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课程简介本专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明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一方面阐明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相互联系,通过案例中二者的相互转化、延伸与渗透等来揭示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说明二者整合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归纳对比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在目标、内容、方式等各自的特点,揭示二者的区别,说明二者整合的必要性。本专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探讨实现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条件与操作要领。学习本专题的主要目标:使老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区别与联系;领会二者的整合对于深化学习、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意义;掌握二者相互结合、渗透或延伸等的方法。本专题的特色:以案例分析为主体,配合专题讲座、问题讨论等多种课程形态构成一个理论性和情境性、学习思考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原则的课程体系,它不仅有助于教师通过案例学会处理类似情景下的教学与活动,实现近迁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教师在感性与理性的交相呼应中能够举一反三,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原理,实现远迁移。学习要求1、学思结合:(1)认真收看专题讲座,理解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联系与区别,领会二者整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思考促进二者整合的条件,回答思考题,并积极参加讨论。(2)认真收看案例及评析,思考案例中的实践经验,哪些是可以借鉴的,哪些是还可以改进的。如果由你来设计,你会怎样做。回答思考题,并积极参加讨论。(3)阅读参考资料,通过有关论文与案例的学习,开阔眼界,丰富思路,掌握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原理和操作方法。2、知行统一:结合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运用自己在本专题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则教案体现学科教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得到延伸、综合、重组等;或体现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得到提升、拓展和加深的教案。然后交流、改进,并力争加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陈爱苾“概述”和“具体操作”两个专题在理论和实施层面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和讨论。在学校里,无论是学科教师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能否与学科教学整合?如何实现这样的整合?我们知道,与学科课程或分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属于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它与学科课程几乎是相对立的课程形态。二者能否整合,我们需要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除了相对独立性,它们是否具有联系性?二者的整合有什么价值?我们通过对两个案例的讨论来寻求这些问题的解答: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联系二者的联系性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前提(可能性)。(一)从学科课程出发……案例:“三次遇到蛇”何捷语文课文:蛇与庄稼几十年前,广东沿海发生了一次海啸,是台风引起的,许多田地和村庄被海水淹没了。这场洪水过后,那儿的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接连几年都是这样,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后来,农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把蛇放到田里。说也奇怪,那一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农民把秘密说破了,原来那场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都给淹死了,田鼠却游到树上和山坡上,保住了性命。后来洪水退了,田鼠又回到田里糟蹋庄稼,没有蛇来捕捉它们,它们繁殖得特别快,庄稼都让田鼠给糟蹋了。现在田里又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让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猫和苜蓿的故事。他说在英国的好些地方,看村子喂的猫多还是少,就可以知道那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地里田鼠太多,土蜂的活动就受到影响。村子里喂的猫多,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了。因此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的关系。天上下雨,地面就湿;太阳出来,东西就容易晒干;火会烧毁东西,水可以灭火。这些事儿都是显而易见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世界上的事物除了这样简单的联系之外,还有不少复杂的联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的。一个人不讲卫生,在马路上吐一口痰,也许会使许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结核。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三次遇上“蛇”(要压缩)何捷人们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可是在我十余年的从教生活中,竟然三次遇上“蛇”。回想起来,每次执教《蛇与庄稼》这一小学阅读教材中经久不衰的名篇,都让我受益匪浅。今天将这三次经历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第一次遇上“蛇”是1992年。作为一名师范实习生,我来到福师二附小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记得当时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提倡一种观念——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导师告诉我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对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也定位在训练点的捕捉和训练任务的完成上。因此我的备课归纳起来就是“把教参中所提到的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点融合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那节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以我和孩子们的一问一答串联在一起的。整整三个课时的教与学,孩子们牢牢地掌握了本课中生字的识、写、用;段落的记忆默写;每一段以及整篇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手法;知道了蛇与庄稼、猫与苜蓿、吐痰与肺结核的关系。现在回想起来,包括导师在内,没有一个人想到课文以外的五彩世界,都以教参为“圣旨”,以指导学生扎实地掌握本课训练点为荣。最后,导师的评价是“以本为本,训练扎实有效”。第二次遇上“蛇”是在2000年。作为福州市的代表,我参加福建省首届“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比武。也许是对“蛇”的眷恋,我又一次选择了《蛇与庄稼》参赛。当年,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创新的教学思想。当年前后各类教育杂志的关键词是“自主学习”。在备课时,我和导师根据全课三段在写作手法、内容上有相似之处的特点,确立了“精讲一段,举一反三”的教学策略,并在精讲的第一段的教学设计上作了“努力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最后自己试着解决问题”的安排。归纳起来,就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自己解决问题”。赛场上,孩子们没有让我失望,他们针对第一段,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放入蛇庄稼就会丰收;什么叫海啸;田鼠怎样糟踏庄稼…我的教学也因问而生,因问而改,随机地点拨指导,通过展示关系图、插放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等方式在课堂上解决了孩子们的问题。并在归纳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后引导孩子小组合作自学第二段,最后汇报学习收获。课后,评委的评价是“充分自主,教学效率高,课堂气氛热烈”。那次,我获得一等奖,案例还刊登在那年的《福建教育》上。赛后,我倍感时隔8年,阅读教学改革的步伐竟然迈得这么快,也感觉到自己知识水平的欠缺,产生了很大的学习欲望。第三次遇上“蛇”是在2004年。关于《新课标》的讨论在全国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年多,阅读教学也从“注重训练,体现语言的工具性”转变为“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专家归纳为进入了一个“工具性人文性并重”的时期。这时看到《蛇与庄稼》时我既感亲切又觉陌生。教材虽一字未变,但我的备课工作却大不同从前:钻研教材,不仅把握本课语言文字知识点,设计学习的探究点;查找资料,力求为孩子提供大量感性认识;预习指导,要求每个孩子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课前实践,寻找、认识生活中的“联系”。这一次期待的教学效果是“我和孩子共同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课堂上,孩子们用从网络、书籍中收集到的资料揭示了蛇与庄稼、猫与苜蓿之间存在联系的本质属性——生物链;我们共同讨论了几种使庄稼获得丰收的科学的、新颖的方法;师生共同探讨了生活中缤纷的简单联系、复杂联系;当堂因为一些争论不下的问题上网寻求答案。孩子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智慧火花使整节课充满了活力。评析:1、首先,通过案例看到了这些年来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使得“从学科教学向综合实践活动延伸”有了可能性。从理论上说,由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强调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个总方向,而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优势。这样,二者的整合成为自然的结果。2、从案例中看到,教学改革的进程是分步进行的,而每迈出一步,就离传统教学的弊端越远,离综合实践活动越近。3、从案例可见学科延向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之一,在于揭示“主题”(上位观念)——“事物间的关系”。4、从教学目标的设定看到从学科教学向综合实践活动“延伸”的轨迹:“第一次遇上蛇”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了课中生字的识、写、用;段落的记忆默写;知道了知识点(蛇与庄稼、猫与苜蓿、吐痰与肺结核的关系)。——掌握双基“第二次遇上蛇”的教学目标,通过“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自己解决问题”——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解决书本上问题的能力,掌握书本知识,实现知识的近迁移(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相似的情境)。“第三次遇上蛇”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前实践,寻找、认识生活中的“联系”,“我和孩子共同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揭示了蛇与庄稼、猫与苜蓿之间存在联系的本质属性——生物链。共同讨论了几种使庄稼获得丰收的科学、新颖的方法;师生共同探讨了生活中缤纷的简单联系、复杂联系。——发展探索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远迁移(将掌握的原理用于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5、从教学内容来看:第一次遇上蛇的内容,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字词句段),知识点:了解三个关系。第二次遇上蛇的内容,紧扣课文。精讲第一段(第一个关系),自主理解第二、三个关系。第三次遇上蛇的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揭示生物链,走向更为广泛而丰富多彩的“充满关系”的世界。6、从教学方式看:(虽然都用了“问题”)第一次遇上蛇的教学方式:训练为主,问题为封闭式(一个答案)第二次遇上蛇的教学方式:精讲一段,领会另两段,自主提问第三次遇上蛇的教学方式:自主探索,问题为全开放(无数答案)7、从活动空间看:第一次遇上蛇的活动空间:课堂第二次遇上蛇的活动空间:课堂为主第三次遇上蛇的活动空间:走出课堂8、由于受教学条件(时间、设施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的制约,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程度也可有所不同。因此在实践中,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到什么程度,如何整合(延伸?渗透?综合?)不应是一刀切的。(这里,需要教师的创新意识、灵活性和对“整合”的悟性。)(二)从综合实践活动出发……案例:小公园要设一盏街灯某县城惠民中学初二班开设综合实践课,要求班上各个小组,深入城区、社区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该县城有个三角形的小公园,是居民们爱去的地方。可是,由于没有灯,天一黑,人们只好离去。班上第二小组成员听到居民对此有所抱怨,决定把解决这个问题当作一次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来做。在讨论中,他们了解到,公园照明问题的解决需要经过县政府批准,因此需要写一份提案(可通过县人大提交)。提案要受到重视,需要进行充分论证,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此他们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工作:一、先作一次社会调查。为了搞好调查,特请数学老师先给大家讲了关于如何做调查和简单数据统计的方法。并拟了调查方案,采用观察计数,问卷,个别采访的方式搜集数据。二、小组各成员分头调查统计每天因天黑遗憾离园的人数,调查统计晚饭后希望去公园散步的居民人数。采访个别居民的具体想法。三、统计数据,整理个别采访记录。四、讨论评估解决方案的标准:一是节约(最少的材料、电量),二是光亮可覆盖整个公园。五、讨论解决方案:在公园某处设一盏灯,但它能照亮着整个公园。现在关键是街灯应设在哪里?(通过讨论认识到,这盏灯应当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但是如何确定这个圆心?)六、再次请教数学老师。在数学老师的启发下,大家掌握了一个数学知识点: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就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构造任意两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就是圆心。七、向园林管理部门要来公园图纸的复印件。发现该公园为一个钝角三角形,画出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落在公
本文标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55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