面前,甚至已隔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仍然能把它在头脑中重现出来。再认和重现虽都属于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恢复,但程度是有差别的,一般可认为再认主要以识记为前提,重现则主要以保持为基础。(三)记忆的作用1、记忆是人们积累经验的基础。没有记忆,人类的一切事情都得从头做起,无法积累经验,一切危险也就无法避免,安全也就没有保障。2、记忆是思维的前提。只有通过记忆,才能为人脑的思维提供可以加工的材料。记忆过程与安全的关系记忆过程是职工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必不可少的心理活动。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并牢记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措施有:(1)充分应用无意识记,保持和增强职工对安全生产知识的记忆;(2)利用有意识记,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3)通过再认和回忆,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识记;(4)在安全培训中,必须根据遗忘的原因和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注意运用有意识记方法,并根据遗忘的时间特点,适时、适当安排复习,强化记忆痕迹。掌握记忆规律,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在记忆时,有明确目的比没有明确目的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著名心算家的一次遭遇哈特是一位著名的心算家。他最擅长的便是在别人刚说完问题时,就一口准确地报出答案,从未失误过。有一次,哈特登台表演心算能力。其间,不断有人上台为他出题,他都轻易地解答了。这时,又走上来一位女士,她开始为心算家出题:“一辆公共汽车上有36人,它在第一个站台下了6人,又上了8人。”又是这类型的弱智题,哈特心中有了谱,轻蔑地笑了笑。“下一站又下了3人,上了10人。”女士继续说,“再下一站下了6人,上了4人;再下一站下了3人,上了3人;再下一站下了8人,上了12人;再下一站下了8人,上了9人。”女士顿了顿,哈特心中有数,故作大度地说:“别急,您慢慢说。还有吗?”“当然,”女士又接着说,“公共汽车一直开着,到下一站又下去11人,上来4人;再下一站下去9人,上来2人;再下一站下去7人,没人上来。”“现在,”女士站直了身子,“我的题说完了。”哈特不屑地撇撇嘴:“我可以说出答案了吗?”“当然,”女士点着头,“但这道题的问题并不是车上还有多少乘客,而是这里辆公共汽车到底停了几站?”听到这位女士提出的问题,哈特一下子呆住了。2、要求长期记住的材料,较之只要求短期记住的材料具有更大的巩固性;3、要求精确记忆材料,比只要求记其大概的效果要好;4、按顺序记忆的效果优于不按顺序的记忆;假如下面五件事项必须在一日内记忆,借助这一方法最为有效.(1)订购电视机;(2)打字;(3)订一套西服;(4)与客户xx先生会晤;(5)购买邮票.试将这五件事按顺序记忆.(1)电视机和打字机---由电视机上装有按键联想到打字动作;(2)打字机和西服---想象自己打字时穿一身新西服;(3)西服与客户---想象客户穿一身肥大的西服在跳舞;(4)客户和邮票---想象客户像被贴在一张大邮票上.5、凡是与人的需要相符合的材料就容易记牢;6、凡是能引起人的直接兴趣的材料就记得快、记得久;7、能激起人的情感的事物,就能较长久地保留在头脑中;8、经过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事物,较容易记得牢,如“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3.14159265358979323846269、形象的、直观的、有节奏的、有韵律的材料较容易记住;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两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10、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记忆效率更高;11、及时复习,可以巩固记忆效果,避免遗忘。案例遗忘导致事故对安全知识不加记忆而总是遗忘,就会不断产生事故。如某年2月14日,某厂批凿工陈某在该厂新造船驾驶室防弹钢板上钻孔安装方窗时,在图快、省事的心理因素干扰下,遗忘了明火“十不烧”的规定,明知聚氨酯泡沫刚喷过不久,竟连续三次明火操作。第二次明火操作时已起小火,并有大量浓烟冒出。他既没有通知消防人员,也没有把周围泡沫塑料铲除干净,就接着第三次动用明火,引起泡沫塑料燃烧。大火迅速从驾驶室蔓延到第一报房、雷达室、广播室、指挥仪表室和海图室等处,使一位同志重伤、三位同志窒息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四、思维与安全一、思维的概念在感知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人脑对进入人脑的各种信息进行
本文标题:安全心理学-第二章-心理过程与安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27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