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含义目的范围内容1)规划理论: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阶段或一个分支,是城市规划深化具体化。2)建筑论:是对空间、秩序的创造,基本是一个建筑问题,是大规模的建筑设计或者是建筑学的扩展。3)全过程论:贯穿于城市建设全过程,是解决经济、社会和物质形式问题的手段。4)形式环境论:从三维角度对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对公共环境的设计。5)管理论: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是运用法律手段对城市的综合控制。城市设计:是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的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城市设计的目的: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比较A:目的城规: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控制。城设:促进城市环境变化,提高环境质量建设:为修建活动服务B:工作对象城规:以二维为主、社会、经济和形体环境相结合具有计划性城设:以二维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及整体形象的把握。具有设计性建设:建筑物内外部空间。外部环境C:成果城规:战略性的政策、法规、规划方案以文字为主,实现动态控制。城设:战术性的政策、计划、方案、导则,实际动态,控制+引导。建设:修建设计文件以图纸为主,指导具体施工。D:实施时间城规:体现为发展过程城设:体现为建设过程,时间跨度较大建设:在确定时间内E:委托人城规:政府机构城设: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多种委托人建设:开发企业,业主,建造主F:参与者城规:规划师,政府官员,社会和经济学家城设:城市规划师,政府官员,开发商,建筑师建设:建筑师,使用者城市设计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性(1)政治要素(2)文化要素(3)法律、法规、要素(4)自然生态要素城市设计的层次a:整体城市设计(1)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2)建构城市景观体系(3)布置城市公共活动空间(4)设计城市竖向轮廓b: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的工作特点:(1)城市设计的综合性(2)城市设计的持续性(3)城市设计的地域性(4)城市设计的控制性C:城市重点地段设计1街道空间2城市广场3城市滨水空间4重要节点地块第二章特征和思考一、城市设计的特征: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核心突出以人为核心,为人提供良好舒适的空间和场所。人的各类活动的需求人对美观的需求人对环境气氛的气氛需求人对空间的需求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城市规划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城市管理学3、有时间空间概念4、有鲜明的地方感5、政策性较强制定政策建设管理二、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1、卡米诺·西特认为城市空间主要有三个体系:矩形体系,放射体系,三角形体系。若干变体。三体系的综合2、伊利尔·沙里宁著有《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提出“体形环境”的基本概念城市建设原则:表现原则,相互协调原则,有机秩序原则3、凯文·林奇著有《城市意象》,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体验格外重视,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形象的建立: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效率的强烈的心里形象的性能。建立城市形象的三个条件:识别性,主要指物体的外形特征或特点。结构,主要指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条件。意义,主要指与观察者在使用和功能上的重要性。形象的构成元素:路径,区域,边缘,节点,标志物。路径:即交通联系的道路和视觉联系的视廊。设计要点:道路适当设置道路对景。道路中的“门”市中心适当兴建改建商业步行街和步车共存道步车共存道可设计成蛇形式或折线形精心设置步行道小品区域:一个区域应该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和使用功能,并与其他区域有明显区别。边缘: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界限,包括建筑立面,城市轮廓,绿化带,河流,山崖设计要点:道路两侧,广场四周的建筑总立面要尽可能做到重复变化的统一。后继承者应尊重前者的创造,应尊重历史。在城市中适当地点设置观赏城市轮廓的观赏点。、城市的沿海,沿河和城乡交界地段重点建设。城市轮廓要从中国历史文化出发来规划。节点:就是集合场所。指道路交叉点,方向转换处,空间结构的变换处,广场。设计要点:广场上应适当设置标志性建筑或雕塑来统帅整个空间。标志应与周围建筑形成对比,从而脱颖而出。标志的存在,附属建筑就不在突出自己。在道路交汇处适当设置标志,突出城市形象。标志物:一种认知环境的参照物,只是在外部认知它,通过它来辨认方向。包括突出的自然地形地貌,奇特的植物,形象特征明显的建筑物与环境设施。4、简·雅各布斯著有《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街道特别是步行街区和广场构成的开敞空间体系是分析评判城市空间和环境的主要基点和规模单元。街道除交通功能外,还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相关。城市设计必须满足四个基本原则:(1)街区中应混合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并考虑不同时代,不同使用要求的共用。(2)大部分街道要短,街道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3)街区中心必须混有不同年代,不同条件的建筑老房子应占相当比例。(4)人流往返频繁,密度和拥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5、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著有《城市并非树形》,认为城市分为自然城市(半网络结构)和人工城市(树形结构)。6、麦克哈格著有《设计结合自然》,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责任。第一个把生态学用在城市设计上,主要有两个原则:生态系统可以承受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压力,但这承受力是有限度的。某些生态系统环境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必须妥善处置。生态设计方法:自然过程规划;生态因子调查;生态因子的分析综合;规划结果表达。7、黑川纪章新陈代谢理论两个原理:一是通时性一是共时性通时性以为时间的变化,不能把建筑当作建成之后就固定不变的东西,而应当把他看做是从过去一直变化下去的过程,用建筑空间把过去,现在,未来变现出来。共时性:不同文化的共生——空间的共时性。8、巴奈特《城市设计引介》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强调设计者应该有权介入政策的制定过程9、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有以下要素(1)尺度1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成为“十分之一的理论”2外部空间可采用——形成为20-25m的模数,称为“外部模数理论”。(2)直线,距离和直线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在外部空间的布局中,相对于人的活动,可以将外部空间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芦原义信根据外部空间的用途和功能将空间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和顺序。外部的——半外部的(或半内部的)——内部的公共的——半公共的(半私用的)——私用的多数集合的——中数集合的——少数集合的嘈杂的、娱乐的——中间的——安静的、艺术的动的、体育性的——中间的——静的、文化的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用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十、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的空间》美国康奈大学从现代空间演变和历史例证的分析入手,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即: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线:交通线(各种交通性干道)、线性公共空间(街道、步行街、绿地)、视线(序列空间、视廊)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第三章城市设计的编制1、城市设计编制的程序要求:机构成立—前期调研—设计过程—公示与论证—成果报批—与管理体系的衔接—监督验收2、城市设计成果一般包括: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图与城市设计研究附件。其中导则与图是城市设计实际运用性成果,附件为城市设计依据与支撑。第四章城市设计元素主要设计元素:土地使用、建筑形态、开放空间、交通与停车、试用活动组织、保护与改造、步行街(区)、标志与标牌、城市色彩。1、土地使用:目的对用地定性,进行使用性质分区。性质一般划分为:混合利用区、有条件开发区、群及建设区。2、建筑形态(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城市建筑的形状、色彩、材质及其组合等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来讲满足控规中规定的有规定性指标、指导性指标和有条件规划指标。建筑形态设计重点:a、保护城市自然环境不受破坏;b、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与周围建筑之间的协调;c、保证城市街道广场等人流聚集和停留场所有合理的日照;d、保护建筑之间的文脉关系及空间比例;e、保护城市与天际线的美观与特色停车问题的解决的对策:a、在时间维度上建立一项“综合停车”规划;b、集中停车;c、鼓励城市中心区边缘和城边停车,可大大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d、在城市核心区用限定停车数量、时间或增加收费等手段作为基本的控制手段;e、尽可能利用地下空间安排停车,特别鼓励建设地下停车库3、步行街(区):包括步行街、步行广场、林荫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和室内步行街等空间。步行街(区)的优点:a、社会效益(提供步行、休憩、社交聚会的场所,改善人际关系);b、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繁荣);c、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污染、交通、噪声);d、交通方面(减少车辆)。4、城市设计原则:(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城市性质的制约、城市规模的制约、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2)强调人在城市中主人翁的地位,满足认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完成的需要)(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充分利用以下原有优势;a、自然环境特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b、人工环境特征(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风格、文物古迹等)c、社会环境特征(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4)考虑“空间-时间”效果(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a、平面布局清晰:功能分区明确,道路系统清晰,中心点突出,平面构图简洁明快;b、空间结构层次分明,空间展开有序;c、整体、色彩、质感等处理多样而统一;d、以建筑实体为中心的构图方式像以空间虚体为中心的构图方法发展。杨·盖尔(丹麦)在《交往空间》一书中把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活动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5、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1)相似和谐(在颜色、形体、材质、某一种构件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之处);(2)对比和谐(运用垂直与水平、高与低、虚与实、轻与重、动与静、粗糙与光洁、直线与曲线);(3)渐次变化(在新旧建筑中间“插入”中性建筑,即采用个性-中性-个性的办法达到和谐);(4)通过某种连接体,使其变为一种折衷的建筑,达到新旧建筑的和谐;(5)拉大新旧建筑的距离(利用空气来淡化新旧建筑间的矛盾冲突)。6、城市色彩意义:(1)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反映(2)城市色彩可以辅助城市空间的形成(3)城市色彩对形体的调和是一种重要的补救措施7、城市色彩的设计原则:(1)城市色彩设计要体现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美(2)城市色彩设计要传承文脉,珍视城市现有的色彩特质和历史文化(3)城市色彩设计要考虑城市的气候条件,山水特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4)城市色彩设计要考虑建筑场所不同的功能性质。8、城市色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建筑色彩(2)场所色彩(在城市设计中,城市色彩的控制引导建议采用主色调统一、辅色调统一与场所色统一三种方法第五章城市空间1、城市空间的含义:从广义上讲,城市空间是由城市内建、构筑物、道路、绿化、小品等组合而成的,包括室内与室外,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整体。2、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1)建、构筑物(2)道路与广场(城市的骨架)(3)绿化及小品设施(含人工水面)3、建、构筑物设计要点:(1)、城市中的建、构筑物应该是城市整体空间中一员。①注重群体关系,单体服从整体②注重个性、特色的创造(充分利用地形、阳光、山峦、水面、绿化等要素)③注重室内外空间的渗透,有机结合,融为一体。(2)、反映城市每个时期的历史特征。(3)、结合地形,尊重自然(4)、重视建筑屋顶对空间的影响(坡屋顶:向空中延伸和广阔的感觉。平屋顶:单调,要善于处理。顶、墙不分:飘逸、动感。)4、道路与广场是城市空间的骨架,在设计中应着重考虑:1、合理确定道路和街道的等级层次。空间层次丰富、合理控制交通量。2、建立步行街区。促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知识点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517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