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国传统官德王杰(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问题的提出为人要讲人品,为官须讲官德。官德修养的好坏、操守的高低就像一扇窗户,一座风向标,官德纯民风正,官德毁民风降,它能够折射出社会风尚的好坏,关乎百姓的福祉,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的生死存亡。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大多都是从道德品行上出问题开始的。而过去被当作封建糟粕、封资修、四旧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官德修养的思想。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了解中国传统官德,目的在于充分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穷魅力的同时,也为各级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及现代官德建设提供一种人生的借鉴、启迪和警示。一、官有百行德为首修身做人,从政立德,安身立命,德性为先;为人不正,为官必邪;为事贪鄙,为官必腐。——题记1、居官须有德德能与才能相比更根本更重要2历史告诉我们:“吏无德必乱,政无道必亡。”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都强调居官者须有德,这是做官的前提条件。德不厚者,不可为官;德不厚者,不可使民。“人可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德与才相比,德更根本更重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三家分晋”、智伯身死族灭这个事件时得出结论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就是因为智伯重才轻德,是才有余而德不足造成的。司马光的总结评说,代表了中国文化对德才关系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古人为了说明道德的重要,在德才关系上有几个非常形象的比喻:(1)“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2)“德者,才之帅,才者,德之资”;(3)“德者,才之根,才者,德之叶”。中国的传统教育,也是把德行放在首位,把知识的灌输放在第二位;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就是“孝廉”,历朝历代对官员的选拔、考核、任免、升迁,大都是把官员的德行放在首位。后人用通俗的比喻,对德才关系进行了概括:德才兼备是贤人,有德无才是庸人,有才无德是小人,无才无德是恶人。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不能只重其才,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而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道德修养作为为官者的必修课,把修德、养德、立德放在首要位置。2、德本财末没有德行再多财富也保不住在这个问题上,儒家思想主要有几种观点:一是德本财末,见利思义。儒家从来不否定追求利益财富的合理性,而是主张在道德和3财富之间,要把德行放在优先首要位置,厚于财货者,必薄于德;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二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如果没有德行,即使得到了财富,也守不住它,一定会丧失掉。三是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一个人所拥有的地位、财富、名誉、权力等,要靠内在的德行来支撑,否则,就不可能长久拥有。有德行的人,可以拥有一切;反之,如果官员没有德行,又位高权重,拥有大量财富,灾祸很快就会找到自己头上,古今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从历史上看,清官大都能做到清廉为官、谨慎为官、体恤民生疾苦,顺应民心民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们在家庭教育中,也是把培养儿孙良好的品行,健全的心智,高尚的品德放在首位;而贪官,则无一例外以权谋私、任性用权,嗜财如命,结局都是家破人亡、人财两空、一无所有。唯有德行,方可保一家平安、人生财富。3、国无德不兴德乃立国之基国无德不兴,国无德必衰必亡。官德好坏决定国家兴衰存亡。德者,国之基也;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授有德,则国安;授无德,则国乱。把国家交给有德的人管理,国家就会和谐稳定;反之,国家就会衰亡。唐太宗李世民说: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王安石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苏轼说:“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孙中山说:“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家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离不开为官4者的道德修养。古今中外历史都证明了,国家出问题,往往是从吏治出问题开始的,“国家之败,由官邪也”,所以,治国治民要先治吏,吏治则国稳民安。只有整肃吏治,才能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官员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可见,无论个人的是非荣辱,还是国家政权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都离不开为官者的道德修养。由此,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些年来中央在选拔任用干部中,反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反复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也就能够理解中组部为什么要出台《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二、权钱色切莫贪戒贪戒色慎用权为官须谨慎,勿以恶小而为之;心莫贪,贪心必起祸;为官须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题记1、贪为万恶源人生百祸起于贪合理的欲望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但是,人的欲望不能无限度、无节制,超过了这个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贪为万恶之源,贪婪是脱缰的野马,是决堤的洪水,是魔鬼猛兽,贪欲的闸门一旦开启,其结果必然导致堕落和自我毁灭。古往今来,没5有一个人能超越这个历史规律。面对人的贪欲,面对权色名利的强大诱惑,道家告诉我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切祸患之源就在于贪得无厌、不知满足。知足才能常乐,才会感到幸福和快乐,知足,就不会被欲望所左右,就会在财色名利面前头不昏、眼不花、心不乱。知足者,贫贱也乐;不知足者,富贵也忧。知足常乐,知足不辱,知足者富。儒家告诉我们要戒色、戒斗和戒欲,要“欲而不贪”,要制欲、节欲、导欲、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要见利思义,不能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欲不可纵,傲不可长,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佛家告诉我们:贪瞋痴慢疑五毒,贪为首,贪欲只能带来痛苦,而不能带来幸福。要想解除这种痛苦,只有修身养心,不起贪欲,方可得到幸福快乐。儒释道三教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为政大智慧:贪为万恶之源,人生百祸皆起于贪,贪欲无度,牢狱自筑。2、贪腐邪淫者戒:滥权+贪欲=毁灭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欲望的背后就是陷阱,贪婪的尽头就是毁灭。恶莫大于放任贪,且看官场落马人,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古往今来,贪婪的结局就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千古留下惟骂名,骨朽人间骂未消。色欲助长6贪欲,自古贪官多好色,十个贪官九个色。色字头上一把刀,物必自腐,而后虫生,道教说,如果不检点,放纵自己的行为,那么灾殃随时都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大汉天子不好色,轻盈飞燕又媚谁。色欲与贪欲捆绑在一起注定就是悲剧,付出的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为官要知清廉早,莫待进牢愁白头。莫怨清廉淡滋味,应愁贪婪铁窗泪。“祸福无不自己求之”,有昨日之因,必有今日之果,近报报自己,远报报儿孙。做官不发财,发财不做官,做官发财本是两条路,混为一谈,搞权钱、权色、权权交易,死路一条,人生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为官一场,须留下一个好名声。三、治政廉为首廉为政之本临财莫若廉,公生明,廉生威;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题记廉洁是指人对待各种外在财货金钱诱惑时所持有的一种正确态度,廉洁就是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就是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守身如玉,做官若不能廉洁公平,那么就无法治理好国家,就会歪曲滥用法律,就会损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打开古今历史,我们可以列举一长串彪炳史册为官清廉的名字。这些为官清廉的官员,尽管地位高低不同,时代跨越数千年,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够守住为官的道德和法律底线。廉者,民之表,贪者,民之贼,廉洁的对立面则是贪腐。历朝历7代亡国的罪魁祸首几乎都是因为贪腐,清廉立国,贪腐亡国,这是一条规律,概莫能外。今天,若腐败问题不解决,民心向背问题不解决,“四风”问题不解决,结果不言自明,政权的性质就会改变,就会人亡政息。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与其后悔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现在所需要的就是决心、勇气和行动,决心重于黄金,行动胜过一切纲领。四、民惟邦本万事皆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处官事如处家事,爱民如爱父母。——题记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所实行的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群众利益无小事等思想,都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自觉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是对传统民惟邦本、以民为本等思想的继承和弘扬。(1)国以民为基。中国很早就确立了以民为本、民贵君轻,民水君舟、民本君末等思想,认识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以民为基,根本稳固了,国家就会安宁;如果根本动摇了,枝叶就会摇动,把民的问题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2)关心人民疾苦,知民生之多艰。周灭殷商后,周公告诫成王说,作为君主,不应该贪图安逸、荒淫放纵,要知道老百姓耕种和收获的8艰难,要明白小民们的隐情疾苦,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屈原在《离骚》中也发出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郑板桥希望“衙斋”里的“州县吏”们要多倾听一些民间的疾苦声,多了解民间的冤情。那些为民请命、体察民情的清官循吏——如包拯、范仲淹、海瑞、张伯行等,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后世的尊重和爱戴。(3)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管子》说,为政者办任何事情都要“顺民心”、“量民力”,只有顺应民心,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这一点孟子说得最详细,汉代以后的贾谊、唐太宗、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程颐、陈亮、许衡、王夫之、王韬等思想家都有大量的论述,这些思想论述,目的在于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为官者应牢记这个道理。(4)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历代统治者都把是否能富民惠民裕民作为自己的政绩,因为民富则国安,民贫则国乱,富民是稳定社会的第一大要素。孔子就认为,人民应该获得自己合理的物质利益,要“因民所利而利之”、“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在国家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孔子主张要先富民,认为民富要优先于国富。孟子的富民政策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来实现,要让老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样就能达到王道仁政的目的。作为执政者要以富民为己任,不要与民争利,要始终把富民作为第一要务。(5)富而后教。民富是国富的基础,但民富绝不是终极目的,古人9深知饱暖思淫欲的道理,主张富裕以后,还要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要让百姓懂得“庠序之教,孝悌之义”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道理,让天下苍生都能够生活得幸福、安宁。五、学不可以已把读书学习作为人生的态度和习惯学者非必为仕,仕者必如学;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为官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题记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官员,“仕而优则学”,要当个好官,就要不断学习。孔子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惘然,空思考不学习就是空想。学然后知不足,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对今天的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纪念会上,习总书记再次讲到学习的重要性,号召要在领导干部中大兴学习之风。为了解决官员的“本领恐慌”问题,必须加强学习;为了应对和妥善处理我国面临的各种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加强10学习,领导干部应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以上所列举的几个居官修养德目,旨在表明官德修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把对为官者的道德素质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反腐倡廉,严守官德底线,转变作风,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六、古代官德修养的现代启示第一、高尚的官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改造自我、克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官德-王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95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