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四川农业大学单项体育(体育保健学)教案第一次课:1-2学时理论部分(一)体育保健学概论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它是在医疗保健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它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及人体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适应。学习保育保健学的目的,是运用现代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以达到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防治运动性伤病并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体育保健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上述基础理论及卫生学等有关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为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予监督和指导;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并制定相应的体育卫生措施;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研究伤病后的训练以及多种疾病的体育康复的手段与方法。体育保健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运动损伤、运动按摩和医疗体育等几个部分。体育卫生:阐明人体卫生、精神卫生、环境卫生、运动建筑设备卫生、营养卫生以及儿童、女子以及中老年人体育卫生等。医务监督:阐明人体形态和机能检查、测定的方法、指标与评定;体育教学、训练、比赛的医务监督;比赛期的特殊医学问题;运动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阐明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运动损伤的急救、病理与处理;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的原因、症状、治疗及预防。运动按摩:阐明按摩的基本手法和在运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常用穴位和穴位按摩法。2医疗体育:阐明医疗体育的原理、一般伤病后的体疗方法、体疗的注意事项及禁忌证。学习体育保健学的意义在于掌握体育保健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指导自己在体育专业学习期间的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以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水平。学习体育保健学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正确树立人体结构与机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影响结构。正确树立有机体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人体各部分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相互影响的。体育锻炼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来共同完成的,这一观点在运动性伤病与医务监督等问题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正确树立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统一的观点,运用相关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不断改善运动环境,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促进身体发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人体的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以骨骼为杠杆,以关节为枢纽,以肌肉为收缩动力所进行的各种位移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将产生一系列具有“双向效应”的适应性变化,既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危害人体健康。正确分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外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制约的内在联系,才可能正确指导人们从事符合其生理规律的体育运动。(二)体育与健康概念1.何为健康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健康”的解释各不相同。过去,人们总认为无病痛即健康。殊不知,即使没有任何躯体上的疾病,在生活中还会有烦恼,抑郁等不良的存在。长久以来,“没病就是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和“人的命天注定”的宿命论仍在社会人群中普遍存在,健康教育的生命任务之一就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普及新的健康观。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躯体、精神和社会诸方面的完美状态。”这一定义大大超3越了疾病的范畴,将人的健康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等多方面的关系密切联系起来。躯体健康就是身体强壮、没有病伤。精神健康,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社会健康较难以理解,它有三个层次,一是个人对社会环境适应良好;二是要为家庭、他人、社区和全社会的健康做出积极贡献;三是要发挥个人最大能力去实现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因此,从积极的健康观出发,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每一个人都积极地追求健康,都应对个人、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健康承担责任。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重申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并进一步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把对健康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健康不仅是个人生活,家庭幸福的基础,而且是国家发达,民族昌盛的保证,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维护和促进健康不仅仅是卫生部门和医护人员的事情,而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这便是人们经常说的“大卫生观”。面向未来,国际卫生机构和医学专家相继提出跨世纪卫生工作和人类健康新的认识和理论。1994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执委会提出了“健康新地平线”战略来迎接21世纪。明确提出,未来医学和卫生工作的侧重点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并且必须将重点放到有利于健康的工作上,作为人类发展的一部分。2.健康的组成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指出。所谓健康,就是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方面的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而言,上述几个方面缺一不可。(1)生理健康生理健康是指一个人除了没有高度治疗的身体疾病外,还应有余力应付意义的挑战,并有足够的能力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另外,生理健康主要还体现在形体匀称,眼睛明亮,头发有光泽,牙齿洁白,睡眠良好等。你若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采取科学锻炼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积极科学的锻炼不仅能提高身体的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能使人延年益寿。4(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且他还要求一个人必须具有情感认识、接受、表达、独立行为以及应付日常各种应急挑战的能力等。心理健康包括情绪健康和思维健康。情绪健康是指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神充沛。它涉及到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态度,它是以情绪的稳定性为主要标志,主要是指个体能从容不迫应付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的能力;思维健康是指人们根据实际情况,认识世界,乐于承担责任,作出挑战反应,能面向未来,充满信心,对生活采取理性策略的能力。(3)道德健康道德健康是指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作贡献,能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善、美、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这种能力可使人更有自信感和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能使人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3.影响健康的因素健康是许多因素相约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健康人的机体机能和其生活,工作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就会影响人的健康。根据健康的整体观念,现代医学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结为四大类,即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1)生物学因素从古代到本世纪初,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是病源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以及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失常等。这些致病微生物和遗传因素称为生物性致病因素。在社区人群中,特定的人群特征如年龄、民族、性别,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染性,遗传危险性等,也是影响该社区健康水平的生物学因素。例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中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对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和依赖远远大于其他人群。(2)环境因素人生活于自然与社会环境之中,所有人类健康问题与环境有关。自然环境恶劣,营养匮乏,卫生条件差导致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流行。社会环境涉5及到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教育、人口状况、科技发展等诸多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卫生城市,在农村大力开展推行改水改厕,就是致力于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文明、健康、清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促进作用已越来越多的为实践所证实。(3)卫生服务因素卫生服务是卫生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为了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运用卫生资源和医疗保健手段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过程。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卫生服务的提供与利用对人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里,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的原因。如吸烟、酗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习惯是致使人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现代生活方式病”的患病率不断进高的危险因素。1992年WHO估计,从全球看,生活方式原因导致疾病,发达国家为70~80%,发展中国家为40~50%。总之,对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在与环境的相互协调过程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而自身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和社会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对健康与疾病因果的关系的认识是健康观念的更新,是我们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认识基础。(三)体质概述体质作为人体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工作)能力、运动能力的特质基础。构成体质的基本要素表现在如下所示的几个方面。1.身体形态、结构状况:体格、体型;身体姿势;生长发育。2.生理机能:脉搏;血压;肺活量。63.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身体素质(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运动能力(走、跑、跳、投、攀爬、涉水等)。4.心理发育、发展水平:本体感知能力;个性、意志等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5.适应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应激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免疫能力。一个人的体质强弱,是由身体形态和结构状况、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发育和发展水平、适应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反映出来的。因此,在进行体质检测和评价时,必须注意体质的综合性特点,以及检测和评价的多指标性质。技术实践部分1.讲解示范走的姿势要领:上体正直稍前倾,伸髋,向正前方顶膝,全掌着地,重心前移至前半掌,向后挺伸膝,前半掌蹬离地面,手臂自然前后摆动。重心平稳,两脚基本走在一条直线上。2.走的练习集体前行,一横排前行,单人行走。纠正:内外八字脚,左右晃动,左右摆臂,重心留后、重心下沉、蹬伸不充分等问题。3.计时1000m走,4.课外作业:①看《体育与健康教程》P173-178②分析1000米走成绩,将自己体力分类并记录。③用《心理健康综合测量指标》作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第三次课交)第二次课:3-4学时理论部分(一)经络与穴位的概念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总结、积累归纳上升而成的系统理论。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就发现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刺7激手上的合谷穴,可影响到头、面、鼻、喉,刺激内关穴,可影响到心脏和血管,刺激小腿的足三里穴,可影响到胃肠等。祖国医学把这种内在联系的途径叫做“经络”,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主要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经是主干,分布于深部;络是分支,犹如网张,分布较浅,联络周身,无处不到。它们内属脏腑,外络支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把内部的脏腑和外部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腧(即穴位)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接受刺激的功能。经络的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平衡的功能,主要通过腧穴的反应来体现的。刺激一定的穴位,就可以发挥相应经络的作用,调节脏腑,运行气血的功能,激发体内的抗病能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因此,经络与穴位的关系是经络以穴位为据点,腧穴以经络为通路,两者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经络尤如公共汽车的一条路线,腧穴则为其路线上的一个车站。(二)十四经脉的名称与相互关系
本文标题:体育保健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57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