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二〇一〇年五月2目录第一部分学院概况····················································································1第二部分人才培养工作的做法与成效·····················································2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科学发展·······················································2二、内培外引,加强“双师”队伍建设·······················································4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6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7五、立足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打造特色专业·························9六、加强教学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10七、社会声誉良好,招生就业顺畅·························································12第三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131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我院扎实开展“迎评促建”工作。以评估为契机,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我院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水平不断提升,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学院自评结论为“通过”。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第一部分学院概况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8年,时名为公主岭农学院(本科),1962年变更为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学校(中专)。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校名为吉林农业机械化学院,1982年恢复中专。2000年9月学校由吉林省农业厅主管转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主管。2002年1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校名为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9月,四平新校区投入使用。学院有四平、公主岭两个校区,分别位于四平市铁东区长发路1299号、公主岭市东四长路40号。学院总占地面积3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70,856平方米,生均16.71平方米;学生宿舍35,795平方米,生均8.44平方米;实践场所面积37,991平方米,生均8.96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805.197万元,生均6614.47元。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15.92台,配备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和阅览室座位102.29个。馆藏图书254111册,生均60册。此外还建有标准田径场、各类球场等体育活动设施。2学院设有生物工程、粮食工程、食品工程、机械工程、机电工程、汽车工程、信息工程、管理科技8个系和基础教育部、马列教研室、军体教研室3个教学部(室)。开设生物技术及应用、粮食工程、食品营养与检测、机械设计与制造等17个专业。在职教职工398人。全日制在校生4241人。生师比15.42:1。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吉林省唯一一所农业类高职院校,学院立足为“三农”服务,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在市场经济中找准定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受到上级主管单位的表彰和奖励。第二部分人才培养工作的做法与成效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科学发展学院举办高职教育以来,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指导思想,秉承“厚德精术、知行合一”的校训,确立了“工学并举、德艺兼修”的办学理念,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科学谋划学院的发展。(一)开拓进取,谋划发展2006年新一届领导班子认识到,学院地处公主岭,发展受到各种制约:公主岭是县级市,知名度不高和交通不便,影响外省学生报考;城市功能与设施比较差,住房、医疗等社会福利与中等城市比相差很多;对留住人才、吸引优秀人才来校任教不利;更主要是原校址占地面积小,没有发展空间。面对困难局面,领导班子一班人,开拓进取、创新思维,提出了学院“十一五”期间工作的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的发展,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提高能力,打造品牌。实现“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即:一个目标;二地发展;三个标志;四支队伍;五个要素。做出了搬迁四平,建3设新校区的战略决策。在当时自有资金仅1000万元的情况下,院领导多方筹集资金,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经过两年苦战,一个总投资1.1亿元的新校区于2009年9月投入使用。新校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备,建有教学实验楼、图书馆综合楼、两个生产性实训车间以及学生公寓楼等,并新购置了数控机床、小型啤酒生产线、汽车检测线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改善了学院办学条件,提升了办学实力,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热情。(二)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学院按照“16号”文件精神,在认真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明确提出了:坚持立足四平,服务全省,依托行业,面向一线的服务面向定位;坚持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创建农业工程类专业为主体,粮食工程等农产品加工转化专业为特色,规模适度、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社会欢迎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坚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为主体的层次类型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模式定位。(三)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学院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办学之路。制订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各专业都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考核评价等共同研讨、制定,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参加吉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筹建工作,集团于2009年10月29日正式成立。作为集团副理事长单位,以“职教集团”为平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目前有120多家企业成为集团理事单位。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紧紧围绕服务“三农”,服务吉林省以及四平市支柱产业设置专业。特别是把粮食、食品、生物技术以及机械制造等与地方优势资源相对应的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发展专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4(四)重视教学,倾心一线重视教学工作。学院始终将教学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重视人才培养的投入,用于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图书资料购置、教学业务开展等项目的经费投入比例逐年加大。近三年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均达到30%以上。关心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制定了一系列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制度,提高教师待遇。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攻读学位。在学院整体搬迁过程中,想方设法争取政策支持,为职工集体建住宅楼,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定期召开教(职)代会,广泛征求意见,畅达民意。关爱学生,完善奖助贷资助体系,2009年,奖助贷资助学生2193人次,共计229万元。(五)狠抓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学院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制定了校园安全稳定各项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成立了机构并形成网络,明确工作职责,加强了教育和防范。多年来,我院无不稳定事件发生,无违规办学事件发生,维护了师生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二、内培外引,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一)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引进、培养、提高”的方针,对基础课专任教师重视学历和职称的提高,专业课专任教师在重视学历、职称提高的同时还强调技能水平的提高和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98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80人,其中教授15人,副高级以上职称占40.40%;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1人,占20.71%,另有30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注重教师的培养与提高。进行了两届院级教学名师评选,共评选出院级教学名师10人。2009年马莹教授被评为吉林省教学名师,张晓辉教授被评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制定了《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评选办法》,选拔出专业带头人18人,骨干教师60人。学院实施了“百名骨干教师养工程”、“百5名双师型教师引进和培养工程”、“百名青年教师培训工程”三大工程。组织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优秀教师教学观摩、多层次多角度组织说课大赛等活动,强化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重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学院双师型教师评选与认定办法》、《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制度,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要求所有专业教师每三年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不少于6个月;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推广。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考试,2008年有64名教师参加培训考试,被确定为考评员。目前,我院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97名,占48.99%。重视教师学术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提高。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和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提高学术和技能水平。近两年,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29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8篇;主持省部级教科研课题14项;姚占丽教授主持的《增强文化渗透提高英语教学的研究》获第六届吉林省高教教学成果三等奖,张明哲教授、高德海副教授的两项课题,分别获得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我院单思聪老师获2010年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高职高专组理论课一等奖。(二)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学院从企业聘请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悉区域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现有兼职教师98人,他们完成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承担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的组织、指导和成绩鉴定工作。同时,学院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形成相对稳定并逐步扩大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6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一)面向专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学院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与有关技术人员一起分析岗位综合能力与单项技能要求,打破传统课程框架,对本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分解与整合,突出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制订了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基本素质领域、基本技能领域、专业技能领域、综合技能领域、专业拓展领域”的新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占50%左右。在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时,一方面将各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纳入到课程中,将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成绩。另一方面,重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让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制定中来,将职业素质要求贯穿到课程标准中。目前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共计22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课程改革与建设。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3门,省级优秀课8门,院级精品课程7门、院级优秀课9门。(二)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生物技术及应用、数控技术等专业的理实一体教学、会计专业的模拟教学、动画专业的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同时还灵活运用演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仿真模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目前,学院有多媒体教室55间,总座位数3320个,剩余教室即将全部实现多媒体化,多媒体教学课时占到总学时的40%以上。生物技术及应用、电子商
本文标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650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