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案例:上海观澜小学案例:上海观澜小学•小学简介:•浦东新区观澜小学(原浦东新区城厢小学)是一所具有180多年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她位于川沙镇东南隅,创建于1834年,始名“观澜书院”,1903年改为“川沙小学堂”,解放后命名为“川沙县城厢中心小学”,1961年改为川沙县城厢镇小学,同时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小学。1993年撤县建区改为浦东新区城厢小学,2004年10月易名为浦东新区观澜小学。案例:上海观澜小学•小学的历史:•1834年,江苏元和县令何士祁升任川沙同知,对川沙地区“不设学、民风不厚”深感忧虑,为此捐俸银一千两,与人联合创建观澜书院,由此开创了川沙教育之先河。何士祁阐述了为书院取名“观澜”之用意:江以南地大物博,人材如林,匹诸于水,谓观海矣。澜是湍急之水,水有源须清,源清而澜始大。未有源之不清而其流不至溃涸者,未有源之既清而大波小波不自然脉络者。•何士祁重视对儿童品德的培养,他将书院讲堂命名为“敬业堂”,含有劝诫学童踏实求学之意。讲堂的后五楹取名为“求放心斋”,让学童保持心胸之开阔!书院的东侧厢房取名“戒欺”,告诫学童行事要光明磊落;西侧的厢房冠名为“持志”,明示学生要贵在“立长志”。案例:上海观澜小学•1903年,立志救国的黄炎培获准与张志鹤先生一起改川沙观澜书院为川沙小学堂。黄炎培提出了“并重德育、智育,而归本于忠爱”的办学理念,采用“学用结合”的办学策略,消减读经课程,增加实用课程。黄炎培的教育救国思想的实践体现在“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操行品行之中,为观澜的“成人”教育之探索树立了典范!一所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起来的教育是充满能量的教育!案例:上海观澜小学•指导思想:创成绩求发展树形象争一流•办学理念:立人成才•管理理念:传承创新教育人本化管理校本化•管理方式:开放办学封闭管理•育人目标:品行端正人格健全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发展协调特长初露•校训:诚勇勤朴实新•教风:思进、求美、务实、创新•学风:自主、勤奋、善思、开拓•学校精神:求真、求是、守信、踏实•工作口号:与观澜共荣辱为名校添光彩案例:上海观澜小学•学校将“求真、求是、守信、踏实”的八字精神作为观澜小学的学校文化精神。•观澜小学通过文化建设提升自身,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形成文化陶冶氛围•(二)构建制度文化理性•(三)创设校本文化课程案例:上海观澜小学•(一)形成文化陶冶氛围•观澜小学主要从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与“我与观澜”的系列宣讲工程两个方面来形成文化陶冶的氛围。案例:上海观澜小学•1、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从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民族风韵与时代气息相和谐的物质环境,营造环境育人的氛围做起。•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精心布置校园环境,使优美的环境园林式的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都能起到育人的功能,熏陶每一位师生。•第二,实施校园文化统整,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每一处的空间,力求让墙壁说话,让花草传情,让“提示”伴随师生。案例:上海观澜小学•2、“我与观澜”的系列宣讲工程•一是邀请退休教师、校友来校宣讲他们与观澜的故事;•二是开展”观澜十大好事、感动观澜人物”评选,组织“党员讲坛”等活动,让教师切身地感受到观澜精神;•三是开设观澜师德课堂,聘请专家来校上课,用读书支撑教师的教育生涯。开展“我教学中的故事”讲述比赛活动,将故事讲述比赛作为观澜小学教师“十一五”校本研修必修课“师德修养”内容之一;•四是开展“青年明星教师”教学评比活动,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五是开展“新学期,我们与世博同行”活动。•六是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做观澜学子,说观澜话”活动。案例:上海观澜小学•(二)构建制度文化理性•1、在教师方面•(1)制定体现“八字精神”的观澜小学教师职业形象•(2)制定观澜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2、在学生方面•制定了体现“八字精神”的学生行为规范准则案例:上海观澜小学•(三)创设校本文化课程•1、学校从儿童的认知与行为能力特性出发,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观澜精神“成人”工程•(1)定点推进,在四年级阶段开设校本探究性课程《走进城厢》案例:上海观澜小学•(2)全面调动,抓住学科教学渗透、主题探究设计、常规活动融合等促进学生对学校文化的主动认识•1、编写《观澜胜景》•2、校本教材《在古城墙边成长》、《八百工程》等案例:上海观澜小学•在这样的过程中,学校精神通过思想教育加以潜移默化,通过倡导行为规范加以熏陶和内化,通过转变育人方式加以稳定和优化,通过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加以彰显和强化。这所百年老小依托浓厚的文化底蕴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案例一分析长江小学:以渔文化为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定位:物质文化建设)•为什么长江小学以“鱼水”元素作为特色?•李校长回答:“长江小学”的长江就是水,是指长江小学,是哺育孩子们的摇篮,水中有鱼,鱼就是咱们的孩子,延伸开来就是家长、老师;水也可以指小社会。在温暖的水中,孩子们茁壮成长。所以从外显的建筑、墙面就可以看到鱼和水的元素。长江小学文化建设思路:“渔文化”与“感恩教育”的结合•1、对教师:打造和谐团队•对于内涵建设的落脚点,长江小学将其放在教师发展、凝聚力建设、团队建设、业务能力、责任心的提高上。•对于学校来讲,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非常重要,所以学校着重从这方面入手,以此为主线,打造“和谐校园、团队精神”•2、对学生:倾注感恩教育•如何开展?一是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与传统文化节日结合;二是通过校本课程“学会关心”,进行课程渗透;三是社团建设、社会实践活动。2005年长江小学把“感恩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切入点,使之成为一种“感恩文化”,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促使学校和谐、全面发展。具体实施措施•(1)营造氛围,发挥隐形教育的功能•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区、功能区、运动区设置了不同内容的墙壁文化。•在教学走廊上设计文人的感恩语录和读书文化墙,在功能区走廊上,设立一条“星光大道”,评选小学的感恩小明星、孝敬星、工作星等,并介绍上榜明星的典型事迹,突出榜样作用。•运动长廊上,设计感恩为主的古今中外人物图片以及故事为主的连环画。•(2)编写校本课程《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走进课堂。•《感恩教育》校本课程以道德品质教育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凡事心存感激,感恩父母养育、老师培育、同学帮助等,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3)对班级:围绕大主题,开展小活动•长江小学的“感恩教育”是一个大主题,需要辐射到各个活动之中。大主题下需要牵出各种小活动,如:感恩小明星、绘画科技制作等。而这些活动需要落实到每个班级和班主任手里。•“五星教育阵地”是长江小学班级内特有的布置,用来展示每个班学生的风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家长出于应试教育考虑,关注学业,不大支持学校的文化活动•2、文化活动的素质加分标准的改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3、学校活动场地收到限制校园文化建设案例二分析蔚斗小学:“适性”教育(定位:精神文化建设)创校历史悠久•蔚斗小学创办于1927年,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的学校•1927年秋,同盟会成员、革命爱国人士唐爱陆得到地方开明绅士的赞助,将小港蔚斗庙庙产征作学校基金,筹资创办了初级小学,并命名为“小港私立蔚斗小学”。办学之初,唐爱陆就明确提出要把蔚斗小学办成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才能、有爱国思想的青年。•砥砺品学、锻炼体魄蔚斗的育人传统•蔚斗小学自创办以来,一直秉承学生的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蔚斗小学开始重新关注自己的学校文化和内涵,办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1997-2000年:全面发展•2000-2008年:全面+特长•2008-至今:适性教育什么是适性教育?•严校长说道:“适性教育”就是教育中要眼中有人,不能光看成绩。每个孩子在天性、个性上都是不一样的,学校是学生天性探索、个性张扬的一个空间,因此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开展适性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1、合适的课程•(1)国家课程校本化•(2)地方课程主题化•(3)校本课程多元化1、社团课程内容设置: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成立组织课程申报招新互动选择课程场地调配课程实施2、社团课程运作管理:在规范中体现自主3、社团课程的评级激励:在全方位中体现过程性•(1)对课程的评价•从比赛成绩、社团受欢迎度、学生的学习反馈、成果展示的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价。•(2)对教师的评价•从开发方案、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方面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重视家长、学生、教师同行、校长对教师的评价。•(3)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成果,也要关注活动过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如: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成长档案袋等。2、合适的校本教研制度1、“会诊式”行动研究到“三人行”合作研究2、立体化实施的教学常规a、在线交流,行为改进b、课堂调研,过程监督c、年段过关,质量监控3、为教师搭建“适性成长”的平台(1)自信校园蔚斗小学一楼大厅,除了校史陈列室还设置了“小荷尖尖”和“一池春水”静态展区和“豆豆小舞台”,为孩子们的个人风采和社团活动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每个楼层都设置了“校园红黄蓝”展区,作为学生行为习惯评价及社会展示窗口;在各个楼道都能看到学生的作品。通过这种多样化的物化平台,让学生在校园里找到自己的身影培育自信。3、合适的校园文化环境墙体文化(2)宜学校园在蔚斗小学的花坛里,我们看到种植物的身影,学校的绿地也成了一门课程。4、合适的班级文化(1)合适的班级活动(2)合适的班级制度(3)合适的班级环境如班牌设计,包括班级吉祥物设计、集体照、班主任寄语;其次是班级的室内布置,包括墙报、黑白报、教师生态绿化等。学校将通过评选打分,要求各班班主任带领学生发挥智慧,布置属于自己的“适性教室”。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学校文化的理论提炼还可以加强•2、团队管理的问题•3、丰富的活动有时让教师个人特长受限校园文化培育与特色发展的建议1、从学校历史或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有价值的因素,进行提炼,使之升华,形成学校特色。2、分析、聚焦学校已有的优势,并将其提升,扩展为学校特色。3、将优秀教师的特色迁移、扩大、发展为学校的文化特色。4、学习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内化、建设,形成学校特色。5、在学校已有“特殊性”的基础上,发展、建设学校特色。6、将改革创新的突出亮点和成就发展为学校特色。7、将课程建设的独到之处发展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是特色学校发展的载体•开发校本课程是凸显学校特色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特色学校的特色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培养的人身上,每一所特色学校都有其特色办学目标,特色办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特色校本课程为载体。•特色校本课程的功能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能、个性服务。在特色理论形成后,就必须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特色校本课程,特色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了特色学校的特色,特色学校要形成自己特色校本课程。策略(一)合理的特色定位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基石。(二)具有特长的教师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前提。(三)教育科研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源泉。(四)不懈实践追求是形成特色学校的保证。(五)创建特色学校对校长素质的要求。
本文标题:校园文化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00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