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章政府的经济作用1、前面提到的边际收入与边际效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私人物品最优产量决策的规则是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相等,而公共物品最优产量决策的规则是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答:私人物品决策时是从企业的角度看效益的,故用的是边际收入。公共物品决策时则是从社会的角度看的,故用的是边际效益,私人物品的最优产量是指能使企业利润最大的产量,故决策规则是为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相等。公共物品的最优产量是指能使社会经济福利最大的产量,故决策规则为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2、什么是专利权?为什么说新知识属于公共物品?请从市场效率角度,讨论实行专利制度的利和弊。答:专利权就是赋予创造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新产品(或使用新工艺)的垄断权。新知识属于公共物品,一是因为它具有非竞争性,它一旦生产出来,增加一名新的使用者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而是因为它具有非排他性,不过人们是否付费,一旦获得,都可以使用它。因此,如果不实行专利制度,私人就不会有搞创造发明、生产新知识的积极性。实行了专利制度就能禁止别人在专利期间内使用新知识,这就使得具有非排他性。从市场销量的角度看,他的利是可以鼓励私人搞创造发明,促进新知识的生产,它的弊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新知识这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但两者相比,利是主要的。3、为什么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我国应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答:一个文明,稳定和和谐的社会,不仅需要物质上的丰富,而且需要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然而对于后者,市场机制是无能为力的。市场机制不能保证收入的公平分配。这是因为市场机制是客观起作用的,不会以人民的伦理道德标准为转移。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之间,生来就存在种种差别(天赋,机遇等),这些差别在市场的作用下有可能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另外,我国目前还只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制度上,体制上和法治上都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人钻空子谋求不正当收入,也扩大了贫富差距,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在我国,要解决社会公平问题,首先必须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生产力,为解决社会不公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实行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措施,包括: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国民教育和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促进充分就业,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和分配机构等。第七章定价实践1、增量分析定价法和成本加成定价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什么情况下适用使用增量分析定价法?答:增量分析定价法与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共同点是都以成本为基础定价,不同的是前者以增量成本作为定价的基础;而后者则以全部成本作为定价的基础。增量分析定价法主要适用于一些三种情况:(1)为新任务定价,即企业原来有正常生产任务,但因生产能力有富余,为了挖掘潜力,需要决定要不要按较低的价格接受新任务;(2)市场不景气,企业吃不饱,企业主要矛盾是减少亏损,求生存;(3)企业生产多种产品,这些产品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联系。2、什么是高峰负荷定价法?如何实行?有人说实行高峰负荷定价法能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这一说法是否正确?答:高峰负荷定价法是指当用同一设施为不同时段的市场(顾客)提供同一产品或服务时,对这种产品或服务按不同的时段定不同的价格,具体来说,就是对高峰时段的顾客定高价,对非高峰时段的顾客定低价。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高峰负荷定价法能引导消费者把高峰时段的部分需求转到非高峰时段,从而能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节省企业的投资,这对企业和顾客都有好处。企业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非高峰时段的顾客可以付低价,高峰时段的顾客尽管付出的是高价,但从长远看,由于企业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他们最终也能从中受益。3、请讲述正确制定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意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应如何定价?有人按中间产品的全部成本来定价,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正确确定大公司内部中间产品的转移价格的意义在于它能把分公司的利益和总公司的利益、分公司的目标和总公司的目标正确的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为实现总公司的总目标而努力。在中间产品具有外部市场的条件下,转移价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应按其市场价格来确定,因为价格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都不会被双方所接受。在中间产品没有外部市场的条件下,在理论上转移价格应当等于其边际成本,但在实践上课实行双重价格定价。即一是按变动成本定价,以使后方分公司的决策能与总公司的决策保持一致;二是在各分公司之间合理分配利润的基础上定价,以求正确处理公司内部的分配关系,加强凝聚力,为共同实现公司的总目标而奋斗。对中间产品按全部成本来定价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有可能使总公司和后方分公司的决策发生矛盾,即总公司认为可以接受的方案,在后方分公司看来却是不可以接受的。第六章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1、垄断性竞争和完全竞争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寡头垄断和上述两种市场结构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完全垄断?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些企业,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市场结构.答:垄断性竞争和完全竞争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的产品是有差异的,而后者的产品则是同质的。所以,前者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而后者的需求曲线则是水平的。这一重大区别决定了两类企业控制价格的能力不同,采取的竞争方式也不同。寡头垄断和上述两种市场结构的最主要趋势是前者卖者的数目少,后者卖者的数目多,数目少就决定了寡头垄断企业之间在行为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一家企业的决策必须考虑到其他企业对此可能做出的反应。而在完全竞争和垄断性竞争的市场里,因企业数目多,每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很少,它们的决策对其他企业的影响就微不足道。完全垄断是指一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而且它所生产的产品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替代。在现实生活中,农产品市场是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例子;餐饮业、理发店是垄断性竞争市场的例子;钢铁业、汽车制造业是寡头垄断市场的例子;铁路和邮政则是完全垄断的例子。2、解释在完全竞争行业和垄断性竞争行业中,从长期看,经济利润的消失过程。答:完全竞争和垄断性竞争行业的共同特点是企业进出行业比较容易,故当短期有经济利润时,新的企业就会进入,现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就会减少,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就会向下移动,直到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这时,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经济利润趋于消失。更说明的是,因完全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故它相切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垄断性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则是向下倾斜的,它相切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左侧。3什么是可竞争市场理论?答:4、经济全球化对市场竞争有什么影响?第五章成本利润分析1、请解释为什么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都呈U型.答:这是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决定的。由于有这一规律在起作用,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边际产量就会起初递增,然后递减,因此边际成本就会起初递减,然后递增,结果是边际成本曲线一定呈U型。这一规律也决定了平均产量会起初递增,然后递减,从而使平均成本起初递减,然后递增,因而也是U型的。两条曲线的关系是:当AC曲线向下倾斜时,MC曲线在AC曲线的下方;当AC曲线向上倾斜时,MC曲线一定位于AC曲线的上方;两者相交与AC曲线的最低点。3、利润和贡献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在管理决策中应如何正确使用?答:利润是指全部销售收入和全部成本之差,而贡献则是增量收入和增量成本之差,故利润是个全值概念,而贡献则是个增量概念(即利润的变化量)。贡献概念主要用于短期决策(固定成本为沉没成本);利润概念则主要用于长期决策(在这里,固定成本也可以变动,因而不是沉没成本)。第四章生产决策分析1、请解释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答: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述如下:(1)工人人数取某值时的边际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的切线的斜率。因此,在总产量曲线上的拐点,边际产量最大。在这之前,边际产量呈上升趋势,在这之后,边际产量呈下降趋势。当总产量最大时,边际产量下降到零。在以后,总产量呈下降趋势,边际产量为负值。(2)工人人数取某值时的平均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的连接线的斜率。因此,当总产量曲线上某点的切线和该点与原点的连接线重合时,平均产量就等于边际产量,这时,平均产量最大。(3)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当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等时,平均产量为最大。2、请举两例说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实际存在。如果生产中用的某中投入要素是免费的,而且用之不尽,那么企业使用这种投入要素是否越多越好,为什么?答:举例一:“大跃进“期间,我国农业生产中曾因过度密植,反而导致亩产减少,说明土地面积不变,技术不变,单纯地增加种籽的投入量,那么增设的每一公斤种籽所增加的产量,会越来越少,甚至变为负值。举例二: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限制人口增长?因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其作用。如果技术不变,全国可耕地面积不变,全国人口数的不断增加,就会使得粮食的边际产量下降,从而也使人均粮食产量下降。所以,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除了发展经济外,还要限制人口的增长。即使生产中某种投入要素是免费的,可以取之不竭,也不应无限制地使用,因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投入要素,不管是否付费,只要使用量超过一定限度,边际产量就会递减,最终会使得总产量越来越少。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规模收益递增原理是否矛盾?为什么?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假定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固定的,只有一种投入要素是可变的。因此,它是个短期规律。而规模收益递增原理则假定各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而都按同一比例增加,因此是一个长期的规律。可见,这两个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同,它们之间不存在矛盾。4、什么是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问题?怎么确定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投入量?答: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问题,是指在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固定的条件下,如果确定某一种可变投入要素最优投入量的问题。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投入量最优时的条件是:P=MRP.式中,P为该可变投入要素的价格,MRP为边际产量收入。5、边际产量、边际收入和边际产量收入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边际收入是产量的函数,它指产量增加一个单位引起的总销售收入的变化。边际产量和边际产量收入则都是可变投入要素投入量的函数。即前者是指可变要素增投一个单位而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后者只是可变要素增投一个单位而引起的总销售收入的变化。前者用实物形态衡量,后者则是前者的价值形态;MRP=MR*MP;6、什么是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问题?怎么确定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比例?答:由于投入要素之间可以互相替代,就有一个最优组合的问题。即在成本一定的条件下,投入要素怎么组合,才能使产量最大;或者产量一定的条件下,怎样组合,才能使成本最低。这类问题就是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问题。如果产量给定,成本最低的投入要素组合可以由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的切点来确定。在这一点上,两条曲线的效率相等,也就是两种投入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即:MPL/MPK=PL/PK。在一定产量条件下,为使成本最低,所以投入要素每1元投入的边际产量都必须相等。7、什么是利润最大化的投入要素组合?怎样确定利润最大化的投入要素组合比例?答: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知识成本最低的组合,不是利润最大化的组合。因为企业可以安排不同的产量,每种产量都可以有自己的成本最低的投入要素组合。能使企业利润最大的组合只是其中的一种。假如企业只有两种可变投入要素K和L,利润最大化的投入要素组合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MRPK=PKMRPL=PL.
本文标题:管理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85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