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学习与学习理论ppt课件
1学习与学习理论12本讲纲要重点问题1什么是学习2学习理论介绍2关于学习在人的一生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学习”。它与生命过程本身是并存的。“学习究竟是什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何科学地理解和界定学习概念,这在理论界算的上“千古之谜”(?)和“永恒话题”(!)对人类学习行为(心理)的探索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家们关注的主题之一,学习心理学或称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核心内容。3学习的定义学习是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变化。首先,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某种变化。其次,这种变化是由于经验而引起的。再次,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等引起的变化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不能称作学习。最后,上述定义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人类的学习,也包括动物的学习。学习与生命并存,学习广泛地发生于每个个体的生活之中(学业行为\非学业行为)。4反例如咀嚼、觅食等反射(先天继承的某种能力);16岁的孩子比6岁大的孩子更容易提起一桶水(主要是因成熟带来的变化)机械重复的劳动(没有变化)兴奋剂引起的运动成绩提高(短暂行为)5不同层次的学习生物界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同领域的学习低层次的学习主要探讨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中共同的部分中等层次的学习体现着人的社会性具有能动性可借助语言来获得人类的间接经验高层次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是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条件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包括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品德与态度的学习等不同领域的学习规律不同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知识学习是研究得最彻底、最深入的领域6我国学者的分类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品德)的学习7奥舒伯尔的分类根据学习的方式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8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主要探讨有机体如何在后天获得经验的过程。涉及内容:学习使有机体形成什么(学习的结果);为了实现学习结果,有机体要进行什么样的加工活动(学习的过程);顺利进行学习的条件(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但由于学习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者本身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习理论。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2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兴起345折衷倾向的学习理论:认知行为主义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与格式塔学派1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实验心理实验室学习理论的发展轨迹10行为理论(behavioral)——引言——当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是否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些害怕呢?当你穿了一件新衣服,受到别人更多的称赞,你是否会经常穿那件衣服呢?当你讲完一个笑话,却没有人笑,你是否以后还会讲这个笑话呢?下面的学习会影响你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将从行为主义观点来探讨学习问题。11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在条件联系上的复合反应。所以联结理论又叫做“刺激—反应”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12经典条件反射的一般程序US(无条件刺激)UR(无条件反射)CS(条件刺激)+US(无条件刺激)UR(无条件反射)CS+US的重复(强化)URCSCR(条件反射)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和狗13华生:恐惧形成实验【被试是一名出生11个月的婴儿,叫艾波特。首先让艾波特接触一个中性刺激小白兔,艾波特毫无害怕的表现,似乎想用手去触摸它。在兔子出现后,紧接着就出现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使婴儿害怕的响声(无条件刺激),经过三次结合,单独出现小白兔也会引起艾波特的害怕与防御的行为反应,6次结合后,被试的反应更加强烈,随后泛化到相似的刺激,艾波特对任何有毛的东西感到害怕,如老鼠、制成标本的动物,甚至是有胡子的人。】14经典条件作用对习得行为的解释儿童的对种种事情的心理体验以及诱发行为可以用经典条件作用进行解释:喜欢某支曲子:歌曲-表扬-喜悦逃学行为,教室—批评——恐惧;考试综合症,考试—批评—焦虑;甚至孩子的健康也可能有所涉及:课堂作业—批评—头痛、溃疡。15评价经典条件作用几乎完美地解释了中性刺激如何与非习得、自发性反应之间产生的联系。然而不能有效地解释自发行为,比如,为什么某个学生会为了考试勤奋学习,或者喜欢历史课胜过地理课。16操作条件作用:桑代克和迷津箱中的猫迷津箱中的猫:将一只饥饿的猫放进一只箱子,并把一块鱼放在箱子的外面。为了从箱子里逃出,猫必须学会打开箱子的门栓。猫初进笼时,其动作是紊乱的,偶然踏到机关,门自动开启,因而得到外面的食物。以后重复练习之后,发现猫在笼中的紊乱动作,随重复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踏到机关的动作则逐渐增多,最后达到入箱后就能打开笼门逃出。17斯金纳的白鼠学习实验在白鼠实验的斯金纳箱中,木箱的某一壁上装有按键,按键下有食物盘,键被按下时食物盘内出现一粒食物。空腹的白鼠被放入斯金纳箱后会自动出现各种试误行为,偶尔按键,出现食物。经过几次反复,白鼠两次按键之间所需要的时间逐渐缩短,最后形成按键反应,即形成了按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18操作性条件作用亦称工具性条件作用,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行为的后果引起行为发生概率的改变。与经典条件作用相比,操作性条件作用更好地解释人的主动性行为(或者称操作性行为)的产生.19操作性条件作用行为会随着其后的结果(consequences)而变化。愉快的结果加强行为,不愉快的结果减弱行为。愉快的结果:强化物(reinforce)不愉快的结果:惩罚物(punishment)20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t)由于反应发生后紧接着出现奖励性刺激,反应频率增加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由于反应发生后令人不愉快刺激的消除,反应频率增加惩罚(punishment):剥夺性惩罚和施予性惩罚降低行为发生概率的一种后果。21应用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学习条件反射的理论,尤其是掌握强化的原理和方法,并以一种有效的、一致的积极方式系统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如口头赞许、表扬、给高分或特殊的优待等奖励,往往使行为更巩固,导致再现或保持;而像口头批评、谴责、给低分、要求改正或补课之类的惩罚,往往使行为削弱,导致消退或回避。通过交替使用奖与惩或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强化,教师可以希望从学生身上得到预先设计的行为表现。22增加令人满意的行为(强化)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Principle)通过将低渴望的活动和高渴望的活动联系起来,以出现低渴望活动。启示:先让学生完成不太喜欢做的活动,再从事比较喜欢的活动。23增加令人满意的行为(强化)及时反馈–结果在行为之后立即出现远比延迟一段时间再出现更能影响行为。启示:–如果教师能在学生完成作业后,立即给予正确答案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就。。。24增加令人满意的行为(强化)适度表扬当教师使用正强化(多数为表扬)作为课堂管理的唯一策略时必须令人信服,并且在时间上接近所要强化的行为,明确地说明所强化的行为,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表扬应该是对明确行为的真诚认同,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为保证获得这种认同该做些什么。25增加令人满意的行为(强化)塑造(shaping)–大多数学生在前进的过程中都需要接受强化。启示:–对学生趋向成功的每一步都给予强化,以引导学生实现最终的目标。表扬是最为常用的有效方法。26减少不受欢迎的行为(运用惩罚)餍足(yanzu),也称过度强化就是坚持让学生持续作某一行为,直到他们厌倦为止。使用此法应十分慎重,因为迫使学生持续某些行为可能给学生身体和情绪造成伤害,甚至产生危险。教师在使用餍足策略时,应当注意:学生未完成规定行为之前,不要放弃和降低标准;所餍足的行为应是将要消除的不良行为。27减少不受欢迎的行为斥责一般来说,教师的同样斥责方式在不同场合起到不同效果。例如,在公开场合大声斥责学生可能制止某些行为,但有时私下温和斥责学生将会更好地减少不良行为。这是因为,在课堂上大声斥责犯错误的学生,并且使全班学生都听到,教师认为这样会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但有时学生正希望这种斥责能够视为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样能体现出自己有“胆量”,于是将会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所以,教师是否使用斥责,如何使用斥责应根据不同场合而定。28减少不受欢迎的行为代价就是个体由于违犯某一规则,将失去一些强化物(金钱、时间、权利、快乐)。例如,随地吐痰后被罚款。而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明确地表明学生不良行为的可能代价。例如,首次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给出警告;二次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在点名册上作一标记,这一标记意味着失去2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因此,当违纪的标记达到一定数目,可能意味着该学生失去与同学郊游的机会。29减少不受欢迎的行为孤立就是将课堂上爱捣乱的学生隔离出班级,例如,把他独自放在一间空的、毫无趣味的房间,或者到校长办公室,或限制坐在教室的角落里,等等。一般来说,孤立惩罚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将导致学生的极端行为。30行为主义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掌握学习基本假设: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和适当教学,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任何学习目标。在使用掌握学习时,教师将课程分解为小的学习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需要掌握的具体学习目标。所谓“掌握”,意味着在一项测验中获得80%~90%的分数,或者有其他的测评方法。根据前面内容的掌握程度,决定是否继续以后学习内容,这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在掌握学习中,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材料供学生循环使用,来通过未达到的目标。31行为主义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程序化教学基本假设:通过正确地回答问题,人们可以得到积极的强化,因此更加可能重复学习到的行为。基本方式:学生接受一些教学材料,随后呈现小的测验。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他们就会继续进行下一课的学习;如果回答错误,就会重复这一课的学习或者进行涉及同样材料的不同课的学习。程序化教学材料通常是以练习册、软件程序、和录像盘的形式出现。许多教学软件程序遵循着程序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也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32行为主义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效果:相对于建立概念和促进理解而言,计算机辅助教学更适用于技能和实践的学习。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除用于正规课堂以外,它还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33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vetheory)个人环境行为基本观点:行为、个体(认知)、环境三大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并决定学习。与行为理论相比:对学习所涉及的认知过程给予了充分关注。34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效能:属于个体认知因素。即相信个体可以控制某种局面并产生积极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35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实验让儿童分别观察现实的、电影的与卡通片中成人对玩偶的攻击行为,然后给儿童提供类似的情境,结果表明,观察过这三类成人榜样的儿童都发生了类似的攻击性行为。36观察学习基本观点:人的行为和思想、情感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受通过观察进行的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的影响。观察学习是人类行为最重要的来源,建立在替代学习基础上的间接学习模式是人类的主要学习形式。替代学习:根据观察别人的直接经验的后果,间接学到某种行为。37观察学习的4个阶段注意保持动作复制动机注意阶段,观察者所以能够注意于模型及表现,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也取决于观察者的特征;保持阶段,观察者利用符号进行编码,其认知组织及练习活动均为很重要的变量;动作复制阶段,常常受复制时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的制约;动机阶段,不仅随外部强化而转移,更重要的内部强化。班杜拉曾说:“没有比自我藐视更具破
本文标题:学习与学习理论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36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