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2新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1页共70页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商务星球版)第一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知识与技能: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二、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2、比较教学法:三、组织教学:[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窗外的大地,想想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一.地球的形状。1、古代凭直觉臆测。——“盖天说”、“浑天说”第2页共70页2、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圆球体”3、近代精测——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学习方法]让学生独自阅读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1、“盖天说”、“浑天说”分别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从哪个国家出发,依次经过哪些大洋,绕地球一周用了多长时间?3、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二.地球的大小:三个重要数据平均半径:6371km;赤道周长:约4万km;表面积:约5.1亿km2[学习方法]这部分内容少,很枯燥,但是是重点内容。学习步骤:1、让学生在填图册的空白图中正确填出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2、数字趣味化:①地球表面积约5.1亿km2相当多少个中国?(约53个)②地球平均半径是多少个珠穆朗玛峰(8844米)?(约720倍)③如果你每天来回学校走2公里,要多久才能绕赤道一周?(约55年)第2节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课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3页共70页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总结作业情况,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思考、回答回忆上课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引入新课: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观察地球仪、思考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了解地球仪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了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掌握、理解。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演示地球自转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能直观地观察地球仪的转动。达标反馈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到黑板上绘制巩固知识内容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小组合作总结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方法归纳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板书设计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轴是假象轴(2)、南极S,北极N(3)、纬线和经线经线纬线第4页共70页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形状半圆圆长度一样长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特殊线0度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分布规律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半球划分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回忆、思考巩固上课已学知识师生互动1用经纬网定位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学生思考、举例讨论、思考、回答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大错。完成21页活动题引导、启发交流、讨论、合作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法归纳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板书设计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小地球仪的制作第5页共70页1.上课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指示的方向长度的分布标度的范围度数的变化规律经纬度的表示方法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数量特征2.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300E、200N1200W、300S100W、870N1600E、450S第3节地球的自转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时间;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3、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二、教学重难点:1、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产生的现象。2、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三、课前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第6页共70页2、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多媒课件。3、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公共材料一套(相关内容的地理杂志、书籍),再给学生每人分发资料一套(包含有下列内容: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从地方到地圆、地圆的证据、哥白尼和布鲁诺的故事、环球探险故事、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数据、如何验证地球的自转-落体偏东和傅科摆等实验、地转偏向力的表演。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本课导言这样引入的:毛主席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种情况可会发生吗?在哪里发生?(一)展示问题:(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3)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4)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1)学生讨论: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2)教师引导: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第7页共70页(3)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4)展示问题: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5)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6)讨论: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①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②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③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24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展示课件:地球自转。)还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是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碰撞,这就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2、指导学生认识昼夜的成因第8页共70页(1)讨论:①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的。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转引起的)②请你想像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2)讲述: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个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仪,我们就用它来实验。(3)分组实验:①点燃蜡烛,用蜡烛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②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③转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即从左向右)转动,观察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是否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4)汇报实验结果。(以上实验也可以分步进行。如果分步实验,
本文标题:2012新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56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