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对张謇的研究日益深入,成果丰硕。中学历史课程以学术研究为依据,重视张謇办实业的典型意义,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高中新课程关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专题,各版本的教科书无论怎样编写,也少不了张謇的内容。南通是张謇的故乡,怎样把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怎样在必修课程中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怎样使学生既深入了解家乡,又落实课标要求,同时还不增加课时?一直是我们努力研究的课题。以张謇及其大生企业的兴衰过程,透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完成必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学习要求,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主要指从甲午中日战争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张謇企业的兴衰历程也正在这一时期。以张謇创业及大生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展开教学,由此引导学生“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落实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是可行的。在南通开展以张謇为典型的教学有特殊优势——学生对张謇比较熟悉。张謇在南通是妇孺皆知的名人,他为南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南通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包括大生纱厂,仍旧在发展。有很多学生的长辈曾在张謇企业中工作过,学生对张謇的事迹耳濡目染。尽管如此,学生对张謇仍只是一知半解。初中历史对张謇及大生企业的介绍极其简要。如果高中按照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进行教学,张謇只是作为一个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材料。新课程要求开发地方课程,但是按照目前的条件,没有课时可以应对。那么,在国家必修课程中体现地方课程的特色,应该是“两全其美”、二者兼顾的办法,或许也可以说是教学创新。为了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实际,撰稿前,笔者对学生作了抽样调查。参加调查的南通市启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共有283人,包括部分文理科普通班、重点班的全体学生。在《张謇其人其事问卷调查》中,关于张謇的诞生地、考取状元的时间、张謇奠定的“一城三镇”格局的含义、张謇社会事业涉及的主要领域以及张謇的指导思想等问题,学生的答对率均很低;对张謇在南通所创办的企事业单位名称及所属领域,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举出一例,但能举出两例以上者又甚少。学生对“謇”字的读音、大生纱厂的地址及赢利的主要用途、张謇的基本评价,知之甚多,这是课堂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充分利用中学历史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对传承地方文化特色是十分重要的。综合各种因素,结合高一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本课教学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以小见大,以典型窥全貌;2.材料通俗易懂、典型而信息丰富,能说明问题;3.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能给学生以启示;4.既学到知识又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过程设计导入:2009年1月,国务院批准南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l00多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南通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近代历史文化资源独树一帜。追根溯源,我们更加缅怀南通乃至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张謇。今天,让我们追寻张謇创建大生企业和经营南通的轨迹,由此体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板书: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细节l:张謇是海门常乐镇人。1894年他参加科举考试,获取状元,这一年,张謇已经41岁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秀才,身份就与众不同了,可以免除很多赋税。获得进士更不得了,范进中举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事例。考中状元,最差也可以在北京的翰林院得到一个职位。所谓“学而优则仕”,在社会上,士的地位最高。士、农、工、商的排序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是较低的。张謇经过26年的科场奋斗,取得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成就,但他却采取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l894年10月,张謇借父亲病亡,急不可耐地请假回到家乡南通,第二年即1895年,他就在唐家闸开始创办大生纱厂。状元下海办厂乃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就此一件事,张謇堪称一千多年以来科举史上的第一人。问题l:张謇毅然弃官下海从商,是什么原因促成的?看材料。材料l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张謇在获知条约内容后,将条约内容逐款抄录于日记中,惊呼:“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也就在这一年,他为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了《条陈立国自强疏》,其中提出“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并提醒清政府:“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l】(P.l31)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指出促使张謇转变的普遍原因,即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出示这段材料,不仅能证明上述两点,教师还可据此进一步说明:张謇丰富、发展了“实业救国”思想,他将实业和教育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教育救国”。问题2:张謇“实业教育救国”的爱国行动,从创办大生纱厂开始。他为什么选择办纺纱厂呢?细节2:那时候,南通是棉产区,棉花产量高、质量好,“冠绝亚洲”,民间向来有“种棉卖钱,胜过种稻贩盐”的说法。当地老百姓有织土布的传统,寻常农家的女孩十一二岁就会纺纱。南通产的土布、蓝印花布在国内许多地方,如东北三省、南方的福建、广东已形成销售市场,并出口东南亚【2】(P.78)。意图:引导学生从基本条件:劳动力、资源、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充分利用了当时南通的民俗风情,和丰富、优质的原料资源,必要的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产品(棉纱)有较广阔的市场。张謇先从纱厂做起是充分考虑了诸多环境因素。但就这些有利条件还不行,办工厂首先要解决投资问题。钱从哪来?请看图片和材料。材料2右图是光绪23年(1897年)大生纱厂发行的股票。股票中载明:“南洋大臣(时为刘坤一)奏饬在通州设立机器纺纱厂……翰林院修撰张(即张謇)……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议集商股规银二十五万两,共计官商本规银五十万两。……官绅订立合同,永远合办。”问题3:从这张股票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意图:从文字上逐层分析。“南洋大臣奏饬”,说明办厂获得官方支持;“机器纺纱厂”,说明是大机器生产的工厂;“翰林院修撰张”,说明张謇的身份;“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说明办厂资金的来源一部分是“官股”;“议集商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说明还要从民间集资。结论:大生纱厂采用股份制形式,股本结构是官商合办。张謇的身份对他办厂也是有利条件。清政府对张謇办厂是支持的。另外,50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呢?1890年张之洞开办汉阳铁厂的资本额是583万两白银。比较两个企业的开办资金说明什么问题?意图:希望学生得出结论:轻工业投资少。问题4:这张股票还说明张謇采用股份制的办法办企业。股份制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产物,是使社会资金资本化的重要方式。张謇原本是封建士大夫,他怎么会想到用股份制的方式呢?意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直接刺激和影响下诞生的。顺便说明,张謇曾到日本作过考察,亲身感受到先进与落后的对比,但那是在1903年。张謇的“实业救国”实质就是效仿资本主义。细节3:张謇筹办大生纱厂期间接触较多的是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因此,他曾设想的办厂模式如股票所载,实行“官商合办”。但是,洋务派办洋务企业,弊端丛生,官办企业声名狼藉,张謇最初集资困难,其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商人不愿与官府合股办厂,具有“恐官心理”。因此,大生纱厂最终采取的是绅领商办的模式,即清政府仍投资,但不参与管理,每年只按规定取得固定的利息。这种模式的确立,主要得益于张謇的身份或者说他特殊的社会地位。张謇拥有科举功名和官场背景,属于地方头面士绅,人脉资源非常丰富,这使得他能见信于官府,能在必要的时候争取官府的支持和帮助【3】(PP.l41-142)。张謇正是凭着这种优势,充当官商媒介,调动自己的人际关系,说服各方,最后采用了绅领商办的形式。张謇原设想官、商各出25万两,实际上到1899年大生纱厂开工时,只有官股到位,直到纱厂开工一个月后,商股股份还只有19万5千两,这其中还包括地方公款和团体公款共计近5万4千多两,真正从社会招集的商股资金只有14万1千两。也就是说,大生的原始资本只有44万5千两白银。问题5:为什么社会资金这样短缺呢?意图:说明中国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诞生,没有原始积累的条件和阶段,民间资本极度短缺。单纯依靠民间资本只能办一些小规模的工厂,如陈启沅在广东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比较大的,工人约近700人,一般的碾米厂、面粉厂多则几十人,少的只有十几个人。而大生厂最初的规模就有工人3250人,如果仅靠民间资本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张謇借助官府资金一可解决民间资本短缺,二还可以谋求官府的保护。当然官府也有增加税收、谋取投资收益的考虑【4】(P.139)。绅领商办的办厂模式是张謇受西方企业的启发,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股份制模式。它较好地处理了企业中,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共存关系,官商之间的权利关系。英国的棉纺织业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大生纱厂的机器都是从英国购进的。问题6:综合上述现象,请大家分析大生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它诞生的条件是什么?意图:从资本来源到企业模式、从企业管理到生产组织、从生产工具到雇佣劳力,都说明大生厂是完全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教师指出:大生纱厂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行股票的股份制民族企业【5】(P.202)。大生纱厂是时代的产物,受西方资本主义在华企业的诱导,和洋务运动的影响;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支持民间办厂。张謇的状元头衔和人脉资源是特殊条件。但是,张謇的特殊条件并没有使办厂过程变得一帆风顺。细节4:在大生纱厂的办公室内,悬挂着张謇请人绘制的四幅《厂儆图》,这可不是普通的绘画作品,这个“儆”字含有自觉、自勉、自励的意思,画面反映的是办厂初期遇到的窘境,暗指四件事。第一幅《鹤芝变相》图,“鹤”“芝”分别指洋行买办潘鹤琴、郭茂芝,他们在集资过程中反复无常,在关键时刻退股作难。第二幅《桂杏空心》图,“杏”指官僚买办盛宣怀(号杏荪),“桂”指江宁布政使桂嵩庆,他们言而无信,拒付资金。第三幅《水草藏毒》图,讽刺通州知州汪树堂(汪字有“水”;树字含“草”)暗藏祸心,多方阻挠。第四幅《幼子垂涎》图,指大生纱厂即将投产而资金匮乏时,浙江候补道朱幼鸿、盐务督销严信厚(字小舫)企图乘人之危,巧取豪夺,低价收购大生纱厂产权,讽刺他们贪得无厌。问题7:从这四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謇兴办大生纱厂过程中遇到哪些不利因素?意图:引导学生想象张謇创业时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封建官场势力的阻挠和刁难,由此具体地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细节5:尽管困难重重,张謇凭着顽强的意志东奔西跑,在经历44个月的磨难后,终于使大生纱厂屹立在南通的唐家闸。这一时期,全国办厂已渐成风气。除张謇的纺纱厂外,各地还有24家,其中,官商合办的有14家,占总数的一多半【5】(PP.454-455)。大生纱厂自1899年开车生产后,由于有原料、有市场,加上张謇把握了“纺厂获利之多寡,枢纽在进花出纱”的关键,经营得法,从而使“魁星牌”棉纱产品在市场大受欢迎。大生纱厂投产的当年就赢利38712两白银,以后连年赢利,到1911年,l3年中,共赢利321万5千两白银【6】(P.52)。是投资44万5千两的7倍多。问题8:这些数据和大生纱厂的发展说明什么问题?意图:要求学生得出l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结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选择轻工业。过渡:大生厂的迅猛发展还不是前l3年,而是l912年至l921年。材料3自1912年至l921年,大生纱厂的利润率平均水平高达44.44%,l0年盈利累计1161万9千两,相当于l899—1911年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6】(P.74)。在1920至1921年,上海的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大生股票成为当时市场上“绩优股”,行情天天看涨。问题9:这l0年企业的迅猛发展,有何特别的客观原因?意图:一战时期列强忙于大战,造成民族企业发展的空间。估计
本文标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30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