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影响XX摘要:儒家的仁政王道、以人为本,道家的清静无为、以退为进,法家的循名就实、信赏必罚,以上三项基本要素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性格与行为当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这一先进企业管理成果被引进中国,便跳出欧美管理学的固有局限,与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相融合,并逐步完成了“企业文化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主要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利弊一、中国传统文化张岱年与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1]一书中说到,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踏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4]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2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根深蒂固,惯性极强,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道德心理,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审美观念都深深的烙上了痕迹,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2]。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今天,对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3]。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能原封不动地搬进现代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而要经过辨证综合,实现创造性转换,因为就象任何事物一样,有利就有弊,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塑造也同样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本着扬弃精神,分清其利弊,取其精华,古为今用[6]。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道家文化为纵深,以法家文化为架构,博采了佛、兵、墨等各家之言,最终形成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家法制、家族制为背景,包容各家所言的多元型传统文化。其中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中都蕴涵着许多古朴而先进的哲学道理,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并影响着中国政权乃至企业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是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思想源泉。1.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又称儒学,也有人称之为儒教,是由孔子创立并逐步发展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经典《大学》将儒生的人生目标,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3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如应用在企业员工身上,就可以表述为:了解本职工作的内容与义务,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知识与技能,端正在企业工作的态度,认清在企业所处的位置,提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加强对企业的忠诚,为企业腾飞贡献出全部的力量,与企业一同创造成功。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包罗万象。作为企业文化之根基,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①天人合一,相生相依德国波尔教授指出:“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在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取诸社会,还之社会”的企业经营哲学,就是“天人合一”应用于企业文化的主要体现。从这种思想出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不仅仅是简单制造或销售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满足社会正当需求的过程。“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企业在从商品或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分销的规划与实施的全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欲望,并由此获得利润,同时还要求企业在整个经营全过程中都要与消费者和全社会的长远利益相符合、相一致。②天下为公,义利并举《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4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话清晰的表达了祖先期望“天下一家,大公无私”的美好愿望和追求。企业的首要任务固然是为股东、客户和职工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益,但提升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为人类的美好明天而奋斗更应该是企业无法推卸的责任。这一点在我国的众多国有企业中已经得到很充分的体现。一个企业,尤其是特大型国有企业必须要树立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这个意思。这就要求企业,当自身利益和消费者、社会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企业首先考虑和保证的是社会整体利益,其次考虑和保证的是消费者的利益,最后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③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儒家文化中强调“和”,孔子有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为贵”是中华几千年历史中处理人际关系、民族文化、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也正是得益于这一“和”的传统。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的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企业管理,就要求全体员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求大同,存小异”,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就要求树立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崇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同心协力是一种“粘合剂”,可以使员工目标明确、步调一致。团队协作文化要求,员工时刻不忘企业的整体利益,以患难与共、相互协作为荣,强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同时,企业要建立健全协作机制,让所有员工5人尽其才,找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坐标,在此基础上实现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将个人、部门的小目标融入到企业的总体目标,将个人、部门的眼前利益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利益。2.道家文化道家文化的特点是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她发端于老子的《道德经》,其核心是“道”。主要论述了“道”与“炁”、“为”与“无为”之间的辩证关系。道家文化的开山之作《道德经》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讨论道的本质和特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另一部分是讲道对人生的影响,即“为”与“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道家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是道家的中心思想,它无形无象,无声无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但却是产生天地万物,主宰天地万物的总根源。道是产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老子说“道法自然”,是指事物发展有其规律性,人们应当按规律办事,不可妄为。从老子主张的“道法自然”,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所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把“无为”思想应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时,我们首先要求领导者的行为一定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并按照规律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轻易不改变;企业面临改革改制时,一定要全盘考虑企业自身特点和所处社会经济环境,切忌想当然为之。其次,在6公司治理结构上应该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倡导扁平化管理,领导少包办而“无为”,员工才能多实干而“有为”。这样责权明确、各尽其力,管理者看似清闲,实际工作却井井有条,正是“无为而无不为”。②辩证治事,福祸相依道家文化具有中国最淳朴的辩证思想,她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相生相克,有对立之处,又有融合之处,如新与旧、盛与衰、高与低、长与短、福与祸等,而且这种对立关系也是可以转化的。中国人对于辩证法的认识和运用始终都是比较深的,因此中国人看问题通常会比较全面。商场如战场,有胜亦有败,面对激烈的竞争,现代企业运用辩证法进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企业管理者需要看明白事物背后的本质,要看人与事的两面性,还要看到这两面性的变化与融合。比如企业危机管理,当处在经营困难时期,企业不应该气馁,既要看到危,也要看到机,要能看到事物表象之后的深层次影响与变化,做到化危为机;当企业处在顺境时,也应该认识到企业自身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是隐性的,其长期存在会对企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企业的竞争对手在以难以觉察的速度迅速崛起,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为落后者甚至被淘汰。因此管理者无论在做战略管理还是事务管理时,都需要有辩证的思想,要分清利弊,看清主次,在管理下属时也要全面的认识下属,避免偏颇。③点滴为始,从小做起老子认为,天下的一切大事,皆从点滴小事做起。后世道家大师荀子说:“合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很大启发意义。每个企业都有同一个梦想,不断7发展,日益壮大。要实现这个梦想,就需从零开始,然而很多企业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它们急于求成,一味地攀比,盲目扩大规模、引进外资,全然不顾自己的条件,也不顾事物发展的步骤性和规律性,结果出现了管理困难、资金浪费、负债增加等一系列不良现象。世界500强中的企业,哪个没有明晰的发展史,那些有上百年历史的企业,哪个又不是厚积薄发才有了今天的业绩。④夫唯不争,天下莫争道家的特色是柔、是自然、是无为。道家不主张无谓的争斗,更倾向于虚静。《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看起来与现代企业管理大相径庭,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就是要竞争,争品牌,争利润,争市场。但是一个企业过于强调争,可能会发展的很快,但是也蕴含着极大的危险。因为过于强调争,就容易走极端,牛奶企业为了争,压低成本,使用三聚腈胺,最后走上绝路,如三鹿。其实,所谓“不争”有两重含义:首先,在一定的场合下,比如在企业内部,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要不争,要和谐一致,没什么好争的。如果在企业内部过于强调争,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是争的关系占主流,那么势必影响协调与配合,很有可能引发有损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而且过于强调争,会使员工乃至领导都精神紧张,压力加大,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而使企业利益受到损害。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含义是,不争是为了更好地去争。《老子》一再声明:“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争的一种最优策略。不争,可以使自己保持在8一种较为弱小的地位,使自己还有上升和发展的空间,以“不争”以达到“莫能与之争”的目的。3.法家文化法家是我国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其最重要的内核是“创新”,商鞅在变法中提到“不法古、不循今”口号,要求不要保守现状,与现代企业“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价值观高度一致。①赏罚分明,多赏少罚法家十分重视赏罚的作用,视之为人主控制群臣的两大权柄。“富贵者,人臣只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i韩非子认为,韩非子认为赏罚的标准应该是切实可行的。赏,是臣下用过一定努力可以得到的;罚,也是经过努力可以避免的。这就是韩非子所谓的“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这样有利于调动臣民的积极性。赏罚标准一旦公布,就绝不能失信。在现代企业中,赏罚制度的存在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但可以调节员工的积极性,还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但是赏罚有如一把刀,有刀刃也有刀背,必须审慎使用。在使用时,企业管理者要做到以下四点:尽量多赏少罚;“赏贵小”,由职位低的先赏起;“罚贵大”,从职位高的先罚起;赏罚公正,力求有效。②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法家认为人有“好利恶害”或“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现代企业不仅要尊重员工的需要,而且要主9动研究员工的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满足员工的需要。企业不能否认员工正当的利益追求,并且要把这种利益公开化,鼓励企业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房产、私家车,这不仅使员工找回了自我,而且使企业多了一份人性化的关怀,从而增强了凝聚力,焕发了创造力。③不法古,不循今法家文化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现代企业管理要站在时代改革的前列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7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