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汾河公园调研分析——迎泽大桥到南内环桥段目录一、调研简介二、平面布局三、园路及铺装设计四、景观小品1.灯具2.标志和雕塑3.座椅4.公共设施5.建筑小品6.其他五、水景六、植被配置七、总结调研简介太原汾河景区,景区北起胜利桥上游155米,南至南内环桥下游125米,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设计为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为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沿线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汾河景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市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汾河公园是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态景观公园,是具有中国北方园林风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园,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形成了130万平方米水面和130万平方米绿地,是太原市目前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绿地游乐场所。同时也是太原城区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在公园两岸带状绿化平台上分布着4个主题广场、6个自然景区和7个观光景点。调研时间在十二月,此时太原市正处于冬天,树叶都掉了,河面结冰,草坪为黄色。平面布局从总平上看,汾河公园依河而建,东邻滨河东路,西邻汾河,北邻迎泽桥,南至南内环,整体成带状,位于太原市的中心地带,是太原市的大型城市绿地景观,是太原市的城市绿肺。从交通流线上说,主干道邻近河畔,较为宽阔,石板铺路,适合各年龄段的人行走。次干道多掩映在树林和草坪之间,曲折蜿蜒。主入口不明显,而且位于滨河路主干道,不利于游人进入。公园不允许车辆进入,而自行车有没有存放点,故大部分人选择步行进入公园。但是主入口处设有小型广场,以及沙池供游人们玩耍。但大部分游人选择从迎泽桥或南内环桥的下桥楼梯进入公园。从空间布局上说,汾河公园的主景观主要分布在主干道上,空间成敞开状,尤其在冬天更加在明显。空间单一没有变化,趣味性不强。园路及铺装设计园内道路分为四级,河岸外侧为一级道路(主通道)宽3.6m多,水泥铺就,是行人和观光车的通道,内侧是水泥方砖铺设1.8m宽的人行道;二级路宽3m,为各景区之间分区路;三级路宽1.5m,是景区内主要园路,为游客的观赏路线;四级路宽0.8m~1.2m,为绿地中小径,大部分采用彩色鹅卵石铺成。汾河公园主干道采用石材铺路,在灯柱与主要通行道路上用不同石材加以区分,达到了在统一中求变化的效果。但在次干道和林间小路上,铺装往往杂乱毫无秩序和美感可言。不仅地砖图案不衔接,而且地砖颜色参差不齐,在小径与主干道相接处没有过度,更不用说与主干道相互辉映,寻求统一了。我们说铺装尤其是在公园这种公共场所,应该具有一定的导向性,甚至趣味性,汾河公园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好。景观小品灯具汾河公园的灯具,为满足不同的需求故形式比较多样,但总体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具体来说,灯具风格上,以简约为主,结合不同环境使用的形式也不同,如在主干道临近河畔,灯的顶部就采用了波浪的形状;色调基本上以黑白两色为主;材质上,以金属灯柱,pvc灯罩为主,灯光上,以黄白光为主,光线柔和;同时有些等还兼顾了为公园播放音乐的功能。但是灯具分布的极其不均匀,除了主路分布良好外,在有些次干道分布极为稀少,甚至有的小路就没有路灯,这一点不符合对公园夜晚的使用要求。标志和雕塑在标志和雕塑小品方面汾河公园做的不是很好,我认为标志、雕塑是体现一个公园的文化氛围的最后手段,然而我却没在汾河公园中看到。树立的牌楼虽然有些古典韵味,但这种韵味在整个公园中体现的不充分,不能很好地融入公园,显得突兀,;公园简介和路牌虽然在颜色和风格上虽然延续了灯具的风格,但并不突出文化氛围,难免显得平庸;至于下面的雕塑,我觉得,不足以凸显“文化“二字。雕塑数量也少,其中母子雕塑位于沙池上,虽凸显了母子欢乐的氛围,但是难免让人联想到五一广场上的雕塑,平庸了不少。座椅公园要为游人提供休息的地方,那么座椅就必不可少。就调研的地段来看,座椅的问题也十分大。首先,座椅的形式,质量,材质参差不齐。同时又共同的特点,没有遮阳设施,就那样暴漏在空气中,在冬天更加没有让人坐的欲望,所以公园内的人大都是走着的,即使有时他们想要停留的景观也因为没有地方可停下,而错过了。公共设施在公共设施方面公园做的有好也有不好。好的是.救生设施。救生设施的外形设计与迎泽大街上的灯柱、垃圾桶的外形有类似的地方,两者相互呼应。都用了古典纹路作为装饰,突出了太原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不好的比较多:1.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我们一直强调无障碍设施,但在公园内部看到的是,无障碍设施与井盖在一起,坡道角度极大不符合使用要求。2.排水设施,设置在路牙内侧有没有留出雨水走的口子,这样只是个摆设。3.船舶管理极度差,冬日由于河面结冰,游船就拖上岸,摆放杂乱不说,而且管理人员也很疏忽。建筑小品汾河公园的建筑小品,几乎可以说没有,仅有的几个也形单影只,不足以形成景观,故许多人在游览完汾河公园后都不会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这主要是因为汾河公园的汾河担任太原市泄洪的任务。但是这不能为建筑本身的不精致辩护,像藤架,首先尺度就不符合人的尺度,更不用说对藤蔓的修剪,看到这样的藤架就没有坐进去的欲望。这让本身就不多的建筑小品更加不招人喜欢。失去了建筑小品应为游人带来欢乐的基本功能。其他公园没有明确的景观主题,更像是随意而为。每个空间与其他空间也没有分隔开,没有景墙,植被分割做的也不好。果皮箱,在主干道有,但是不多,不能满足游人的需要。至于公共厕所,我只在刚下迎泽大桥的入口出见到了一个,而且管理杂乱,这个严重影响了,游人的舒适度,一点也不人性化。还有从南内环桥下来进入公园的楼梯是木制的,这样很不安全,木头会腐烂,不及时维修很容易出事故的。水景汾河公园是没有亲水平台的,靠近汾河的主干道都用铁链围和起来,这样避免了人很失足落水,缺忽略了谁在环境中营造的地位。但这也是因为汾河公园承担了泄洪作用。所以都用栏杆和锁链围起来了。但是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把水系引入公园内部,在适当的地方设置喷泉或戏水池,这样就与汾河有了联系,又不失公园应有的趣味性。植被配置汾河景区的绿化以乔木、灌木、草坪为主。共种植乔木15286株,灌木8301株,草坪82万m2,色块4万m2。在树种选择和植物品种配植上,基本上选用了观赏价值高、病虫害少的乡土树种,组成了草、灌、林相结合、常绿与落叶阔叶植物相结合的植物景观。园内的花以盆花和露地花卉构成,其品种随季节的不同有所侧重,造型图案也可变化,春季有月季,夏季有唐菖蒲、一串红、大丽花、鸡冠花、凤尾兰(稍有冻害),秋季则主要是不同品种的菊花和羽衣甘蓝。由于调研处于冬季花卉就看不到了。主干道旁有常绿灌木环绕,落叶乔木位于靠近马路的地方,有些地方集中种植形成小型树林。由于调研时正处在深秋,故落叶乔木树叶都已掉光,只剩松柏与耐寒的小型灌木仍绿。这使得在夏季看上去有层次的植被变得萧条,空间上变得更加开放,一览无遗,缺乏趣味性。主干道一侧的红色灌木,为冬日单调的汾河公园,添了一抹明亮的色彩,活跃了萧索的气氛。虽然座椅种植了高大的乔木,在夏天可以用来遮阳,但并没有配以小型灌木,视线遮挡没做好。刚下迎泽桥有大型的灌木修剪成的图案,和桥西的雕塑相互辉映。同时由于公园都在城市中建造,又临近马路,故对绿化降噪上的处理很好。在由迎泽桥东到达汾河公园的过程中,明显感到,在进入公园后,马路噪音听不到了,听到的是公园中悠扬的音乐,这使游人心情舒畅。灰色混凝土桥梁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横卧汾河的四座桥梁两边都有不同程度的绿化,桥梁附近巨大的色块造型使景观增色不少,但灰色混凝土的桥梁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笔者建议在桥体两侧进行“立体绿化”,可在两岸的桥墩两侧种植爬山虎、紫藤、南蛇藤、忍冬、五叶地锦、十姊妹等攀援植物,让桥墩和桥体穿上“绿装”。这样既可以使其与周围的绿化和谐统一,又可以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减弱因太阳辐射和过往汽车与桥面摩擦产生的热量。总结总体来说,汾河公园是太原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太原市的城市绿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作为太原人的我对汾河公园的要求也近乎苛刻,所以说了汾河公园很多的不好之处。但这也是确实存在的问题,希望以后的汾河公园更加美丽。
本文标题:汾河公园调研分析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48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