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人民版
•有人说他是个残暴凶狠的魔鬼•有人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有人说他是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也有人把他视为天之骄子,扭转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他是英勇无畏的,又是冷酷无情的•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成为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p135课前提示)含义: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海报《完成五年计划》(一)工业化之路1、背景:1)国内:1925年,经济恢复;落后农业国(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2)国际:面临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2、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方针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要点包括: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4、过程(1926年开始):1)1926-1928年:改建、扩建、新建企业。2)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3)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4)1938-:因二战而被打断。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苏联的五年计划名称时间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1928年-1932年工业飞速发展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苏联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PPSH(波波沙)-41冲锋枪,共产六百万枝苏联的工业化为什么取得了巨大成就?5、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1928年一五计划初步方案一五计划最佳方案实际完成数煤(万吨)3550680075006440石油(万吨)1160190022002140生铁(万吨)3388001000616钢(万吨)4308301040592棉织品(亿米)26.78576226.94材料: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6、工业化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7、存在的问题: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发展缓,农、轻、重比例失调(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目的:①为了引导众多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②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2、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农业逐步集体化方针农业全盘集体化3、过程: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1929年底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1930年整顿、发展1932年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探究:农业集体化的成败笑容的背后会是什么呢?有的同学说,农业全盘集体化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须的粮食,因而是成功的;有的同学说全盘集体化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农业生产没有得到提高,所以是不成功的;还有的同学说集体化消灭了富农,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些说法对不对?你能提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观点吗?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4、评价:农业成就:实现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的实现提供了条件,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农业问题:①它违背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②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重重。③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用超经济手段从农民身上拿走很多。④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1)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需要以生产力的一定水平为条件;(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5、教训《片面发展的经济》这幅图反映了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习探究经济发展不协调。苏联为实现工业化,着重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一)标志:(二)含义:(三)特征及评价:1936年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去看)——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评价总体特征高度集中地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内容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特征积极弊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一度推动生产力发展,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指令性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行政管理,优先发展重工业。农工轻比例失调,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在当时形势下保证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个人崇拜民主法制破坏许多城市——斯大林格勒、斯大林纳巴德、斯大林诺、斯大林尼里等,工业企业,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帕米尔峰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在所有的角落和十字路口,在合适和不合适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斯大林的半身雕像和画像。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按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被杀的有1108人,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有近80人被捕、被杀。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1938年,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阶级斗争扩大化——大清洗运动(1935—1938)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各州、市都进行类似的清洗,把一切敢于揭露特权和官僚主义,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视为政敌加以逮捕或消灭肉体。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在斯大林时代有2000多万人遭到杀戮,这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已占当时苏联人口近1/9。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评价总体特征高度集中地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内容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特征积极弊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一度推动生产力发展,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指令性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行政管理,优先发展重工业。农工轻比例失调,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在当时形势下保证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个人崇拜民主法制破坏高度集中,用行政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管理控制。能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创作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压制。斯大林模式中经济、政治和思想相互联系渗透,形成严密整体,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诗人写诗献给斯大林:“斯大林!春天的太阳——这是你!你瞧一下,犹如洒下温暖的阳光,田野上麦穗串串,鲜花盛开,心搏得更欢,血变得更热。”列兹根人的民间诗人苏莱曼·斯塔利斯基在自己的诗作中称斯大林是“不可战胜者”、“幸福的缔造者”、“全世界的建筑师”,并断言“整个地球都听从”他。作曲家其中一首有这样的词:“在苏维埃大地上,黑夜不会由黑暗来代替,太阳——斯大林在它上空照耀着。”•以下对“斯大林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创建•B、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C、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B、是苏联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状况的产物•C、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结束探究: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体现:过渡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十年建设时期“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文化大革命”)(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课堂小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工业化之路农业全盘集体化表现评价斯大林模式联共(布)十四大的召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联共(布)十五大的召开农业集体化的开展、结果和失误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行政管理;政治:高度集权、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思想文化:个人崇拜、行政干预。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本文标题: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人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56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