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张运波副教授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1.1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与发展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每一个人,改变社会,改变一切。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李克东提出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点:(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2)对住处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3)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桑新民从三个层次、六个方面描述了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第一层次(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判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3)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第二层次(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第三层次(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1.2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一、计算机文化论二、计算机工具论三、文化论再升温四、信息文化观1.3信息技术课程的国际化比较一、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教育(一)美国(二)英国(三)日本(四)印度二、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发展的特征(一)课程外围支持层面1、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2、强调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3、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改善4、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含义与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是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规律、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是信息技术科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哲学等诸多学科相互结合而产生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而发展、完善的一门新学科。1.6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思路1.6.1存在的问题1.观念跟不上、评价机制不完善2.发展不平衡3.资金不足4.师资缺乏5.教法落后6.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没有颁布1.6.2发展思路1.更新教育观念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3.有效整合现有资源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5.关于教学模式问题6.改革教学方法第二章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2.1课程标准研究一、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美国(二)英国二、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二)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区别1、起点差异2、教学目标3、课程内容4、课程实施[拓展阅读]材料一:信息技术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2教材建设现状及分析一、信息技术教材的审定和选用二、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一)教材组织的理论论据布鲁纲的螺旋式编排加涅的直线式编排奥苏贝尔的循序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二)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设1、要强调适用性2、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3、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4、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5、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三)教材的结构分析1、丰富多彩的教材形式2、精心构思的教材内容(1)教材的编写线索更加合理(2)教材的目标更加全面(3)教材的内容更加人性化(4)教材的评价更加多元化[拓展阅读]材料一:信息技术教材主线以知识点为主线以工具为主线以主题活动为主线以“工作”为主线2.3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第三章课堂教学方法3.1教学方法概述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一、讲授法1、方法简介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言语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特点:①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进行讲授②讲授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新知识并进行思考③学生在倾听与反馈中建构知识④口头语言、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是传递知识的基本工具⑤教师要对讲授的内容做合理的组织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咱形式。2、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导入新课(3)讲授新课(4)巩固新课(5)布置作业3、方法评价优点:(1)有助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2)适用于班级组织教学缺点:(1)容易产生“满堂灌”、注入式教学。(2)难以顾及个别差异。(3)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因此,在教学中要认清讲授法的优点和局限,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二、教练法1、方法简介教练法的主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些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的操练中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有效培养。2、教学过程基本过程: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3、方法评价特点:首先强调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和学生主动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做而不是教师灌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尝试而提高;其次强调通过实践与教练,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知识技能等全面进行培养,而产是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是鼓励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三、讨论法1、方法简介讨论法是指在老师组织和指导下,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互相启发,以求辨明是非、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认识能力。2、教学过程A、提出讨论主题(1)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便于学生掌握并加深理解而精心设置的题目。(2)探讨性题目(3)针对学生态度、行为、价值观而设置的题目。(4)设置一些“两难问题”引发讨论。B、列出讨论题纲C、讨论前的准备D、展开讨论(1)要尽量引导多数学生发言,可以专门征求一些不喜欢发言的学生的看法。(2)要正确处理讨论中出现的争论。(3)认真倾听(4)把握好讨论形式的灵活性E、总结3、方法评价优点:(1)讨论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有助于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2)讨论有助于思想的转变。(3)讨论有助于学生发展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局限:讨论容易偏离主题讨论易于流于形式因此,在开展讨论教学时,不可排斥其他教学的应用,应协调使用各种方法。四、任务驱动法1、方法简介这种教学方法主张:老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表5—1任务驱动教学的建构主义取向角色行为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能进行自主探究和涉县协作式的学习,通过完成任务培养信息素养、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深圳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要完成的任务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并亲身尝试要把当前要完成的任务所体现的知识和技能尽量和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老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将学生的学习设置到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学习隐含于任务中的知识与技能老师应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好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任务完成和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任务”分为两类:(1)封闭型任务封闭型任务是每个学生都应自主完成的任务,它包含的主要是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新知识,新旧知识有一定联系,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2)开放型任务开放型任务指的是一个任务框架,允许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和设计任务类型和任务主题(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先确定好任务类型,如制作电子广告,然后允许学生在此框架内自由设计作品主题)。开放型任务一般需要由小组学生共同探讨完成。2、教学过程(1)封闭型任务的教学步骤环节一:创设情境、引起注意、提出任务环节二:共同讨论、分析任务、发现问题环节三:针对问题、明确思路、提示重点环节四:自主探索、领会意图、解决任务环节五:检查结果、发现不足、总结经验(2)开放型任务的教学步骤环节一:创设情境、引起注意、提出框架环节二:共同讨论、分析框架、进行分组环节三:小组讨论、明确任务、制定方案环节四:自主探索、积极合作、解决任务环节五:作品展示、经验交流、总结提升3、方法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如下优点:(1)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2)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3)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五、基于问题的学习1、方法简介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总是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真实性。(2)弱构性。2、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二:分析问题、组织分工环节三:开展探究、解决问题环节四:展示结果、成果汇总3、方法评价基于问题的学习具有如下一些优点:(1)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合作交流。(2)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3)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4)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基于问题的学习的不足之处:(1)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2)难于形成合适的问题。(3)应用难度比较大。六范例教学法1、方法简介范例教学法就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的教与学,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从教学的方法论意义上讲,范例教学法首先要求根据学科理论体系整理出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理论和应用在内的典型范例;从教学目的的意义上讲,则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组织学生进行“教养性学习”,即让学生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典型范例中获得一般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借助于一般原理和方法进行独立学习。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角度看,应该培养学生的住处素养,但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则应该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对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整体认识、全局观念。2、教学过程(1)课前的三个分析第一,基本内容的分析第二,内容结构的分析第三,未来意义的分析(2)课中的四个阶段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掌握“个”的阶段通过“个别”典型事例掌握事物的本质激发起学生学习动机,以具体直观的方式提出范例激发起学习的欲望与动机,主动地操作尝试和体验范例探索“类”的阶段从上述个案出发对个别事例进行归类,探讨“类”似现象或事例提供学生尝试其他“个”的帮助,把学生从一个发现引到另一个发现中去尝试利用对“个”的认识迁移到其他“个”的使用理解规律的阶段理解“类”背后隐藏着的规律提示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地探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做出总结发现、总结和掌握“类”背后的一般规律获得关于世界和生活的经验的阶段把教学的重点从客观的内容转移到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方面,内化关于世界和生活的经验引导学生把获得的知识用于解释现实问题,使学生获得关于世界的生活的经验和体会将学习与世界、生活相联系,理解知识的社会意义,加强自己行为的自学性表5—2范例教学的四个阶段3、方法评价优点:(1)淡化学科本位的信息技术教学(2)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3)教学具有开放性(4)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迁移效应问题:(1)较难选择和组织具有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典型范例(2)因为教学内容的扩展容易占用过多的时间3.2理论课教学方法设计[问题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的比较典型的理论性内容包括三类:一、基础性知识二、原理性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和知识常用的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学习引导]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引起兴趣(激发兴趣)2、呈现内容3、理论与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887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