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现代戏剧主讲人:门红丽jingjiniao971@163.com第一节二十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产生一、文明新戏1、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2、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里,学生演出外语课本中的英语剧——《官场丑史》《六君子》《张文祥刺马》。3、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在东京出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自此开始。《黑奴吁天录》剧照《茶花女》中的李叔同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强调现场的宣传作用,强调演员在表演中的创造性,普遍采用“幕表制”,即不用剧本,只用演出提纲,演出内容由演员即兴发挥。二、爱美剧1921年,在上海成立的“民众戏剧社”是新文学第一个专门的戏剧社团。为避免重蹈新剧的覆辙,民众戏剧社意图反对职业化与商业化,大力提倡非营业性质的“爱美剧”。爱美剧,即业余演剧。爱美,是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伴随着“爱美剧”出现的“小剧场运动”,以爱美剧的形式进行艺术实验,建立起不同于新剧的话剧体制,其核心就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小剧场运动对剧本创作的重视,不仅产生了陈大悲的《幽兰女士》、洪深的《赵阎王》、熊佛西的《青春的悲哀》、欧阳予倩的《泼妇》等现实题材的尝试之作,而且还培养了郭沫若、田汉、丁西林等一批著名的剧作家。依次为:熊佛西、田汉、欧阳予倩、丁西林、陈大悲、洪深三、五四时期西洋式戏剧的建设现实主义戏剧的提倡:“赶紧多多地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来做我们的模范”——胡适“要建设西洋式的新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底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鲁迅(一)、易卜生热“易卜生专号”《傀儡家庭》、《国民公敌》和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二)、引进的作品、流派众多剧本170剧作家70莎士比亚、萧伯纳、泰戈尔、王尔德、高尔斯华绥、斯特林堡、梅特林克、契诃夫、安特莱夫、果戈理、托尔斯泰、席勒、莫里哀等设置专门的戏剧课程宋春舫1916北京大学文科“欧洲戏剧”易卜生萧伯纳泰戈尔四、田汉、丁西林等人的话剧创作田汉:“人生艺术化,艺术化人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代表作:《梵峨嶙与蔷薇》、《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田汉田汉作品中的两个主题:1、艺术至上与精神的流浪灵与肉、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唯一选择《湖上的悲剧》白薇“以牺牲一己之生命,成全艺术(精神)生命的完美”浓重的漂泊感、永远的流浪者《古潭的声音》诗人和美瑛“我是一个漂泊惯了的女孩子,……那里也不曾留过我的灵魂,我的灵魂好像随时随刻望着那山外的山,水外的水,世界外的世界,她刚到这一个世界,心里早就作了到另一个世界去的准备。我本想信先生的话,把艺术做寄托灵魂的地方,可是我的灵魂告訴我连仪式的宮殿她也是住不惯的,她沒有一刻能够安宁,她又要飞了……”2、美的幻灭与毁灭《名优之死》刘振声与刘凤仙田汉作品中极富色彩的抒情语言“翠姑娘,你是火中舞蹈的蔷薇”“我像海底的鱼望着水面上透进来的阳光似的等了你三年了”“我孤鸿似的鼓着残翼飞翔,想觅一个地方把我的伤痕将养。但人间哪有那种地方,哪有那种地方?我又要向遥远无边的旅途流浪。”《名优之死》剧照丁西林的话剧创作:《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1、不太注重揭示描写重大的社会问题,而是擅长挖掘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戏剧性的因素,表现生活的本质。“欺骗”是其戏剧艺术的核心词。伪装、戏仿、隐瞒身份。“闹剧是一种感性的感受,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感性的感受可以不加思考,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闹剧只要有声有色,而喜剧必须有味道;……闹剧的笑是哄堂捧腹,喜剧的笑是会心的微笑”。——丁西林2、独特的“二元三人”的戏剧结构模式。《压迫》男房客、房东、女房客3、机智诙谐充满戏剧性的语言。“一个诗人,人家看不见的东西,他看得见;人家看得见的东西,他看不见;人家想不到的东西,他想得到;人家想得到的东西,他想不到”。戏剧欣赏:《送别:中国话剧的流光百年》第二节:三十年代中国戏剧之曹禺当年海上惊雷雨——矛盾作者简介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南开中学时在写作在重庆晚年时青年时文革后主要人物周朴园:55岁,某矿业公司的董事长,年轻时曾有一位女仆情人鲁侍萍,在家庭压力下抛弃她另娶。蘩漪:35岁,周朴园之妻。鲁侍萍:47岁,女仆,原姓梅,周朴园的旧情人。三十多年前和周朴园私生了周萍,生下鲁大海三天后,被周家赶出门,跳河获救,嫁给鲁贵,生下女儿鲁四凤。周萍:28岁,周朴园和鲁侍萍的长子,周家少爷,与继母周蘩漪、同父异母的妹妹鲁四凤私通。鲁大海:27岁,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次子,随母亲生活,矿业公司的工人,工运领袖。周冲:17岁,周朴园和蘩漪的独子,学生,暗恋四凤。鲁四凤:18岁,鲁贵和鲁侍萍的独女,也是周萍的同母异父妹妹,在周家当女仆,在不知情下与周萍相恋并怀孕。雷雨两条主要的线索一:周朴园与妻子蘩漪的冲突,以表现家庭内部的矛盾;二:周朴园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以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这两条线索又通过侍萍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分析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他是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蘩漪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雷雨》的艺术特色第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剧作所讲述的两个家庭的悲剧、两个荒唐的乱伦故事都与周公馆发生了联系;三十年前的旧事和三十年后的现实都与周朴园有关,而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事纠葛又互相交叉迭映在一起,,使剧本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第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剧作从事件的危机开幕,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浓缩在早晨至半夜的二十四小时之内,集中在周公馆的客厅和鲁贵的家中发生。第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剧作中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雷雨》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明显受到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和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曹禺《北京人》戏剧欣赏:《雷雨》第一幕、第四幕一、《北京人》的戏剧结构第一幕:人物命运遭际、性格特点“北平曾家旧宅”场景——巨大阴影的笼罩曾文清:几乎无事的人生;软弱的个性;精神瘫痪愫芳:寄人篱下的坚忍曾思懿:精明、虚伪与刻薄曾皓:坐吃山空、行将就木江泰:一事无成、满腹牢骚曾霆、瑞贞:不幸的婚姻袁任敢、袁圆——健康、强壮、光明、充满朝气陈奶妈、小柱子——乡村的质朴第二幕:人物处境与相互关系江泰大闹曾府曾思懿逼曾皓“交老底”曾文清染上鸦片曾皓气极成病曾文清离家出走矛盾激化第三幕:腐烂与新生曾皓:视若生命的寿棺被抬走抵债曾文清:失魂落魄的归来;吞鸦片自杀腐烂曾霆、瑞贞:秘密离婚愫芳:失望而随瑞贞一同离家投奔光明新生二、《北京人》人物形象分析曾皓——(1)老一代北京人,封建家庭权势与精神统治的代表(2)看似满怀忧虑、烦恼、委屈和同情,实则在“仁义道德”的之下掩盖着自私虚伪的心,以苦难和哀怜遮蔽自私与虚弱。(3)封建家庭的衰落与精神幻灭曾文清——(1)曾家第二代“北京人”(2)聪颖、清俊、善良温厚,不乏士大夫阶级所欣赏的潇洒飘逸(3)长期生活其间的封建文化和教养腐蚀了他的灵魂,精致优雅的生活磨掉了飞翔的能力(4)“重重对生活的厌倦和失望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能使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这只是一个生命有空壳’”愫芳——(1)理想中的“北京人”(2)沉默忧伤、处处忍让(3)逆来顺受外观之下的坚毅和勇敢和善良(4)作者的审美理想(5)最后的出走: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三、《北京人》主题思想•对五四启蒙主题承继的文化反思视角:三代“北京人”的文化内涵:A、代表向上力量(远古);B、曾皓、曾文清(现实);C、袁圆、愫芳(未来)四、《北京人》的艺术特色生活化的戏剧:从“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的戏剧”的转化开始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进行开掘,使普通人有精神世界被关注并得到升华。与此同时,戏剧节奏与戏剧冲突也趋向舒缓与淡化。人物的性格和复杂的心理,都在十分自然的生活状态下演进着,而深刻的主题和文化内涵就潜藏在其中。一改曹禺以往作品郁热、压抑的调子,呈现出秋阳般温暖、从容、澄澈而略带忧伤的气质戏剧欣赏:《北京人》片段第三节四十年代解放区戏剧运动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广场戏剧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四十年代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中国戏剧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沦陷区★“广场戏剧”第一次高潮:抗战初期:戏剧向“广场戏剧”倾斜1、“抗战戏剧”序幕的拉开:1937年——《保卫卢沟桥》。《代序》宣布:要求戏剧的形式,“在全民总动员的口号下,加紧我们民族复兴的信号,暴露敌人侵略的阴谋,更号召落后的同胞们觉醒”。2、主要的演剧队A、1937年,“八·一三”之后,上海职业和业余戏剧工作者在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主持下组织了13个救亡演剧队,其中除两个留沪外,其余都分赴内地演出。B、1938年秋,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救亡演剧队基础上组织了10个抗敌演剧队和5个抗敌宣传队。★“剧场戏剧”向“广场戏剧”倾斜的变化:戏剧总动员与戏剧总动员,使中国现代话剧的舞台、群众与演员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剧场到广场,意味着戏剧观念、艺术表现、写作方式、演出形式等一系列的变化。★“广场戏剧”的形式——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谐剧等。茶馆剧:则是根据西南地区普遍老百姓有到茶馆喝茶的习惯,演员扮作茶客,分别入坐,造成故事,引起其它茶客的注意,并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游行剧:是采取化装游行进行宣传的戏剧形式。“我们不仅要把话剧送到民众面前去,而且要民众跟我们一块儿来演剧,只有这样,戏剧才能算是大众的。”——刘保罗游行剧剧照★“广场戏剧”实验的另一个方向面对文盲(半文盲)而又长期受到民族戏曲熏陶的观众,广场戏剧的演出,就必然要吸取锣鼓、杂耍、曲艺、民歌曲调等民间艺术。同时,更是要打破单一的话剧格局,而将歌、舞、说、演、唱熔为一炉。“广场戏剧”的第二个高潮: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背景:1940年初,延安的戏剧舞台以演出中外名剧为主的→→被认为是“演大戏”、“关门办学”而受到严厉的批判。“自觉不自觉地把群众对象限于延安公务人员、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而忽视了更广大的民众士兵观众。”★起点:1943年鲁艺秧歌队演出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采用民间秧歌、花鼓、小车、旱船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27个大小秧歌队,在晋察冀、晋东南、太行山各根据地纷纷展开新秧歌剧运动,并出现了《夫妻识字》、《一朵红花》等广泛流传的秧歌剧。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剧照★“新歌剧”的创造实验:《白毛女》成为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新歌剧《白毛女》故事来源与红色经典的形成白毛仙姑的传说↓编剧邵子南改编↓1945年周扬、党的七大献礼↓《白毛仙姑》——《白毛女》↓在演出中不断改进↓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戏剧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943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