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王朴精神在当代教育作用研究
1王朴精神与当代教育研究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学生的思想现状调查,得出当代中学生思想状况比较混乱,是非观点不明确的结论。再对学生学习王朴烈士事迹后,思想变化的情况进行研究,指出了当代政治思想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总结出一套符合时代潮流的、行之有效的学校思想教育方案。对学校的教育改革,高考制度的改革,都提出了独到的极有参考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关键词:王朴精神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改革一、问题的提出王朴烈士是红岩英烈中极其特殊的一位,这是因为他出生于一个非常富豪的家庭。在1947年,为了支援“华莹山”起义,他变卖家产,折合黄金二仟两,全部捐献出来,为地下党购买武器。1948年创办“志达中学”(即“王朴中学”的前身),既服务于桑梓,又使党的县级机关有了一个可靠的所在地。后来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1949年10月28日牺牲。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红岩烈士纪念馆将英烈们的事迹在全国巡回展出,王朴烈士的事迹令广大观众备受感动(王朴烈士事迹简介见附录1)。一个大连的观众在听完讲解,站在王朴的照片前,一言不发,久久不愿离开。最后,他在留言中写道:“以前我想工资在太少了,自己住的房子太小了。看了展览以后,我什么都不愿再想了。”那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当年的王朴用什么打动了50年后的观众呢?或者说,王朴精神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作为王朴中学的学生,怎样才能继承和发扬烈士的精神的?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烈士的精神还能成为我们这代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吗?为此,我们开展了这次调研。也为学校的德育教育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新方案。二、研究方法2.1实验对象以烈士家乡的中学生为实验对象。前期的问卷测试,选取我区重点中学、普通高完中、乡村初级中学各一所,随机各抽一至二个班级的学生,作为前期实验对象;在后期实验中,由于需要长期观察与测试,就在前期实验对象中,选取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为后期实验对象。2.2测试工具2前期测量工具为“当代中学生思想现状调查问卷”。主要了解学生是否知道烈士事迹以及对烈士事迹的态度,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的情况。(问卷全文见附录2)后期测试则是对学习王朴精神后讨论记录、日常行为记录、后期问卷等方法进行检测。(讨论稿摘录见附录3)2.3研究方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了解。调查内容涉及家庭教育、自我认识、人生目标、学习习惯与方式等几个方面。调查对象为烈士家乡的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乡村初中各一所。其中,高中学生183人,初中学生185人。发放问卷368份,收回有效问卷361份。然后,对烈士的亲属及红岩烈士纪念馆进行采访,了解烈士成长轨迹。挖掘整理烈士感人事迹,提炼出对当代学生最有教育作用的素材。通过教师在相应的班级开展读书、讲座、讨论会、主题班会、黑板报、论文征集等多种方式活动。轰轰烈烈的宣传烈士事迹,扎扎实实的开展学习王朴烈士的活动。最后,采用观察法、日常行为记录、问卷及等方式检测学生品德发展变化情况,验证活动效果。三、调查结果3.1前期问卷调查结果前期主要调查学生是否知道烈士事迹以及对烈士事迹的态度,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的情况。学生对烈士事迹了解的情况如下:填知道者有258人,占总数的71.5%;填不知道者有84人,未填者19人,两项共计103人,占总数的28.5%。读过红岩精神方面书籍的同学共138人,占总数的38.2%。完全未读过者有71人,占总数的19.7%。对红岩精神仅有一点了解的同学为149人,占总数的42.3%。对烈士为革命捐献2000两黄金一事,认为周围的人,有很多也能像王朴那样做的有37人,占总数的10.2%。认为周围仅有几个人,能像王朴那样做的有130人,占总数的36%。认为周围几乎没有像王朴那样做的有236人,占总数的65.4%。3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得出下面的结论:在我区的中学生中,有70%左右的同学知道王朴烈士;但真正了解烈士精神的同学,只有40%左右;如果碰到相同的情况能挺身而出的同学,就仅有10%了。对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用了最崇拜的人、人生的目标这二个问题调查,其结果如下:在最崇拜的人中,填体艺明星的有162人,占总数的44.9%;填科学家的有146人,占总数的40.4%;填政治家的有97人,占总数的26.9%;填富豪的有75人,占总数的20.7%。在自己人生的目标中,填政治家的有89人,占总数的24.7%;填成功的商人有151人,占总数的41.8%;填科学家的有145人,占总数的40.1%;填普通人的有41人,占总数的11.4%。在以上的几组数据中,最有意思的是崇拜富豪的人只有20%,而把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作为自己人生目标的人却高达41.8%。这种差异反映出同学们对金钱态度上的矛盾。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调查,我们得出下面的两个结论:第一、现在的中学生都不甘平庸,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第二、最希望成为成功的商人,其次是科学家。从政的兴趣不大。关于中学生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问题,我们用学中国近代史的态度、了解国家大事的多少、民族振兴与青少年的关系等几个问题来进行调查,其结果如下:在对近期的国家大事了解多少的问题上,填了解很多的有47人,占总数的13%;填知道一些的有280人,占总数的77.6%;填不知道的有33人,占总数的9.1%。从这几个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当代中学生中,非常关注国家大事完全不关注国家大事的人都很少,略知一点的人较多。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造成的。在学中国近代史的心态时,填感到愤怒的有276人,占总数的76.5%。填感到悲哀的有180人,占总数的49.9%;填无所谓或好笑的共15人,占总数的4.2%。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青少年的关系问题上,认为关系重大的有275人,占总数的76.2%;认为有部份联系的有73人,占总数的20.2%;认为根本无4关的有7人,占总数的2%。通过这两组数据,我们得出下面的结论:当代中学生有较高的爱国热情。3.2学习王朴烈士精神后的变化测试结果通过对王朴烈士的事迹学习,同学们的思想发生了那些变化呢?经过同学们广泛的讨论交流,同时在老师结合王朴精神,以此为契机,加以引导下,在不是很长的时间内,大家已经有了下列收获。3.21、讨论结果:3.22、有的同学原来并不了解王朴精神的实质,通过学习后知道了王朴的事迹,了解了王朴的成长历程,并能总结出王朴精神的实质,这一部分同学的比例达到了25.9%。例如同学盛杰谈到: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王朴好傻哟,自己家里明明有那么多钱,可他很少吃零食从不乱花钱,后来居然把那么多钱捐给了革命事业。但通过学习、讨论,现在想起来,才觉得并不是他傻,而是他的思想境界有那么高。同学龚雪谈到:了解了王朴的故事后,我才真切的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他创办了我们的学校,他把他的一生和他的家都献给了祖国。在他被捕以后,敌人以高官厚禄作为利诱或施以种种惨无人道的毒刑,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对党的忠贞。3.23、很多同学对王朴精神由不理触到理解,再由理解到感动。他们被王朴行为所震撼,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舍小家,顾大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传统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准备把学习王朴精神,并把王朴精神落实到自己的各项实际行动当中。这一部分人占了较大的比例,达到44.4%。例如学生童新在讨论中谈到:我从故事中了解到王朴为了做好某件有意义的事而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如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而捐献出自己所有的财产,即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在个人生活上却非常朴素,他穿衣服又只穿哥哥的旧衣服或校服,这种有钱而不奢侈的艰苦朴素精神更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同学邓春霞谈到:作为王朴中学的一员,我为王朴感到骄傲,他朴实、坚强、不畏强暴、大义凛然、孝敬父母、变卖家产,投身与革命事业,建学校传播文化,数不完的革命事迹让我心潮澎湃.他的名字和精神品质将会永远5铭记在我们心中。3.24、经过学生自己的了解、学习,走访王朴的亲人,加以老师的引导,一部分同学由对王朴的了解,开始逐步转化到行动当中。这一部分同学已占到29.6%。如许忠燕同学在后边谈到:“我们虽然没有生活在王朴哪个时代,不能像他一样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使命,我们应该学习王朴同志‘爱国奉献、求真、至善’的思想实质,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如关心同学、关心国家大事、爱惜学校声誉。”张光富同学谈到:了解了王朴烈士的事迹后,我认为作为现阶段的人来说,有许多有些人已经忘却了中华民族屈辱日的过去,他们整天沉浸在烈士用鲜血铺就的美好环境中成长,但他们连革命的精神实质到底是什么都不了解。我们作为王朴中学的学生,应该继承王朴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从现实来说更要发扬勤奋学习,讲究学习方法的优良传统,在学习中时刻想到王朴,以他为中心的榜样,锲而不舍,力争上游,更要将王朴精神发扬光大,一代接一代,永远流传下去。3.3、后期的问卷调查结果:这次我们主要从能否讲诚信,明是非、求真理,正确认识处理集体与个人、奉献与索取等方面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在对别人承诺的事情,会严格做到的占13%;尽量完成的占76%;别人提起会应付一下的占有一席之地1.9%;说过就忘,别人提起也不承认的为零.可见同学们的诚信意识还是比较强.在面对一个和自己亲近的人,触犯了法律时,会劝告其自首,争取宽大处理的占74.1%;维护法律,进行举报的占11.1%;碍于亲情,听其自然的占11.1%;帮助隐瞒或躲藏的占5.6%。对于面临生活困境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获取钱财的现象,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占61.1%;可以理解,只要不违法就行的占7.4%;可以理解,因为是环境所迫的占1.9%;说不清的占7.4%。如果遇到两个同学在教室争吵,能好言相劝予以制止的有77.8%;与已无关,一走了之的有11.1%;无能为力,敢怒而不敢言的有7.4%;会报告老师的为零。6由此可见,同学们能辨别是非,大部分能付诸行动,追求真理,做到实事求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为了集体利益而放弃自己应得的个人利益的有53.7%;为集体利益的同时,为了个人利益的有38.9%;只为了个人利益,才能为集体利益的有5.6%;为了个人利益可以舍弃集体利益的有3.7%,认为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应是贡献大于索取的有61.1%;贡献与索取应该完全相等的有5.6%;索取应大于贡献的有1.9%;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有31.5%。同前期调查结果相比较,同学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集体利益能够舍弃个人利益的比重比前期调查结果提高了四十多个百分点。又通过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等问题,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责任感方面进行了调查,得到如下结果:在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认识中,认为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首先准则的人数占总数的96.3%;而认为爱不爱国,个人自由,无须强求的人数为零;国家观念可以淡化,国不爱你,你不爱国的也人数为零。与前期对中国近代史有4.2%的人感到好笑相比,不能不说有了一些进步。对台湾当权者大搞台独非常关注,并且认为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容挑衅的占87.1%;知道此事,但没有什么想法的占9.3%,没留意过,不知道怎么回事的占1.9%。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中,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的占85.2%,没必要发展经济才是最重的占1.9%,无所谓与无关的占7.4%。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民族的文化之根,文化之魂,应当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占87.1%;虽有价值,但已不合时宜无须继承下去占3.7%;对字的内容和价值都不太清楚的占5.6%。在同学们关注的社会问题中,腐败问题占5%,社会治安问题占64.8%,人才问题占70.4%,环境污染问题占75.9%,贫富悬殊问题占38.9%。在复习备考时,面对一位成绩和自己不相上下的同学来请教一个问题,会认真告诉他解题方法的占90.7%,直接告诉结果的战3.7%,假装7说自己也不明白的占5.6%,告诉他错误的方法的为0。而认为自己的同学遇到上述情况会热心帮助的有
本文标题:王朴精神在当代教育作用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953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