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苹果公司IMAC系列产品形象分析
苹果公司IMAC系列产品形象分析一,苹果公司企业形象分析总体定位—孤傲的独行侠㈠个人化的文化苹果公司取得傲人的成绩与一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计算机狂人”史蒂夫·乔布斯。乔布斯将他独特的个性魅力灌注于苹果之中,形成独一无二的个性十足的苹果王国。乔布斯以用户个人化引导产品和服务;以员工个人化来塑造公司文化和创新能力;以自身个人化获得一种自由和惬意的人生。将他的旧式战略真正贯彻于新的数字世界之中,采用高度聚焦的产品战略、严格的过程控制、突破式的创新和持续的市场营销。商业模式和设计创新iPod—iTunesMusisStore网上音乐商店—改变了人们购买音乐和听音乐的方式,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高达70%iPhone—空中应用软件商城,扩大了iPhone的销售额以及应用领域(空军、建筑等)在我看来,真正的独到之处是苹果具有一种敏锐的感觉和能力,它从不追随消费者,而是引领他们。苹果公司的设计过程不同于绝大多数的公司,传统的设计研究主要依赖于重点群体和客户对现有产品的反馈;但是苹果公司往往不太重视证据,更多的是依靠直觉。苹果公司把自己看作是革命性产品的创造者向消费者展示出他们可以有的、应该有的,甚至是难以抗拒的选择,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描绘出感性、理性和悟性兼具的个人生活体验。㈡病态的品质—完美主义控制狂苹果公司担当这个封号,可谓是实至名归,典型的标志就是:每当有重要产品即将宣告完成时,苹果都会退回最本源的思考,并要求将产品推倒重来,力求实现“三网合一”的完美理念。“三网合一”的完美理念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产品功能的同时,也要运用合理且巧妙的手段和方式进入人的情感世界。从这个层面来看,就要求不仅仅是要合理地处理计算机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脑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的完美契合,即“脑联网+互联网+物联网”,实现硬件、软件和脑件的三位一体,高科技与高情感完美地结合,兼具美丽与性能一体化。㈢“精简”哲学—LESSISMORE⒈产品开发策略1996年重回苹果后的乔布斯采取的第一步骤就是削减苹果的产品线,把正在开发的15种产品缩减到4种,而且裁掉一部分人员,节省了营运费用。之后,苹果远离那些满足市场份额的要求的低端产品,也不向公司不能占据领导地位的临近市场扩张。苹果公司只在每个类别内侧重于几个产品,投入时间和资金,力争使每个产品保持相对较大的稳定,尽可能的完善。随着时间的流逝,可以帮助建立产品的区分以及客户忠诚度。⒉选用人才方面乔布斯认为“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由顶尖人才所组成的一个小团队能够运转巨大的轮盘,仅仅是拥有较少的这样的顶尖团队就够了。于是,他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打电话,用于寻找那些他耳闻过的最优秀人员,以及那些他认为对于苹果各个职位最适合的人选。这样,形成了苹果公司的精英团队。1983年,百事可乐公司挖角高级管理人员—斯卡利,成为苹果电脑公司的首任CEO乔布斯与斯卡利(右)合影⒊设计方面苹果公司在把握艺术火候方面,有极强的造诣。它摒弃了矫揉造作的造型,混乱而繁杂的功能,将简单的几何元素与有机形态完美地融合,使产品的功能和设计实现高度地吻合。结果就是,产品经常使用的功能让人感觉浑然天成,毫无做作的感觉,形成了不可复制的“白色盒子”。二,IMAC系列产品形象分析㈠iMac系列产品发展历程1998年,推出第一代的iMacG3—果冻,到2001年7月18时,iMacG3机壳的颜色已经由最早的邦迪蓝发展为13种色系。1999年,推出iBookG32002年,推出iMacG4—台灯2003年,推出iBookG42004年,推出iMacG5—相框2006年,iMacCoreDuo2006年,MacBookPro2008年,MacBookAir,以及新设计的MacBook。2009年,推出升级版的iMac,Macmini和MacPro;10月20日推出小幅度更新的iMac,并推出世上第一款触控鼠标MagicMouse,MacBook更新为一体成形塑料,另外,Macmini推出server款。㈡IMAC系列产品形象分析苹果公司曲线型的标志似乎就在向我们发出某种暗号:产品发展的历程就是曲线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⒈自由主义关键词:饱满、亲和力、放纵、张扬、外向型、“没骨气”代表成员:IMACG3IBOOKG3纵然iMacG3在功能和设计方面存在不足,但是,不可否认,iMacG3确实开启了个人计算机的新时代。它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计算机和科技的观念,也为日后苹果王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What’snotacomputer”这一创新设计理念应用于iMac的设计过程中,结果就是造就了半透明、果冻般诱人的视觉形象。从左至右依次为:LisaiMacG3施乐Alto这个阶段产品的设计元素是:自由的曲线,伸展的线条,大量地采用半圆弧(iBookG3尤为明显)。舒展、自由、连续的曲线,搭配绚丽的色彩给人以饱满感、亲和力,形成了产品放纵、张扬的外向型的气质。但就我个人而言,过于饱满、自由的曲线给人以“笨重”、“厚实”、“膨胀”的视觉效果,即便是半透明的机壳也无法完全地削弱这种感觉。(如下图黑线标注处所示)iMacG3的圆弧曲线在iBookG3的设计中得到延续和强化。半圆弧的软性形态没有较为硬性的有机形态与之相互衬托和对比,并且,产品炫丽的色彩与过于自由的曲线结合,使产品具有强烈的女性化特征,看起来“没骨气”,过于女性化,不硬朗。(如图中白线标注所示)⒉后自由主义关键词:过渡、收缩、有限制的放纵、内向型、高品质、科技代表成员:IMACG4IBOOKG4IMACG5IMACCOREDUOMACBOOKPRO所谓的后自由主义:指的就是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自由主义阶段产品过于放纵,外向型的设计元素,转而采用有限制的、内向型的曲线形态。产品逐渐具有理性的特质,但仍旧可以看到产品内在的遗传性。这个阶段的产品明显的就可以观察到:此前过于饱满的自由曲线形态和大圆弧元素得到了收缩和限制,由直线和基本的曲线所取代,使产品形成了内向型的亲和力,多了份灵动的感觉。(如下图黑色线标注所示)由更多的直线构成基本的曲线,较为理性产品的四角开始出现规则的圆弧过渡,产品的边缘处形成了规整、平滑的高光效果,时尚感、科技感十足,同时也彰显出苹果公司对细节的追求;但多少会有模拟时代感的意味。另外,材质和纯色的使用也体现了苹果公司对于高品位的探求。(如下图黑线标注所示)规则平滑的高光理性的圆弧过渡iMacG4是苹果公司在这一阶段,甚至是发展史中的经典、革新之作。在构思新iMac的时候,苹果认为它不应该在沿用旧电脑的理念,应该让新电脑的每个元素都回复自然,因此,iMacG4的设计来源就是乔布斯家中花园内的向日葵,结果就是创造了Flat-Sceen的形象。iMacG4的外观、材料、架构都产生了一种效果,给人的感觉就像在讲述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就是液晶显示器是如此的灵动、飘逸和自由,好像会飞起来。大大地削弱了计算机的厚度,弥补了iMacG3“笨重”、“厚实”、“膨胀”的视觉形象。它也成功地为苹果公司赢得忠实的“台灯”(iMacG4的昵称是台灯)粉丝。另外,iMacG4本身就是个优秀且富有说服力的代言人,它完美地展现了苹果公司的文化—近乎病态的完美主义,力求实现“三网合一”的设计理念,实现物与人在情感世界的亲切交流。⒊理性主义关键词:刚柔相济、理性的自由曲线、“锐利”、“傲骨”、光芒代表成员:MACBOOKAIRMACBOOK升级版的IMACMACMINIMACPRO这个阶段产品不仅四角圆弧过渡,而且四周也出现了曲面过渡,反应在侧视图上就是一条曲线过渡,感觉更加的平缓、自然。左图是旧款MacBook右图是新款MacBookAir从上面这组对比图片中就可以很明显看出,圆弧过渡+曲面过渡比较之前的单纯采用规则的圆弧过渡的产品,感觉更加的典雅、亲近、精致,突出铝材特性的同时,也减小了视觉上的厚度;采用规则的圆弧过渡的产品会产生些许模拟时代的感觉,略显造作和过于硬朗;而圆弧过渡+曲面过渡的产品弥补了这一缺点,而且更具品位感,彰显出一种略带柔和的张力。就我个人来看,苹果公司设计新产品的过程中,似乎借鉴平面设计中的原理—点与面的对比所产生的不同的视觉效果。为了方便解释,暂时把圆弧过渡可以简单地看成是对产品倒小角;圆弧过渡+曲面过渡看成是对产品倒大角。倒小角的产品会在面与面的交接点处产生小的亮点,当产品在与周围的空间环境相结合时,会将视觉中心集中到小亮点上,降低对本体的视觉向心力,使得产品的整体感减弱。相反,倒大角的产品在面与面的交接处过渡均匀,无刺眼的亮点,从而就会将视觉焦点集中到产品主体上。同时,也使产品形成了漂亮的高光带,尤为“上镜”。直线与曲线相互衬托(上面两张图片中红线的标注)产品采用锐利、干练的直线与圆滑、柔和的曲线,一方面,软硬形态相互衬托对比,形成“刚柔相济”的中性形象,更富张力、“傲骨”;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其一体化的概念,整体感更强。简约干练中彰显独到的智慧与品位。IMAC系列产品形象总结:iMac系列产品的成长过程=乔布斯在不同时期的状态在离开苹果电脑公司之前——自由主义,过度的放纵张扬1996年重回苹果电脑公司之后——后自由主义外向型内向型感性理性2007年改名为苹果公司——理性主义,刚柔并济;谦虚与“傲骨”并存力求每次完美地亮相,华丽地收场,始终贯彻“三网合一”的完美理念即“脑联网+互联网+物联网”,实现硬件、软件和脑件的三位一体,实体与虚体之间实现完美地契合。高科技与高情感完美地结合,兼具美丽与性能一体化。结束——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苹果公司IMAC系列产品形象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0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