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M·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m)把媒介(media)视为人的延伸。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增进,意味着人类感知能力的延伸,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重大进程。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人类传播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媒介变革,可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一、口语传播时代据说,人类诞生于300万年前。据说,35000年前,人类语言基本形成。语言是什么时候和怎样产生的,是人类先天具有的,还是逐渐形成的,因为没有实证材料,人们只能提出各种假说:“汪汪理论”:模仿自然声音而形成;“感叹”理论:感觉的偶然表达;“唱歌”理论:原始歌声演化而来。婴儿降生后,当他把某个抽象的语音符号与某个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而收到大人的疼爱时,其欢天喜地的原因在于有效传播的开始。仍在使用的民族语言大约3000种,有些语言消失了,有些语言如中文、英语等因为使用者众多而成为大的语种。如何看待世界语,仍是值得思考的。音韵史研究:口语最初是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开始的。混沌世界在我们眼前变得清晰、有条理,我们根据这些名称对万事万物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把握其性质和规律。德国释义学家伽达默尔: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因为有了语言,所以有了一个“世界”,同“世界”有了一种“关系”。人类有了语言,也就拥有了丰富的“语义世界”。口语符号系统的诞生,使人类传播超越了自然界的一切信息传播:信息的抽象能力、复杂的声音系统,不再是简单的信号与事物之间的一对一的关系。语言可以记忆,口耳相传,使人类能够组织自己的社会互动,经验和文化得到积累。但就具体的传播活动而言,口语有空间和时间的局限。“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二、文字传播时代公元前4000年,埃及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公元前1200年,希腊产生了完整的字母表音文字系统。公元前13世纪左右,殷商时期甲骨文,10万多片,单字近5000个,有指事字、象形字、形声字,还有形声字,标志着汉字符号体系的基本形成。水中之鱼钓鱼抓鱼甲骨文动物名称表古埃及象形文字声音与所指对象分离,便产生了语言。声音与发出声音的人分离,便产生了文字。文字出现之前,人类用壁画、雕刻、结绳符号、象形符号贮存信息。文字出现是人类惊天动地的大事。《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出现,增强了信息的传递、记忆、积累和传承能力,传播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重大变革。加速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石壁、石器、陶器、青铜器----甲骨、竹简、木简----纸张,书写材料趋于轻便化,信息传递越来越容易。道路、驿站,使信息在更大范围传播。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推进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秦始皇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制度,可见文字的巨大作用。传播变革导致社会结构的变革。出现特定阶层来使用文字及媒介,教育、文化积累及宗教成为行业;大规模社会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三、印刷传播时代•文字出现后,人类经历了相当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成本高,加上教育普及程度低,文字的使用成为权贵、僧侣的特权,文化及其传播被垄断。•印刷时代到来,传播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导致印刷时代的到来。••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用树皮、麻、旧鱼网等混合造纸,取代竹简、帛、羊皮等书写工具,既结实耐磨,又相对容易。•8世纪造纸术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14世纪,欧洲各国普遍用纸。•公元450年(南北朝),中国有了雕版印刷。•公元686年(唐朝)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书籍。•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元、明时期,出现木活字和锡、铜、铅活字。活字印刷由蒙古人传入欧洲。•1456年,德国谷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法,印了几百本《圣经》。把造酒的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印刷的机械化导致近代报刊的诞生。••1609年,德国《报道与新闻报》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每周一张。•1660年,德国周刊《莱比锡新闻》改为日刊,世界最早日报。•19世纪30年代中期,纽约出现“便士报”。它们带有突出的商业色彩,追求利润,成本低,价格便宜(1便士1份),普通市民可以购买。“快速印刷技术和报纸的基本概念相结合,形成了第一种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诸论,p26)•施拉姆:“书籍和报刊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报刊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权利分配普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随着交通、通信的发展,加上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在社会生活、社会变革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印刷传播不仅推动社会经济,它自身逐渐成为规模庞大的产业。•不仅使人们表达意见,获取信息和知识,也给人们带来娱乐。•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电脑编辑、网络传输,在印刷出版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印刷技术的进步使报纸、书籍、杂志迅速普及。C·H·库利:这些新媒介在四个方面比以前更有效:•表达性:能传送范围广泛的思想和感情。•记录永久性:超越时间。•迅速性:超越空间。•分布性:可以达到所有阶层的人们。•“新的大众传播体现了生活方面的变革,包括商业、政治、教育以及单纯送交行为和闲谈……。”(库利)•四、电子传播时代•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电子传播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1838年,美国S·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1844年,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莫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世界第一封电报,内容是《圣经》中的:“上帝,你究竟创造了什么!”•电报出现前,信息的流通与物质的流通、人的流通是等速度的,换言之,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交通进行的,书籍、报刊、信件的运输,并不比人流和物流的速度快。•电子通讯工具的出现,使远隔重洋的信息可瞬间抵达。•1858年,大西洋海底电缆竣工,接•近实时传播速度的远距离信息传递成为•现实。•1876年,美国A·G·贝尔发明电话。人类的口头传播得到极大延伸。•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人类第一次将声音记录下来,使声音突破了时间的局限。•1895年,意大利G·马可尼完成无线电试验。1902年,无线电横跨大西洋。•1906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节目试验播出,1910年无线电广播初次试验完成。•1920年,世界第一个电台KDKA在美国匹兹堡正式开播,同年播出总统竞选讯息,反响强烈,刺激了广播业的发展,带动广告业和收音机制造业的兴起。•1884年德国科学家尼普柯发明旋转盘扫描式的播送方式,为现代电视技术奠定了基础。••1936年,英国建立第一座正规电视台,标志着新生媒介的诞生和媒介结构的重组。•上世纪50年代,彩电节目播出。•1962年美国发射“电星1号”,专门传播电视信号,电视进入太空时代。•同时,其他新媒介,如录音机、录像机、激光视盘等大量出现。•电子媒介的两个里程碑意义:•a、形成了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影像信息系统。过去,这两者都不具备复制性和记录性,考古学家无法找到它们的“化石”。摄影、录音、录像技术,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和保存。•b、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癸巳九月(1713),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电子传播媒介分为两个系统:•有线系统起源于莫尔斯的有线电报和贝尔等人的电话,发展到有线广播、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无线系统以马可尼无线电通讯的成功为标志,发展到无线电报、无线广播、无线电视、无绳电话。通过电波发射和接收,分地上波传输和卫星传输。•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入卫星传播时代。地球同步卫星在赤道上空36000公里,与地区自转同步,3颗即可实现对整个地球的电波覆盖。•电子信号的发展:•模拟信号(analogue):信号以与时间相对应、连续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来表示;易受噪音干扰,信息易衰减;•数字信号(digital):信号以电压的有或无(即0或1)来表示;信息保真度高;数字压缩技术使相同的电缆、光缆或频道传输更多信息。信息时代与网络传播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主导地位;(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再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贸易不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化成为主流。信息化时代的两个阶段:初级阶段:50—80年代,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电话、录音、录像、摄影、传真机等普及。高级阶段:(1)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和卫星跨国传播;(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3)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趋向融合。国际互联网,发端于60、70年代;80年代广泛应用,90年代有了更新、更高性能的软件。1993年,美国提出“全国信息高速公路”(即NII,全国信息基础设施)设想,计划在10至15年,在全国铺设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建成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信息媒介于一体,对声音、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1995年,美国进一步提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GII)设想。欧洲、日本、新加坡等相继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规划。1987年9月20日22点55分,钱天白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2006年,《时代》将“You”作为年度人物。互联网对中国的革命性影响在于,它前所未有地提供了一个没有边际的横向联系平台,以及一个没有中心的意见表达平台。一直以来,我们已习惯了被安排进一个金字塔式的纵向结构中,公共空间被各种垂直的关系所控制:官与民、上级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而我们的横向联系则布满障碍,包括自然的地域限制与交通不便,也包括人为的城乡分割、户籍壁垒等等。我们也习惯了将金字塔尖的权威当成整个纵向结构的话语中心、意见中心乃至思想中心,由这个中心赐给大家意见表达机会、指定大家的表达模式、掌控大家的表达秩序。互联网与之前的任何联合工具都不一样,它看不到边际,也难以产生一个操纵全局的中心。在网络上,即使那些自然与人为的限制未能完全消失,但你也已经可以与天南地北的网友建立横向联系,无数个生长在BBS、博客圈、MSN、QQ群之上的小共同体正在并将继续形成;即使现实中的言说仍然受制于各种因素,但在分散的虚拟空间上,网民的话语表达如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虽然嘈杂乃至乱七八糟,但那种令万众异口同声、千篇一律的权力中心已不可能在网络上产生了。互联网强化了人们的横向联系,同时也分散了纵向结构的权力。先前,人类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他们要建造一座巴别塔,直通天堂。但上帝变乱了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人心涣散,巴别塔轰然倒塌。-----强行将大家的嘴巴与脑袋变成一个人的嘴巴与脑袋,固然可以制造出一个语言与动作整齐划一的巨型组织,逞一时之强,最终却免不了分崩离析。从人性角度说,人类的天性更喜欢“自说自话”、“人各有志”,不是“众口一词”、“万众一心”;从人权角度说,获得对自己的主宰,是每个人再正当不过的诉求,即使人们愿意集合在一个大共同体之下,那也是为了得到更坚实的权利保障,而不是放弃自主意志;从社会治理角度说,公民摆脱纵向组织与单一权力中心的管制与庇护之后,依然可以自我治理得很好。尊重人性与个人自主权,尊重公民自治,已是文明共识;纵向的权力控制渐宽松,平等的横向联合渐自由,单一的权力中心转化为多中心共治,已是文明常态。整个社会的转型方向与互联网的开放、自治精神是
本文标题: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706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