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高中新课程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高中新课程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浙江省温州中学胡海帆一、课题研究现状与研究假设•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提出挑战,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甚至可以说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建设,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在学校发展中,学校文化起着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规范调节等重要的整合作用,抓住学校文化建设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只有站在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才能驾驭学校改革的复杂性。•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如何在扬弃传统学校文化与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完成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定位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一对接的过程,是一帆风顺,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价值冲突?这些冲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学校管理层如何站在课程改革的高度,从学校实际出发,尽可能去缓解冲突,建设新课程下的学校文化?这些都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本课题力图达到的目标。本课题的研究,毫无疑问,将会使我校的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层更快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所带来的转变,将为我校新的百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也可以对周边甚至更广的范围内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势必会成为一个有益的个案,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为我国基础教育在文化层面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示范研究成果。(一)研究现状1、关于学校文化的界定正如丁钢所言:“Heckman(1993)对于学校文化的理解是经常被引用的”。Heckman认为,学校文化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和校长所持有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同时,学校文化和学校本身的传统与历史也有密切的关系。郑金洲、苏鸿、丁钢的观点基本一致,都部分或全部来源于Heckman的论述。研究者一致认为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只是作为学校文化当中的子文化系统。2、关于学校文化的文化类型研究者(包括有些实践工作者)一般认为,学校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钟启泉将学校文化分为制度(组织)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程红兵分为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苏鸿则分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北京11中学分为理念文化与具体文化。但同上述一般分法在内涵上并无二致。当然,每一个层面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3、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苏鸿、程红兵、丁钢、季苹、赵中建等都有相关的精彩论述,并同时指出,学校文化的建设不可避免会带来价值冲突,因此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4、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研究者(包括中学校长)都认为,学校文化建构意义重大。苏鸿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战略意义。上述研究,着眼于理论层面的多,无疑给我们的研究一个制高点,同时我们更关注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层面,并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反思、总结,这反过来必将充实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目前,我校在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建设等方面都不少成功的实践,有些正在探索和完善之中。(二)基本假设1、传统学校文化与学校文化传统对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学校文化是与应试教育相适应的,与传统的评价体系共生共荣的;学校文化传统是我校在百年的发展中积淀下来,是经历了长期的优胜劣汰的。这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课程下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绝对不是推倒重来。传统学校文化与学校文化传统中一定有合理的成分,我们要做到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一个最佳的对接点。2、学校文化建设所带来的价值冲突是在课程实施的动态过程中逐步发生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经过以改革纲要—课程标准—课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这样一个多层次多环节的连续路径。这中间的每一个转变,都必将带来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的价值冲突。我们在建设学校文化时,一定要关注每一环节的转变,才能最大可能化解冲突。3、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学校文化建设不会随着本课题研究的终止而终止,我们不是要做出一个理想模型。时时刻刻,都要放到实践中去,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地调试、生成。二、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一)研究目标立足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在新课程背景下,扬弃传统学校文化与学校文化传统;探寻学校文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价值冲突及其缓解渠道;建设新课程背景下的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文化。本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二)主要内容1、对新课程背景下我校制度文化建设,尤其是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我校如何从课程改革高度出发,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建立学校的评价体系,无疑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制度文化及评价体系具有导向性、引领性、强制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把握好“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一方面不能因为操作过程中遇到有形或无形的抵制而无条件妥协,放弃新课程的目标;另一方面也不能硬上,要积极主动做好疏导和调整的工作,利用学校文化传统和传统学校文化,做好嫁接,实现平和过渡。如何区分合理抵制与无理抵制?如何扬弃学校文化传统和传统学校文化?如何让我校制度文化、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不断调试,不断完善,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并积极参与到制度文化、评价体系的建设中来?都是本内容要研究的问题。2、对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如何建设以“服务于学生”为基础的教师文化,使学生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真正受益者?如何让教师树立“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观念,科研与教学并重的价值取向?如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完成从控制型教师文化走向对话型教师文化?如何让教师树立课程的整体观,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从学生的实际和长远出发建设和开发课程资源?如何打造教师的精神家园,形成个性化的校本教研文化?如何建设良好的师德文化?如何建立以教师的整体信念、新的文化特征、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为标准的质性评价体系?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在怎样的文化中,学生的生命才得以焕发,价值才得以实现?高中新课程下,学生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校本化的显著特征,我校的特征是什么?应该强化和突出什么?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具有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核心是价值观。我们如何提炼具有本土意义的学生文化精髓,建设富有学校个性的学生文化?3、对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出现的价值冲突以及化解渠道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势必会与学校文化传统和传统学校文化发生冲突,而后两者的所代表的在一段时期里,无疑还将是主流的立场,是与教师的权威、地位、利益相结合的,是与学生的已具有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相联系的。本次课程改革,经过以改革纲要—课程标准—课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这样一个多层次多环节的连续路径,在改革纲要、课程标准颁布时,我们已经感到价值冲突初露端倪,随着新课程地实施,在教师和学生方面会出现哪些方面的价值冲突?突出体现在哪些地方?我们又是采取了什么方式加以化解?我们会不会以学校特色为借口而模糊新课程的目标?其效度和信度如何?4、对学校文化建设预期目标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的比较研究。在最初阶段,我们总会有一个总体的设计,这个也就是我们的预期目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调试后,我们就要反思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与预期目标有没有差距?有多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就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找出差距并分析其原因,那么本课题的意义将在又一层面凸显出来。同时,也必将有益于进一步完善我校的学校文化。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本课题拟采用文献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调查访谈的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梳理课程改革可能给学校文化建设带来哪些新的转变,探寻这种转变与传统学校文化及学校文化传统的接合点。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的调查访谈,找出新课程下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冲突的方方面面,最终是化解冲突,建立新课程下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文化。新课程下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新课程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哪些重要观点)——怎样建设学校文化(扬弃传统学校文化及学校文化传统,缓解教师、学生的可能出现的价值冲突)——最终建设了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是不是站在课程改革的高度,符合学校实际)——为什么建设了这样的学校文化(对新课程文化建设的反思与总结,为今后的完善寻找途径)。(二)基本思路1、研究的路径之一(三)技术路线本次课程改革,经过以改革纲要—课程标准—课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这样一个多层次多环节的连续路径,其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理解领会课程改革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层围绕这个来建设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对这一链式过程的梳理,是本2、研究的路径之二我们在理解领会课程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文化的同时,不会也不能抛弃传统学校文化与学校文化传统,我们需从中找到一些可用的资源,实践证明是好的,一定要延续;以前不一定是好的,但是具有前瞻性的,一定要发扬;以前做的不够的,一定要完善。要避免简单思维,推倒重来,是一定会带来断裂的。因此,对这两个“传统”的研究,构成本研究的第二个重要路径。3、研究路径之三本研究的路径之三,是对课程改革在学校中的主体——学生和教师——的研究。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学校文化中的新元素可能需要长时间,才能为广大学生和教师认可、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冲突可能是难免的,有些甚至会以价值中立的面目出现,我们在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浸染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激化冲突。而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去缓解冲突。四、研究基础本课题由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温州市名校长、温州中学校长胡海帆负责,胡校长曾负责过的两项省级规划课题研究,《把探究式学习纳入高中正常教育过程的实践与研究》、《以成“人”为目标的德育模式研究》都已经顺利结题,并获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课题组成员有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研究的丰富经验,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积淀并注意吸收最新教育研究信息,多次承担浙江省教育类课题研究,并有专著、论文、教材等成果产生。加之长期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对目前中小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深切的感受,能够捕捉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聘请国内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与校内外教师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力争形成优势互补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充分发挥各自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专长,以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准和实践效力。课题组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高校教授及专家,教育行政部门及浙江省温州中学校长和主管科研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以科研中心为基础,将教研处、政教处组织起来,建立相互合作的研究组织,以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群体研究的氛围,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与实施。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①2001年主持浙江省年度规划课题“把探究式学习纳入高中正常教育过程的实践与研究”,以撰写论文及其实验报告的形式结题(论文发表,报告获奖)②2003年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子课题课题“信息技术下凸显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撰写论文及其实验报告的形式结题(论文获全国教学一等奖)③2004年主持浙江省规划课题“以成‘人’为目标的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以撰写论文及其实验中期报告的形式研究进行中。④2005年主持的浙江省重点课题“高中新课程下的探究式教学研究”正在研究之中。五、其他(一)组织分工课题研究设一个总课题组和4个子课题组。总课题组由胡海帆校长负责,4个子课题组分别由徐兆丰副校长、陈人众副校长、吴君宏副校长、徐丹青副主任负责。课题组成员多数参与省级课题研究,积累了课题研究的经验。学校各处室将尽力做好本课题的协调、管理工作。学校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将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方便和帮助。(二)研究步骤1
本文标题:高中新课程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55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