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内涵阐述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内涵阐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我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匮乏、耕地保护形势严峻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土地集约利用已成为各地土地利用普遍倡导、追求的利用土地模式。同时,土地资源短缺的广需性特征往往使土地资源自发地流向比较经济利益较高的部门,这就需要从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角度实施调控,全面落实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此,当前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内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丰富而且逐步深入,有必要对其内涵做细致探讨,完善土地集约利用理论的基础,充分顺应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发展的现实性。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最早是来自农业土地的利用研究,是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其所谓农业土地集约经营,是指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土地集约经营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分为资金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他们分别是指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集中地投入在一定的地块上。土地的集约利用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技术基础之上的。资金集约型应该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劳动集约型即为通常所指的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该种集约型必须以充足的劳动力作为条件;技术集约型则需要以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前提。总体来看,最初的土地集约利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强化投资从而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的一种方式,即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它是与土地粗放利用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二、与相关理论比较分析土地合理利用与由可持续发展理念衍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与土地集约利用密切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两种概念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发展而来。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中提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五项衡量标准: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的水平;保护自然资源潜力和防护土地与水质退化;经济上的可行性;社会可以接受。其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建立,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土地可持续利用标准兼顾了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强调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关系。土地合理利用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条件下,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并通过和利用组织,协调人的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达到最佳值。它要求土地利用保证土地资源充分开发,杜绝浪费;发挥区域优势,获取较大的区位效益,促进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布局与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与改革;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土地的合理利用更强调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提高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代价。比较来看,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合理利用是较为相近的概念,其内涵基本一致,都寻求对土地的最佳利用,具有维持和增加土地创造财富能力的本质特征。但前者体现了代际公平原则,后者则没有体现,这是两种理论的最大区别。而土地集约利用注重土地投入与产出率,即经济效果;土地可持续利用强调社会的公平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强调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近远期的各种利害关系;土地合理利用涉及到土地资源配置的诸多方面,土地集约利用主要研究如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节约用地,仅仅体现了土地合理利用的一个方面。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是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收入,主要考虑的是在土地上的投入和产出,显然没有注意到土地利用中对环境的保护,所以土地集约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片面的土地利用行为。因此,如果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把握不当,土地利用的必然趋势将是土地低度或过度利用,而不是达到适度利用的理想水平。比如,对于一些已经高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如果一味地追求集约利用,其结果必然导致偏颇的过度利用,过犹不及。三、土地集约利用理论的发展1、以可持续利用、合理有效利用为前提。通过上文比较说明,可持续利用不但要得到经济收入和物质资料,并且强调了对土地利用前的合理开发以及利用中的保护和管理,强调了利用的可持续性和多目标性,是更深层次上的利用,是一个综合概念。而土地集约利用仅考虑在土地上的投入和产出,是相对较为片面的土地利用方式。因此,土地集约利用只有以可持续发展、合理有效利用作为前提,才能实现真正的集约利用。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都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同样地,土地集约化利用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和重要依据。大量实践表明,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才能避免造成土地浪费的低度开发和破坏环境生态的过度开发。同时,集约利用土地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减缓城镇外延发展速度,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土地集约化利用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2、扩展土地集约利用理论涵盖对象。一般情况下,过去在谈及土地集约经营时,往往是指耕地,言及非农业用地的很少。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加快及其过程中大量问题的产生,促使土地集约利用内容逐步涵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并且研究得到很快的发展。近年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践和研究、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和节约利用也是随着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遇到很多方面问题应运而生的。但目前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研究尚未涵盖到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并非全部土地,但可以预言,当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类的文明意识必将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改造自然、开源创新,那么它们又将会成为土地的资源效益。因此,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不仅限于农业用地,在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均已涉及,同时也要逐步将未利用土地纳入其中。3、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内涵扩展与丰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以及人们对单位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合理性的研究,土地集约利用已逐渐从原来仅仅衡量土地投入、产出要素扩展到考虑更多的相关因素。比如,土地集约利用逐渐演变成这么一种观点: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思想为依据,通过合理增加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生态效益。按照这一观点,土地集约利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质是土地的投入产出比问题,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合理的用地布局、优化的用地结构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有学者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认为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是一个包含了生态农业、规模效益农业和人本农业三个子系统的系统整体,是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
本文标题: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内涵阐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692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