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十八世纪文学(高校外国文学史课件)
第一节概述外国文学史·十八世纪文学一﹑十八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马克思:“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影响近代世界的启蒙运动,曾经进行...启蒙运动启蒙运动(The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光明观念”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启蒙”一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enlighten)。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1﹒启蒙运动的起源和使命启蒙运动发轫于荷兰,在17世纪,由于航海业的发展,荷兰是最进步的国家之一。荷兰哲学家阿科斯塔写作了《灵魂必朽论》以对抗神学的灵魂不朽说,用唯物主义精神批判《圣经》。法学家格洛修斯提倡科学从教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他写作了《战争与和平法》,以自然法的思想来反对教会的神法。哲学家斯宾诺莎写作了《伦理学》,主张泛神论,称“神即自然”,从根本上推翻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影响极大。这是启蒙运动的先声。启蒙运动的传播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影响了法国启蒙运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都曾留居英国,他们与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洛克和休谟等人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们都欣赏英国的三权鼎立和议会民主制。狄德罗还十分推崇莎士比亚的戏剧和理查逊的新型小说。这些文化交流对法国启蒙运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启蒙运动由法国传入德国,继而波及欧洲各国,俄国、意大利等。启蒙运动的任务启蒙运动是一种除旧布新的运动,它的主要任务是要清算旧时代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思想,建立新时代的生活秩序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总的说来,启蒙运动要以资本主义关系反对封建制度秩序,以民主主义代替君主专制,科学知识代替宗教迷信,自由主义代替独裁主义。不免有摇撼权威和破坏偶像的过激言论。2﹒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哲理性和社会分析性启蒙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宣传启蒙思想,使作品具有哲理性、政治性和分析性的特点,而少文学性。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只有“后房故事”才具有一点文学色彩。(2)塑造新人物,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作品的主人公过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王公贵族,18世纪以第三等级为正面主人公,王公贵族成了批评对象。如鲁宾孙、苏珊(《修女》)、费加罗、露伊斯(《阴谋与爱情》)。(3)创造新体裁,文学形式多样化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游记体小说、家庭世态小说、正剧等,都是启蒙文学的新创造。严肃剧严肃剧亦称市民剧,即今日所称的正剧,它是现代话剧的祖宗。是一种介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体裁。狄德罗首创。它以描写市民生活为主,用日常生活题材反对古典主义戏剧。严肃剧有两个特征,一是严肃性,二是现实性。19世纪的易卜生、果戈理、肖伯纳等人的“问题剧”脱胎于严肃剧。狄德罗哲理小说18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作家借小说形式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具有鲜明的议论性、分析性和批判性。人物形象缺少鲜明的个性,具有纯理性的特点,成为作家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哲理小说包括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波斯人信札》(孟德斯鸠)、《老实人》(伏尔泰)对话体:《拉摩的侄儿》(狄德罗)教育小说:《爱弥儿》(卢梭)伏尔泰二﹑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英国英国启蒙运动特点:18世纪,英国已经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运动面临的任务不是像法国那样准备革命,他们的任务比较简单,即巩固“光荣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政权,清除封建残余。他们的革命比较保守和温和,不愿采取极端行动,倾向于妥协。唯物主义哲学是英国启蒙运动的高潮,后来演变为产业革命。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石。他在《人类悟性论》中,用“白板说”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对任何事物都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来源于经验。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在英国,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期刊文章。英国期刊兴起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面发达。最初期刊发布社会新闻,把口头流传的政治见闻、商业见闻见诸文字,为政治和商业服务。到了18世纪,期刊具有了文学性,登载各种娱乐性、杂感性的文章,报导社会上的各种趣闻,具有“街谈巷议”的小品文特点,成为期刊随笔。英国期刊文学最著名的两个办期刊的散文家是斯梯尔和艾迪生,他们办了两份脍炙人口的期刊《闲谈者》(TheTattler,1709——1711)和《旁观者》(TheSpectator,1711——1712,1714)。这两份期刊共出了近千期,将街谈巷议的社会趣闻和俱乐部的风趣幽默写上期刊,文章短小活泼,随便亲切,引人入胜,是生动的随笔散文,深受大众读者喜爱。现实主义小说18世纪英国文学的最大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这些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生活。描写第三等级的故事。在小说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流浪汉小说风格,描写人在路上的冒险传奇。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是笛福《鲁滨逊漂流记》(1719)、菲尔丁《汤姆•琼斯》(1749)。笛福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他的创作标志着英国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开端,其代表作《鲁滨逊飘流记》成功地塑造了西方文学中第一个资产者的正面形象。鲁滨逊坚毅顽强、勤奋创业,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者敢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同时他又是一个具有极强占有欲和私有欲的殖民主义者。笛福从维护资本主义的立场出发,对鲁滨逊采取完全肯定和歌颂的态度。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写法,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逼真,但结构单一,艺术上还不很成熟。《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1719)是笛福在59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一炮走红。小说受到斯梯尔主办的一份期刊《英国人》刊载的特写“水手亚历山大•塞尔克的轶事”的启发,以此为原型创造了鲁滨逊。原型水手在荒岛上居住了4年,笛福改为28年。鲁滨逊在荒岛依靠火药和文明的工具,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个文明世界,他是西方商业英雄。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雄心。电影改编《鲁滨逊漂流记》根据鲁滨逊故事改编的电影很多,包括故事片和动画片。这些改编影片都没有绝对忠实于小说原著。导演从自己的角度加入了新的思想和变更故事结构。由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鲁滨逊,突出种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故事最精彩的段落是鲁滨逊从食人族手里救下一个土著人,取名星期五,叫他称呼自己为主人。点击图片:播放视频西方的“小说”概念是指18世纪后期才正式定名的文学式样,以前只能叫“准小说”,是用散文写的虚构故事。英国所说的“小说”,就是指从笛福所开创的通过一个主人公的遭遇对现实生活进行描写的文学样式,所以他们把18世纪看作小说的开端时期。鲁滨逊的形象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思想感情和阶级本质,恩格斯曾概括这个人物为“一个真正的资产者”。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他又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鲁滨逊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资产者。其次,鲁滨逊是一个具有实干精神的资产者。再次,他的财富占有欲和殖民主义思想。《鲁滨逊漂流记》创造了独特的“荒岛文学”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比如《荷马史诗》中的《奥得修记》,但是它关注的中心是回家,关于荒岛情景的描写没有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体现得充分。菲尔丁一﹑生平和创作以独自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在他看来,为自由献身无比美好:“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人”菲尔丁二﹑《汤姆·琼斯》1.内容解析虽因诗人早逝而未能最后完成,但它仍以深厚的思想容量和无与伦比的独特风格代表了浪漫主义时代欧洲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艾略特说:2﹑艺术特色“拿走性命,拿走老婆,但绝不要拿走人的钱袋……”。“漂亮可是消衰,富有却没有一文钱;他们的精力在一千个怀抱中用尽了……”“那里一千个胸膛为爱情而跳动,像笼中的鸟儿渴望着天空。”“如果可能,我要教会顽石,起来反抗人世的暴君”。菲尔丁对欧洲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文艺复兴后,欧洲出现了现实主义小说。最早是薄伽丘的《十日谈》(1348—1353),其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1605—1616)结合并发展了流浪汉小说和骑士传奇的结构形式,将小说的容量大大拓展到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1719)开创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初模式,写航海冒险故事,但基本上属于流浪汉小说结构形式。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同样属于流浪汉小说结构的作品。理查生的创作将欧洲现实主义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他的小说以家庭生活为内容,注重分析人物的感情和心理,结构上突破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手法,集中描写一个完整的事件。菲尔丁则在继承理查生特点的基础上又将小说艺术推进了一步。他的小说综合了流浪汉小说结构灵活的长处,又吸收了理查生家庭小说集中描写事件的方法,将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并敢于对社会道德、宗教、法律等进行尖锐的批评。为长篇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准备。斯威夫特是英国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代表作《格列佛游记》通过幻想游记的形式,对英国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在《一个温和的建议》(1729)里,斯威夫特怀着强烈的憎恶心情,以表面温和的笔法,忿怒地谴责英国的奴役和剥削,指出爱尔兰穷人无法生存,唯一出路只能是吃掉或出卖自己的孩子。他受到爱尔兰广大人民的爱戴,被称为“爱国志士”。斯威夫特最著名的作品是寓言小说《格利佛游记》(1726),以里梅尔·格利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情景。格利佛船长到达的第一个国家是小人国,居民身高仅6英寸。君主相大臣贪婪、残忍,党派之间倾轧、争夺以及国家之间战祸连绵不断,都为影射时政而发。格利佛然后来到了大人国,居民身高有如铁塔。格利佛在与大人国国王谈话时竭力宣扬英国政体之完善,军威之无敌,武器之高超,但都受到国王的遣责。随后格利佛来到飞岛国。飞岛国有一块属地,如果居民梢有不顺,飞岛就飞临上空,断其阳光,或降落在国土之上,把属地居民压成矗粉。这是对英国剥削、统治爱尔兰的殖民主义政策的尖锐抨击。最后格利佛来到贤马国,统治者是具有高度理性的贤马,另外有人形动物,它们贪婪、忌妒、凶残、心毒,从赴表到内心都令人憎恶,可以说是罪恶的化身。斯威夫特借此表明,如呆人类让贪欲战胜理智,人类就可能堕落成为人形动物。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猛烈抨击。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思潮和流派,感伤主义派(TheSentimentalistSchool)。感伤主义的出现是对理性的一个反拨。认为人性的核心是感情(sentiment),人类的天性是慈善,即与人为善。怜悯、同情心和情感(sensibility)是社会道德的内核。从崇尚感情出发,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思潮。感伤主义特点感伤主义的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强调表现善良人的不幸,在充满伤感情愫的描写中,唤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怜悯,在涩泪涟涟中表现美和崇高,以激起读者的强烈反响。感伤主义得名于英国作家斯泰恩的游记《感伤旅行》(ASentimentalJourney1768)。斯泰恩感伤小说理查逊(SamuelRichardson,1689—1761)英国感伤小说家的第一个代表,他走上文坛出于偶然性,理查生曾受书商请求,写一本“书信手册”,指导妇女写情书,书名为《写给好朋友的信和替好朋友写的信》(1741)。与此同时写了第一部小说《帕米拉》(1741),这是一本书信体爱情小说,赞美清教徒道
本文标题:十八世纪文学(高校外国文学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99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