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6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年1月第5卷第1期ChineseJournalofDisasterMedicine,Vol.5,No.1,January,20171•指南与共识|GUIDELINEANDCONSENSUS•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2016Nationalconsensuson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inChina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SpecializedCommitteeofChineseResearchHospitalAssociation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17.01.001执笔者及单位:王立祥(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孟庆义(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余涛(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通信作者:王立祥,E-mail:wjjjwlx@163.com;孟庆义,E-mail:mqy301@sina.com;余涛,E-mail:dryutao@163.com人类这一具有生命的机体,自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拉开了与死亡进行抗争的大幕。而作为抢救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CA)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1-2]。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仍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3]。近年来,我国CA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目前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CA,发病率已渐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整体抢救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CA患者神经功能良好的出院生存率仅为1%左右[4-8]。CA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引发CA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心室纤颤(ventricularfibrillation,VF)、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心室停顿以及无脉性电活动(pulselesselectricalactivity,PEA),后者并称为电-机械分离。CA本质上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多种疾病或疾病状态的终末表现,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首发症状,常常是心源性猝死的直接首要因素[9]。CA发作突然,约10s左右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如在4~6min黄金时段及时救治可获存活,贻误者将出现生物学死亡,且罕见自发逆转者。CPR就是应对CA,能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以期达到心脏自主循环恢复(retur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自主呼吸和自主意识的挽救生命技术。因此,大力提升临床急救的施救能力,切实实施高质量的CPR,也就成为了CA抢救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保证[10]。已经证实,大部分CA发生在院外,部分患者CA发作前会有先兆,及早识别CA发作,发作时第一反应者及时实施CPR,获得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externaldefibrillator,AED)及时除颤,当地有高效、专业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是决定患者存活的关键[11]。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医疗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CA患者的整体抢救成功率,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和高效的CA综合防治体系[12-15]。这一防治体系贯穿CA前预防,CA抢救的CPR全程直至CA复苏后处理的完整过程。强调CA前要以“预”字为纲,变被动抢救为主动防控;突出抢救中以“化”字为主,使CPR科学技术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准确把握CA患者和CPR技术共性标准和个性特点,辨证施救与科学化解;CA后则以“生”字为重,尽显敬畏生命、拓展生命的CPR发展观,优化CPR后管理的全过程,使生命得以恢复和延续。从古人的唤醒和刺激复苏法,到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胸外按压人工循环法及体外心脏电除颤法三大要素构成的现代复苏术,均是人类对死亡发生机制逐步认识的结果,随着时代进步与医学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死亡的认知与复苏方法的认识相向而行永无止境。为规范和指导我国CPR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突出具有中国特色的CPR整体方略与目标,提高CPR临床医疗水平,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汇集国内CPR领域专家,基于国际CPR指南的科学共识,结合我国国情和具体实践,涵盖了CA前期的预防、预识、预警的“三预”方针,CA中期的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三化”方法与CA后期复生、超生、延生的“三生”方略,共同制定了《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作为指导我国CA综合防治体系构建和CPR临床实践的行动指南,为政府部门机构、医院、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团、公益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广大医务工作者、公务人员、教师、市民及群众等单位、团体和个人,提供有关CPR科学的专业指引和参考[16]。1CA前期的“三预”方针CA前期是指患者未发生心搏、呼吸骤停前的时段。狭义的理解是指发生CA前极短暂的先兆症状时间,往往只有数分钟至数小时。这里定义的CA前期应该涵盖患者真正出现CA前的整个时间过程,这期间从个人到家庭、社区和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乃至整个社会,每个相关要素的构成都会成为决定CA患者生存与否的关键。CA往往猝然发生,抢救过程中任何失误和延误均可导致不良预后,因此,在CA发生之前应强调“三预”方针:预防、预识和预警。1.1CA前期的预防CA前期预防首要是应该建立相对全面的综合预防体系,“预”强调的是意识,“防”侧重的是措施。CA前期预防体系是指组建专家委员会制定相应的方案,相关部门配备防治器材,普及培训志愿者,筛选CA前期高危患者,评估其风险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建立的一套有效运行的综合预防体系。该综合体系应该涵盖从个人到家2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年1月第5卷第1期ChineseJournalofDisasterMedicine,Vol.5,No.1,Janurary,2017庭,从社区到社会,从医院到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从救护到医疗,从群体到个人,从健康个体到冠心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HD)患者的多维立体预防体系。建立“家庭初级预防、社区中级预防、医院高级预防”的三位一体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OHCA)预防急救新模式。1.1.1CA前期的家庭预防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每个年龄段的成员都有出现猝死的风险和可能。婴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因为各种意外和环境因素导致CA[17]。冬季容易发生的婴儿猝死综合征、气道异物窒息和环境温度过高/过低等都是婴幼儿出现CA的常见原因[18]。儿童CA多因为感染、癫痫、各种意外、哮喘或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因引起[19]。各种意外、毒物接触、过劳猝死、激动猝死、房事猝死等都可能是导致成人CA的原因[20]。然而,对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发生CA的首要病因还是CHD等各种心血管疾病[21]。60岁以上老年人一般存在慢性基础疾病,加之自身特殊的生理改变以及自我防护能力降低,容易因为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气候、窒息以及心理刺激引发CA[22]。因此,每个家庭应该树立健康、和谐的家庭文化,彼此关心健康问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掌握个人健康状况;及时就医治疗,相互督促规范治疗;积极配合社区慢性疾病的管理。首先,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应学习急救特别是CA的相关科学知识,知晓不同年龄段的家庭成员可能出现的CA高危因素,采取措施避免和预防其可能受到的伤害和意外。其次,每个家庭应该掌握力所能及的急救技能,制定家庭急救预案或计划,拟定转运路线[23]。第一,要学会正确启动EMSS,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学会启动、利用当地社区或单位的辅助应急救护资源。第二,要掌握哈姆立克(Heimlich)手法,能够为气道阻塞(食物嵌顿或窒息)的家庭成员进行现场急救。第三,要掌握正确的CPR技术,学会AED的使用,最好是参加规范的CPR技术学习班(医疗机构、社区或各种公益组织开办),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掌握正确的CPR技术,也可以利用网络和视频等形式开展自学。第四,要根据家庭成员的健康和疾病状况掌握特殊的健康监测和急救知识,例如监测体温、血糖和血压,应用家庭远程生命监测装置等。最后,应该配备适当的急救装备,以防万一,例如:建立家庭急救信息卡,包括家庭具体住址及附近地标建筑、联系人电话、家庭主要成员既往慢性疾病史、药敏史等,放置于固定电话旁或固定位置,便于拨打急救电话时快速、准确提供相关信息;设立家庭急救药箱,配备常见急救物品(乙醇、方纱、绷带、手套等)和慢性疾病家庭成员可能需要的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卡托普利、安宫牛黄丸、止喘药等);特殊的抢救设备,如AED、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制氧机等。友好、互助的邻里关系不仅促进日常的心理、生理健康,也有助于在危急时刻相互扶持,共渡难关。1.1.2CA前期的社区预防OHCA患者的存活依赖于社区内各种相互支持的要素,即旁观者第一时间识别CA,呼救,启动EMSS,立即实施CPR并及早电除颤,直到EMSS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接手,并将患者快速转运至医院急诊科或导管室,之后转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进行复苏后治疗。理想情况下,所有OHCA患者都应该接受旁观者CPR和除颤,否则等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后才实施CPR和除颤,患者存活的概率极低[24]。因此,秉承王一镗教授“三分提高、七分普及”的“三七”理念,在社区建立完整、有效的预防体系是OHCA防治的关键[25-27]。不同社区CA者的复苏效果有明显差异,这与患者的基本健康状况、合并症严重程度和社区条件差异有关,后者关系到院前急救生命链各个环节的细节差异,涉及到社区是否有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急救员”及其数量和实施CPR的质量、社区医疗转运人员和工具、社区有无除颤设备、呼叫系统、应急预案、反应策略、经常性的急救演练和社区生命关爱文化氛围等[28]。理想的社区CA预防体系建设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普:全面、全员宣传动员,普及OHCA的科学和知识,提高居民健康和急救意识,营造互助和谐、关爱生命的文化氛围。科普教育应该利用全媒体(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海报、宣传单张、手册、微信、微视频、流媒体等)进行广泛、持续的宣传,内容应该科学、准确,形式多样,充分利用社区医疗的一级预防和健康教育平台。(2)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讲求实效的CPR普及培训。首先从社区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公安干警、消防警察、教师、公共交通系统(机场、车站、地铁等)工作人员、安保人员、导游等开始,逐步扩展到慢性病(心血管疾病)患者家属、大中小学生、公司白领、职员、普通百姓等广大社区人群。同时广泛开展志愿者、企事业单位、公司、工矿企业、社团机构、公益组织等社会团体和个人的CPR技能培训。广大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学(协)会、红十字会组织、专业医务人员等专业机构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支持和咨询,指导并带领社区的各种机构、团体开展有偿、无偿的培训活动。培训活动形式、规模可灵活多样,但内容一定要正确,理论结合实践,真正使参加培训的人员掌握正确的CPR技能并敢于在必要时实施。鼓励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将CPR纳入教育对象、成员的基本安全技能教育和培训[29]。(3)人员:经过培训的各类社会人员都是第一反应者的最佳人选,培训人员的数量越大,第一反应者CPR的比例就会越高。针对我国CPR普及率低于1%,医务人员向家庭成员传授CPR技术低于1%,院外突发CA患者复苏成功率低于1%的“三低”窘境,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启动了“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525+(我爱我家)工程,即5年内CPR普及共2亿人,每人培训5户家庭,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精准CPR普及之路,以此提高公众的
本文标题:2016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04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