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1页共7页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2.土地政策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契约的形式,地租以实物为主。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二、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3.冶金业: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三、商业的繁荣1.表现(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2.“市”的发展(1)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3.对外贸易(1)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海外第2页共7页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设立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制定了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2)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轻巧识记]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四、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五、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教材补遗]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和影响1.阶段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第3页共7页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2.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习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史料一……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史料二(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史料三北宋东京城第4页共7页[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说明唐代重视对商业的管理,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2)史料二说明了宋代城市商业的布局及变化,反映了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3)史料三说明宋代“市”打破了时空限制,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功能的促进作用。[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根据史料二、三,说明宋代的这种变化是否反映出宋代已经放弃了“抑商”政策?[提示]宋代商业经济发展、商业活动区域及城市布局有了很大变化,如打破市坊界限、放宽经营区域等,只是政府增加税收的需要,并不表明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提示]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第5页共7页[特别提醒]1.宋元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征(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1.(2019·辽宁大石桥二中月考)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A.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C.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D.政府官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纸币最初是在民间富商之间使用流通,后来政府参与管理,最终成为了法定的货币。这说明纸币在流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重要,故选A项。材料中明确说明最初是为了交易方便而进行的首创,随后管理权交予政府,而不是由富户大贾操纵,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发行货币的权力,C项错误;D项“彻底避免纠纷”说法绝对化,故排除。2.(2018·石家庄一中期末)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第6页共7页A.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B.体现了宋代商品贸易有所退化C.使得宋代商品市场得到拓展D.体现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答案】C【解析】材料中主要阐释的是交换方式的变化,而“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不能全面概括变化,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宋代商品贸易高度繁荣,而不是有所退化,且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由“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到“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的交换方式及内容的变化可得出宋代商品市场得到了拓展,故C项正确;通过贸易方式的变化无法体现出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故D项排除。3.(2018·河北正定中学期末)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反映出()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一般家庭,购置农庄田地,招募佃农,本来是希望租地课税,而并不是为了行仁义。但是遇到洪涝灾害,必须减免课税,贷种子给佃农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内心害怕佃农因灾不租种后导致田地荒芜,日后的损失一定会比现在(减免租税)严重得多。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故选C项。A、B两项与题干意思不符;D项不符合史实,租佃关系此前已经出现。4.(2019·太原模拟)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了北宋“令京城夜市到三鼓己未不得禁止”。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第7页共7页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答案】A【解析】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反映了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本文标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51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