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学过程中的困惑近两年来课程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实验教师的改革热情高涨;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氛围逐步形成……但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还是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之感,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困惑之一:对待学生差异,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的困惑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之间存在矛盾。新课程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较多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对于班级授课制的现状,这些学生的遗留问题对以后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制约,使他们在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不得不让人担忧。当前,我们的教学,必须克服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少数学生学习,多数学生陪坐的倾向。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动笔,每个学生都会听、会想、会说、会做。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要强化主体意识。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能让学生动口的地方一定让学生去说,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一定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笔的地方一定让学生去写,能让学生动脑的地方教师决不要包办代替。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喜欢哪一位老师,也就喜欢了他所教的这一门课程。要学生亲其师,老师必先爱其生。老师热爱、理解、尊重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活跃课堂气氛不可缺少的前提。学生在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愉悦、宽松、自由,学生感到“心理安全”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还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学。学生自主,就是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既然是自己做主,那么,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都应该由学生说了算。这可能吗?真是这样,我们的教学任务如何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如何达到?学生真的都具备了这样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老师干什么?我想,比较实际作法应该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事先规定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的,设计学习方法及学习步骤,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去利用老师教给的知识去探索,研究,感悟,积累知识,最后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在信息交往的方式上,提倡多向交往的方式,可以教师指名回答,也可以同桌互说互听,还可以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有表答自己意见的机会,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如果真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教学改革就会出现新局面,教学质量就会稳步提高。困惑之二:对待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困惑新教材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课改过程中教师急切地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但听几节课似乎成效不大,专家的报告、先进的理念要转化为教学实践,也需要一定的可操作性,教师对怎样提高自身素质产生困惑。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图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学生每一个发展的契机。令我们苦恼的是,在实际的课堂上又往往深受教案的束缚,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围绕传递知识的框框转,不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发掘教材内外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就事论事。实践已证明,教师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熟的有效方式。通过“教师每日十问”的设计,为教师形成反思习惯,解决教学问题,提升专业水平,优化自身素养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障。一问:上课前还有哪些方面我没有准备好?目的性和计划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细致地分析学生,充分地把握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进程,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准确地拟定教学目标并对学生多种可能的反映做出预期。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前准备越充分,教师在课堂上就越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出现僵局。二问:课堂上我组织教学的情况怎么样?有许多的事例可以说明,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教师组织教学的意识不强,组织教学的能力欠佳。因此,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教学贯穿在课堂的始终,而不仅仅是上课时的一个起始环节。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教”,还要知道如何整合新颖的教学内容,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协调教育内外部的期望、如何运用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更要学会自我评价与改进,从不断追问中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三问: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了吗?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学习、生命成长的场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活动是为了引发、引导、指导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建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教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如何让学生认真听讲、主动思维、积极配合、自觉学习。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包括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等,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渴望和动机,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四问:课堂上我尊重、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了吗?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让学生愿意学习、自觉学习、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尊重学生的学习,就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学习的不同方式。同时,学生是否愿意学,教师要把握;学生是否会学,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教师更应该清楚。教师在课堂上要不失时机、有目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五问:课堂上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收获?无论怎么评价课堂教学,学生在诸多方面取得成绩和成就、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是最为重要的。这里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不只有知识,还有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钻研精神、合作技能、创新意识等都是同样的重要。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片面的绩效观。通过借助教材的文化力量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理解与沟通、理想与追求、情感与态度诸方面获得良好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发展。六问:课堂上我恪尽职守、投入激情了吗?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与延续的场所,课堂充满着责任、充满着希望。青少年学生喜欢的是充满激情的教师,喜欢的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需要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产生对生诚挚的亲密感情、对教育教学的忠诚和热情。具备这种情感,教师才可能善意地对待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才可能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工作,才可能对教育教学充满激情,课堂因此充满生机,师生因此充满阳光。七问:我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落实得怎么样?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一种事先预设,其中主要包括教学目的的确定,以及为了实现这些目的而对学生状况的分析、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顺序和教学问题的安排。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是精心准备的,是有理论基础的,也是有实践依据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学设计是对课堂实施的一个理想蓝图,有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课堂上要力争用这一设计来实施。因此,教学的课后反思,必须要对比教学的实际过程与事前的设计,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课堂中出现了什么新的情况,又是如何应对的;要找出差距并分析原因,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采取补救措施。八问:今天我的“得”与“失”在哪里?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活动是一组没有底片的照片组成的。因此反思应成为教师的工作常规。教育教学是一门具有独特规律的科学,同时也是一个目的性、针对性、具体性以及灵活性都很强的实践活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善于总结,并把总结的经验应用于日后的教育教学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既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又拥有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九问:明天我还有哪些工作和任务?教师的工作繁忙、琐碎、庞杂,而且有压力、有倦怠,不仅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生的思想工作、处理班级事务,还要接受学校的统一领导、配合各种行政管理。如果不能及时协调和安排各种任务,那么教师的工作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处于忙乱之中,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讲究工作的计划性和有序性,是按时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压力、避免职业倦怠的前提。十问:今天我快乐吗?教师已经被公认为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通过个人的力量来立竿见影地改变外部环境不现实,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教师自己心态的调整和工作方式的变化。有人说:“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你喜爱的职业,那么你就没有一天在工作。那你在干什么?在享受啊!”又有人说:“一个人的幸福不是因为他得到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如果我们把教书育人看作最幸福的事情,就会在工作中获得快乐,产生成就感,产生满足感,我们何乐而不为。不会快乐思考的教师很难快乐地工作,不能快乐工作的教师很难享受生活的快乐。困惑之三:对待讨论合作式教学的困惑热热闹闹的讨论场景与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的矛盾。在我们的课堂中,会常见到这样一幕:当老师要求学生小组学习时,学生们有的东张西望,有的趁机做小动作,有的不读给别人听,有的不听别人读,各做各的。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并没取得实质性的学习效果。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新课程刚刚开始实施,学生刚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突然间要让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定感疑惑。在各种公开课上我们也经常发现,学生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我经过一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①、建立长期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②、在班级中利用一定时间开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向学生宣传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其中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策略,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③、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2、教给学生合作技能。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3、善察学生合作需要。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小组合作学习,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学生的合作热情似乎并不高。原本以为我是在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终于有一学生道破了天机:老师,这些问题我们不用讨论也都知道嘛!为什么还要讨论?原来如此,学生在学习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
本文标题:教师困惑及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02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