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向熹《简明汉语史》期末复习
徐州工程学院内部整理资料1/14向熹《简明汉语史》期末复习一、汉语语法发展的特点和趋势1、虚词的发展。虚词是汉语最重要、最活跃的语法手段。(1)实词虚化,即所谓语法化,是汉语虚词产生的主要方式。实词虚化的条件:①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词在句中处于主要位置时,它是说话者注意的重点,不容易虚化。如果词在句中处于次要位置,它就比较容易虚化。如:“看”在句中做谓语是看见,不容易虚化,只有放在别的动词后面才会虚化表示尝试的助词。②实词本身的意义。虚词的语法意义往往就是实词的词汇意义进一步抽象化的结果。如:助词“了”、“着”,介词“被”、“把”是由“终了”、“附着”、“遭受”、“把持的意义虚化来的。(2)虚词转化。①某些略带实义的虚词可以转化为另一类完全没有意义的纯虚词。如:古代反复问句的否定部分通常省去主要动词,否定词处于句末,就会进一步虚化。②某一虚词与另一虚词本无关系,因为在句中出现的位置相同,它就可以取代另一虚词的用法并转化为另一类虚词。(3)单音虚词复音化,1单音虚词连用为复音虚词,如“假”、“令”连用为“假令”;2单音虚词重叠为复音虚词“渐”重叠为“渐渐”;3单音虚词附加成分“为了”、“为着”;4词组凝固为复音虚词“然而”、“虽然”。(4)虚词应用规范化。①新的虚词淘汰旧的虚词,或者势力强的虚词淘汰实力弱的虚词。②某些虚词的用法得到调整,由分工不大明确到逐渐分工明确。2、句法的发展(1)词序固定化。汉语词类缺乏形态变化,词序成为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主语在谓语前,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宾语、补语在动词后,这是古今一致的词序。(2)句法手段多样化。如:随着“被”“把”的虚化,产生了多种新的被动式和处置式;随着“得”的虚化,产生了多种新的可能补语、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3)句子结构严密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单句力求结构完整。○2复句逐渐由意合走向形合。(4)句子容量不断扩大。○1句子成分复杂化。一个句子可以出现多主语、多谓语、多定语、多状语,而主语、谓语、定语、状语本身又可以是各种相当复杂的词组或句子形式。○2多重复句日益丰富。一个复句可以由几个分句组成,分句本身又可以是复句。二、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主要特点1.基本持有很大的稳定性。如:单音词“天”、“山”、“水”、“人”等在甲骨时期就有,一直沿用到现在。2.词汇发展中,新陈代谢不断产生,且新词产生数量多,旧词死亡的数量少。如:上古儒家的兴起,“仁、义、忠、孝、信”等随之产生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举人、进士、科目”等词随之产生3.词的多义化和词的分化两者辩证统一的发展。如:音同形异的“禽”与“擒”,“兽”与“狩”等。4.词汇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主要方向。5.适当吸收外来成分是丰富汉语词汇的重要手段之一。如:logic—逻辑;beer—啤酒6.此外,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还表现在同义词和成语特别丰富上。它们的大量存在,标志着汉语词汇发展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徐州工程学院内部整理资料2/14三、汉语史的分期1、高本汉是最早为汉语史进行分期(依据语音变化)《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20-21)标志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1)太古汉语:《诗经》以前(2)上古汉语:《诗经》以后到东汉(3)中古汉语:六朝到唐(4)近古汉语:宋代(5)老官话:元明2、王力先生《汉语是稿》(1980年)(1)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3)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4)二十世纪(五四以后)为现代期3、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序》(1984)(1)古代汉语(2)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近代的延续4、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1987年)(1)上古:商周——春秋战国——汉(2)中古:魏晋南北朝(3)近古:唐五代——宋元明(4)近代:清(5)现代5、向熹《简明汉语史》的分期A、上古期从公元前十八世纪到公元三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为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特点:(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前期和中期没有庄组声母;阴、阳、入三类韵母配合整齐;声调分平、入两大类,两类之中又各按音高和音长分为两类,没有去声。(2)词汇上,以单音词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3)语法上,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被动句通常用“于”“见”等虚词表示;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志。B、中古期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二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其中唐为中古中期,宋为中古后期。特点:(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形成;轻唇音产生;舌上音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大量古入字变为阴声。(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量增加;由于对外文化交流和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汉语词汇中增加了相当数量的外语借词和有关新词。(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动词实体系统开始出现;结构助词“底”、“地”出现;系词“是”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被”表示的被动句出现;用“将”和“把”表示的处置式出现;带“得”的补语结构有了多种形式的发展。C、近代期从公元十三世纪到公元二十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元为近代前期,明清为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为近代后期。特点:(1)语音上,浊音声母清化;舌上音和正齿音合并,并变为卷舌声母。后期尖圆音逐渐相混;韵部系统简化,【-m】尾消失,并入【-n】尾;入声消失,并入平,上,去三声;平声分阴阳两类。(2)词汇上,由于白话文学普遍传播,口语词汇(包括方言词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前期书面语言里出现了不少蒙语借词;徐州工程学院内部整理资料3/14中期以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吸收了大量外来词,并根据外来的概念创造了大量新词。(3)语法上,时体助词系统进一步完善。“着”“了”的用法分工明确;开始貌、继续貌、短时貌先后产生;结构助词“的”普遍使用;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D、现代期五四以后到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最后形成且进一步发展。“是”字句1.上古时期:(1)B,A是也“是”是谓语,代词,复指前文,“是这样”的意思①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②禹汤文武是也。(2)A是B用系词“是”构成判断句,先秦萌芽,汉代正式产生,后面多带语气词“也”“耳”①谓彼是是也,不可。②巫妪弟子是女子也。③固曰:“此是家人言耳。”“是”在上古有多义:(1)形容词,正确eg.偃之言是也(2)动词,认为正确eg.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也(3)指示代词,此、这eg.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中古“是”字句:汉代用“是”构成的判断句还不多,结构也比较单纯,往往同时加语气词“也”结尾。晋宋以后,在比较接近口语的作品里,“是”字句也大大发展起来,唐宋应用更加普遍,且不和语气词“也”连用。结构上,“是”字句的主语和表语复杂化。意义上,“是”字句不仅表示判断,而且有了不同的引申用法。Eg: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近代“是”字句(1)系词“是”在下文再次出现Eg:洒家不是别人,俺是——鲁提辖的便是(2)“是”在句末并逐渐虚化成语气词Eg:小子赛卢医的便是;吉凶晓得是(用于陈述句,加强语气)(3)选择问句中的系词“是”逐渐虚化成选择连词Eg:小姐是车儿来?是马儿来?(4)表语与主语相同,表示区别、让步等多种意义。宋代开始出现,这类“是”已经失去原来的意义,可以用其他虚词表示。Eg:为人自是为人,读书自是读书好是好,只是妹妹受屈了(表让步)近代“是”字句有的保存了,有的消失了。Eg:别吞吞吐吐的,只管说就是了。被动式的发展(一)上古被动式西周金文开始出现用介词“于”引进施事的被动句1、“于”字式(1)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徐州工程学院内部整理资料4/14(2)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实。2、“为”字式(1)不为酒困。(2)宜其为禽也。3、“见”字式(1)随之见伐。4、“为……于……”式(1)胥之父兄为僇于楚(2)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5、“见……于……”式(1)见厌于公(2)见笑于大方之家6、“为……所……”式(1)后则为人所制7、“为……之……”式(1)遂为周氏之禽8、“为……之所……”式(1)有为人之所制衣9、“为……见……”式(1)烈士为天下见善矣10、“为……所见……”式(1)为专权之臣所见批抵11、“被”字句:开始出现于战国后期,汉代用的多,这类句子大多用于不愉快的事情。“被”字直接附于动词之前,不能引出施动者(1)国一日被破,虽欲事秦,不可得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中古被动式1、从汉末开始,“被”与动词中间可插入施事,与上古不同(1)臣被尚书召回(2)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2、动词不再是孤家寡人,可以带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1)被石酒气冲入鼻中3、动词后带宾语,宾语还可以复指的代词宾语(1)被一大蛇围绕周身4、主语是施事,“被”字置于主语之前,引出某种意外或不如意之事,并不表示被动5、受上古“为……所……”影响,出现“被……所……”式(1)果被众人所怪笑6、受上古“为……见……”式影响(三)近代被动句1、多个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相继产生,例如:着、教、叫、与、乞、把、给2、被动句的结构复杂化(宾语复杂化、谓语复杂化、被动式和处置式结合)3、“被”不完全表示被动,虚化4、“被”仅仅表被动关系的语法标识(四)“被时代”和“被结合”徐州工程学院内部整理资料5/141、新型的“被”字句2、“被”组合的语义分析:第一,遭受义;第二,被强迫义;第三,被认为,被定义处置式的发展处置式是利用一定的虚词把受事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句式。这种句式大多数具有对受事进行某种处置的意义,所以叫处置式。处置式可分别表示把某物给予某人,把某人(物)作某种处理;把某人当做某人;把某物置于某物处置式上古汉语也有,用介词“以”构成。如:①伯楚以吕卻之谋吿公。②今予将试以汝迁。用“以”表处置,六朝以后仍然应用。同时“将”也开始用于处置式。如:①因以死人头投大贤前。②将一大石,安置佛前。“把”字广泛用于处置式是在唐代以后。唐宋时期的处置式跟现在又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1)动词前后没有别的成分。这是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如:①料理中堂,将少府安置。(只有一个双音节动词与今不同)②秋时又把甚收?(只有一个单音节动词)(2)动词后面带有宾语。这是跟近、现代汉语一致的。如:①且将此事写表奏上晋文皇帝。②他走把国家名器财物做人情耳。(3)动词后面带有宾语。或助语。这是跟近、现代汉语一致的。如:①用水头上攘之,将竹插于腰下。(动+补)(4)动词前有各种修饰成分。这跟近、现代汉语一致的。现代汉语里,处置式的否定式,一般只把否定副词“不”放在“将”和“把”前面,而不能放在“将”、“把”和动词的中间。如:不能不话放在心上。而唐宋没有这种限制。近代处置式对中古处置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1)“把”与“将”逐渐有明确分工。(2)处置式的谓语复杂化。①谓语可以由一个单独的动词充当,不带任何修饰成分和补足成分。②否定词可以放在“把”,“将”的后面。如:①我们把马匹都教人看守在这村里(兼语词组作谓语)②果然那些小妖一拥上前,把个长老绳缠索绑,缚在那些定魂棒上(连动词组作谓语)③宋江教戴宗……接济(连复句作谓语)④把那淫妇教他领了去变卖嫁人(联动套兼语词组作谓语)此外,用疑问代词作处置式的谓语,表示反问,从明代开始出现。(3)宾语复杂化。如:①将自己袖的一方丝巾……松柏儿(并列复句作“将”的宾语)②把他二爷东庄上收的子粒银,一包五十两,放在明间桌上,偷了去了(都是“子粒银“的说明语)(4)出现没有动词相呼应的处置式。①在对话中出现,带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说话者没有把话讲完,就停止了,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句式。如:我把你个大胆的泼猴,怎敢这等欺人!②“把(将)”的宾语较长,后面失去相应的动词。徐州工程学院内部整理资
本文标题:向熹《简明汉语史》期末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00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