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02、古代汉语虚词用法总结
问他作文(微信号:wentazuowen)1古代汉语连词&介词试一试: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今俞瑱得之.C.降家皆为上所.杀乃令吴玉守之.几为所.误B.利为.彼有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宜为.报仇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智能亦自可韬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语其.妻曰……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妻泣而从之.,病果瘳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出为.川东道B.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结为.婚姻并开引河,导之.入淮C.灾民赖之无失所.D.澍毅然以.身任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知识典例连词(而、且、其、然、以、因、则、与、若)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一边……一边……”“就”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河水清且.涟猗。(《伐檀》)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问他作文(微信号:wentazuowen)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况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那么”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⑤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那么”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也可连接两个分句,可译为“因为”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而”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⑧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⑨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⑩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介词(乎、为、以、于、与、因)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问他作文(微信号:wentazuowen)3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可译为“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可译为“对”“向”】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可译为“给”“替”】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提宾,可译为“把”】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通过”“经由”】介进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可译为“和”“同”“跟”等】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可译为“向”】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相当于“和”“同”“跟”等】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可译为“对”“对于”】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译为“在”】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可译为“到”“在”“从”等】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⑤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为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⑥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⑦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用”“凭借”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⑧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身份,可译为“凭借(用)……身份”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所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着”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⑩介词,表示被动语气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作连词用法辨别介词起媒介作用,引入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概念。主要和名词、名词性、代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两个短语或句子,表达句子或短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一)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还是其他短语或分句。连词问他作文(微信号:wentazuowen)4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⑤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介词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赂者以赂者丧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⑤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二)区分“与”是介词还是连词,一看前后是否并列关系,能否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句子成分;二看“与”前面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三看介词“与”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介词①当与秦相较。②遂与之俱出。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连词①原装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②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④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⑤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助词&副词句末语气词(乎、焉、也、与)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臣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⑤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呢”“了”等,有时也可不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问他作文(微信号:wentazuowen)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⑥表示判断语气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⑦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⑧通“欤”,语气词,可译为“吗”“吧”等。此时读yú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中语气词(其、何、乎、焉、也)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徐公何.能及君也?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感叹,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⑦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⑧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结构助词(其、且、然、所、者、之、乎、焉)其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且助词,作用相当于“夫”,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然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着”“……的样子”等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所①“所”作助词,只能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问他作文(微信号:wentazuowen)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②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者①附在别的词或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事、情况)”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②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面,起提顿作用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③放在时间词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④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⑤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与“若”“似”“如”等词语呼应,表示“像……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⑦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⑧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之①定语标志。相当于“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②补语的标志。相当于“得
本文标题:02、古代汉语虚词用法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00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