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重庆产业发展现状一、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一)总体概况1.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总量不断增大,GDP保持年均11%的高速增长。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97亿元,在全国排第24位,在西部地区位列第6位,是1997年的3.7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025元,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内蒙古(32214元)、新疆(19893元)、陕西(18246元),位列第四。2008年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比全国水平9%高出5.3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市中居第3位,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第5位。全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天然气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生物医药和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以金融、商贸物流、研发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以特色种养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构成了结构不断优化、门类更加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发展迅速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市的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在1907-2008年间,农林牧副渔的从业人员比重降低了12.2个百分点,总量从989万降到747万;第二产业从1997年的18.3%上升到2008年的20.6%,第三产业从1997年的24.1%上升到2008年的34.0%,上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01020304050607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3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1997-2008)全市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997年以来,第三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60%以上,第二产业在18-35%之间,第一产业投资占比小于3%。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固定投资比为2.2:35.52:62.27,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征。05000000100000001500000020000000250000001997200120052008(年)(万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4重庆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全市向二、三产业倾斜的投入结构,极大推动了产出结构的高级化。直辖十多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重庆二、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逐步上升态势,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至接近10%。根据钱纳里工业化进程阶段划分标准和克拉克产业结构转移模式判断,重庆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构成的变化显示,重庆市目前已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提档升级阶段。01530456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5重庆市GDP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历程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6重庆市GDP和三次产业的增长指数(以1978年为100)2008年,重庆市整体上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征。全市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1.3:47.7:41,同期全国为11.3:48.6:40.1,重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接近,第二产业比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第三产业,41第一产业,11.3第二产业,47.7全国第三产业,40.1第一产业,11.3第二产业,48.6图72008年重庆与全国产业结构对比图3.“一圈两翼”产业空间格局基本形成重庆已经形成特色鲜明的“一圈两翼”产业分布格局:1小时经济圈以主城九区为核心的23个区县集中了全市七大产业集群,是全市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渝东北地区以万州为核心的11个区县主要依托矿产资源、农副产品优势发展特色资源型加工业及特色种养业、旅游业等;渝东南地区以黔江为核心的6个区县主要发展矿产、特色山林经济产品等特色资源加工业及山地农业、旅游业等。4.园区成为重庆工业的主要集聚地重庆市现有涵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部新区以及48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是重庆工业的主要集聚地。其中主城九区集中了北部新区和15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主要发展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以及仪器仪表、通讯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是重庆高技术产业集中地和现代制造业的主要承载地。一小时经济圈其余14个区县集中了17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其中长寿、涪陵等地园区以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冶金等为主,江津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南川以铝工业为主,其余则依托原有发展基础发展轻纺、建材、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等相关产业。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工业园区发展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万州工业园区以发展天然气化工为主,其余区县工业园区多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相关产业。(二)国家振兴规划涵盖重庆重点产业发展情况国家十一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主要涵盖了重庆的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材料、天然气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轻纺、物流、文化等八大重点产业(表8)。其中,钢铁、汽车、有色金属、装备制造、船舶等属于重庆“6+1”支柱产业中的重要行业,产业基础雄厚,在西部市场竞争力较强,在全国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轻工、石化、纺织、电子信息、物流、文化等其他六个产业也一直是“十一五”以来全市发展的重点,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表8:国家十一大产业振兴调整规划产业与重庆重点产业的对应关系序号国家产业振兴规划涉及产业对应的重庆重点产业1汽车产业汽车摩托车产业2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3船舶4钢铁产业材料产业5有色金属产业6石化产业天然气石油化工7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8轻工业轻纺工业9纺织工业10物流业物流业11文化产业文化产业1.汽摩产业强势崛起,在西部乃至全国竞争优势明显直辖十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打造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为战略目标,不断做大做强汽摩产业。重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八大零部件出口基地之一。2008年,全市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4%,摩托车产量占全国的29.4%,遥遥领先于西部各省市。全市汽摩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32亿元,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4.5%,汽摩产业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火车头”。在汽车领域,重庆已形成重、轻、微、轿车型齐全、引进技术起点高、生产规模大、知名度较高、民营资本参与的产业基地格局,拥有长安、庆铃、嘉陵、建设、力帆、隆鑫、宗申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1999年汽摩产业,19.5%其他,80.5%2008年其他,65.5%汽摩产业,34.5%图111999年和2008年重庆汽摩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比2.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的增长点正在形成近年来,重庆市按照“446”规划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已形成内燃机、仪器仪表、环保及现代化国防装备的国家级生产研发基地,生产能力、出口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2008年,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852.8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2%。船舶工业方面,依托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重庆布局的大量军工船舶制造产业奠定的发展基础,目前重庆已经具有较完备的船舶产业门类和生产科研体系。压器、燃油喷射装置、液压元器件等配套仪器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高速滚装船、船舶废弃物收集处理专用船、不锈钢化学品船、江海直达船、工程船等各类专用特种船舶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船舶工业实现产值101亿元,同比增长49%;出口11亿元,同比增长200%。3.材料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重钢、西南铝、国际复合材料公司为代表的材料加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链不断向中高端延伸,推动全市材料冶金等相关产业迅猛发展。2008年,重庆材料工业实现产值915.74亿元,占全市工业的16.4%。钢铁产业方面,重钢环保搬迁全面推进,将实现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产能和产品结构将相应提升,该企业4100mm宽厚板项目建成投产,将进入国内船用钢生产前三甲。有色金属产业方面,西南铝铝材产量居国内第一,在成功建设我国第一条高水平热连轧生产线的基础上,又一条冷连轧项目于2007年开工,生产装备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水平。此外,建材行业方面,新型建材发展突出,2008年,水泥产量达到3135万吨,居西部第四位,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50%;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玻纤生产能力已超过30万吨/年,跻身全国第二位,全球第十位。4.天然气石油化工规模逐渐扩大,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近年来,重庆全力推进石油、天然气等化工产业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化工基地,川维厂、扬子乙酰和建峰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竞争力位居国内前列,醋酸、醋酸酯、聚乙烯醇、等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国内领先,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化工实现产值351.89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3%。在做大总量的同时,化工行业加快空间布局调整,主城化工企业基本完成“退城进园”搬迁,形成了长寿、涪陵、万州三大化工基地,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5.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通过大力招商,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新的突破,从全市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上升为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链逐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开始萌芽。“十一五”以来,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逐步走高,继续延续飞速发展的趋势。2008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9%,同比增长31.3%,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约10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205.2亿元,同比增长32.3%,占行业总产值的30.7%;信息家电93亿元,同比增长24.1%,占行业比重的13.9%;通信产品达到86.7亿元,同比增长53.2%,占行业13%。6.轻纺行业加快发展,食品、造纸、家电和服装等成就突出近年来,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禀赋优势,重庆轻纺行业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加速提升。2008年重庆轻纺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27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883.15亿元,工业增加值289.2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03.7亿元,利润总额44.59亿元,新产品产值186.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33%、34.38%、27.7%、40.11%、53.9%。轻工业方面,重庆坚持稳定发展食品产业,着重发展家电和造纸业。家电行业先后引进了格力、美的、海尔三大家电巨头,扭转了重庆家电业落后的局面。2008年,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在西部仅次于四川,居于第二位。纺织业方面,服装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快,各个服装生产、展销项目进展顺利,“树王”、“极力”等渝派服装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日渐扩大,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随着理文纸业、玖龙纸业、重啤涪陵、重啤黔江、三峡技术纺织等重点项目的推进,我市轻纺行业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7.现代物流业已具雏形,经济规模显著增加重庆直辖以来,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国务院确定重庆为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加之重庆寸滩保税港区建设获批以及“三基地四港区”集装箱物流发展规划的出台,对于促进重庆物流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全市货运总量达到56387.33万吨,同比增长12.5%;港口货物吞吐量987.31万吨。到2008年末,全市物流企业超过900家,已形成民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初具现代物流特征的本地物流企业。同时,由于重庆物流业发展迎来政策“东风”,国内外现代物流企业大量涌入,中国远洋、中国海洋、荷兰马士基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纷纷抢滩重庆。8.文化产业欣欣向荣,新兴文化产业亮点纷呈自2003年7月重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文化建设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持续得以强化,重庆市文化产业进入了历史发展最好时期。2004-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保持年均28%的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为同期重庆市GDP增速的两倍。同时,新兴文化产业加速扩张,推动全市文化产业步入
本文标题:重庆产业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42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