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企业文化与全球品牌的故事
百万自由职业者的选择,CCTV专程报道威客网赚!闲暇时间,别再浪费时间,快来赚零花钱啦!通道一☞点击进入通道二☞点击进入通道三☞点击进入按下ctrl键并把鼠标移动到下划线字上面,出现手形鼠标后单击打开对应网站。本资源取自于互联网,仅供测试下载使用,版权归原创者及出版方所有;请下载后于24小时内自觉删除,若不如此做产生的版权纠纷由你负责,谢谢合作!企业文化与全球品牌品牌背后的故事品牌是什么?企业识别与品牌战略(1)全球性品牌,一直都被视为企业的印钞机。只要有正确的品牌商标,加上大笔的广告预算,那些加了糖的柠檬水、油嗞嗞的肉饼、普通的T恤与运动鞋,都可以摇身一变,脱胎换骨,以高于制造成本好几倍的价格,卖给那些容易动心、喜爱购物,甚至头脑有点简单的消费者。但是,也有不少知名品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管理失当或产品遭到抵制。麦当劳、可口可乐、迪斯尼,以及美国的一些汽车制造商,都正在与销售额下滑和利润缩减这两大敌人苦苦缠斗。美国知名品牌的背后,隐含的是人们对全球生活方式齐一化的害怕与期待,而且,这种齐一化是向着美国的生活方式靠拢。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全人类的品味与文化偏好,将找到最小公约数,也就是说,彼此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小。过去,对于那些后工业化的、发展中的,以及非资本主义世界的国家来说,这些品牌除了代表可靠的品质与服务,还代表了一种融入美国生活方式的感觉;即使只是单纯的吃吃喝喝,或者享用某种商品,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种解放的象征。然而,等到人们对物质匮乏的记忆逐渐褪去,手边可动用的收入提高了,对于美国生活方式与消费形态也有了基本的认识,美国大众品牌的新鲜感以及那股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就渐渐开始消退。现在的消费者,不再追求齐一化,向美国人看齐;相反,他们偏好自主性、多样性,以及与众不同的商品,借以表现个人品味与独特个性。在这样的趋势下,个别国家与区域的品牌重新受到青睐,包括美国也不例外,例如,孤星之州——德州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反全球化人士眼中的猛兽——美国的大众品牌,在1990年代,的确有过一段黄金岁月。这个时期,正好是铁幕倒下后的十年。不过,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一些强调差异化、定位明确、管理制度完善的品牌,而且数量有增无减,前景也极为看好。一些刚开发出新品牌的日用产业,如电信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科技业,甚至一些资本设备的生产者,也加入了品牌竞争的行列。品牌是什么?本书想要问的是:大企业家、营销专家、广告人、零售商、嗜品牌成瘾的青少年,以及反全球化人士口中,那个深不可测的专业术语——品牌——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品牌就是产品的灵魂。品牌帮助消费者做选择,因为它代表了可靠的品质、形象与售价。如果经过适当的营销与特意的营造,品牌甚至会触发消费者心中强烈的情感认同,进而强化他们对于产品的忠诚度,而这种忠诚度,有时甚至可以持续一辈子。因此,拥有品牌的公司,必须能够掌握业务的重心,重视品牌价值,避免掉入盲目扩张,降价促销,以及唐突地进行现代化等陷阱当中。显而易见,品牌战略成功的企业,相对于那些品牌政策混乱又无实效的产品制造商,成长比较快,获利也较为丰厚。品牌形象根植于企业文化请记住一点:企业在快速成长时,企业识别形象必须与公司品牌及专业上的核心价值互相协调、彼此一致。一家企业从创业之初,就可能会犯下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从公司的创始者(通常也是品牌的创造者)开始,世代接班之路很少有平顺的。那些成功传承至第三、第四,甚至第五代的上市公司,由于专业经理过于死板的官僚作风,使得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出现动摇,受雇的首席执行官和贪婪的股东对“自己本身”的忠诚度,远远大于对“公司品牌”的忠诚度。此外,企业的合并与收购(通常是由好大喜功的高级经理所提出),通常带来的麻烦比好处还要多,因为在并购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与品牌形象将因为粗糙的多元化策略,而遭受到无可弥补的损伤。这种企划书上写得漂漂亮亮的野蛮多元化政策,带来的合并“综效”往往就是把品牌毁掉,因为品牌在合并的筹码中,往往像被当作过继的子女,弃置一旁,不得人疼。品牌背后的故事品牌是什么?企业识别与品牌战略(2)企业文化的概念可能更令人难以参透。约翰·米德顿(JohnMiddleton)曾指出,企业文化与工作环境的气氛有关:“我们在这里(指工作场所)做事的方法”反映了“日积月累的共同价值与信念”。企业文化树立了组织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例如,求变或守旧;创造力或服从性;团体导向或个人主义;以及顾客导向或重视内部等。整个社会环境和国家文化,包括社会知识、礼仪、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等,都会影响个别企业的文化,例如影响公司的阶层划分、信息分享、员工参与、协商与沟通模式、男性与女性的角色、工作报酬和劳资关系等。即使置身于相同的国家文化中,如同样在美国,加州的企业经营方式与达拉斯或德州即不相同,更遑论与纽约或底特律的差异。而这种现象在那些拥有较多历史性区域差异的国家,更为明显。产业部门形态的不同也是差异来源:银行与钢铁厂、货运行,或个人工作室的企业文化就截然不同。英国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查尔斯·韩第(CharlesHandy)提出了四种不同形态的组织文化:1.集权式的文化(powercultures):权力中心只有一个,通常是由一位具有领袖魅力的创始人或其继任者,以相当权威化的方式运作。企业的领导方式很强势,有决断力,反应速度很快。而中间管理阶层采取主动的空间不大。这种企业文化,在决策正确的情况下,有助于公司快速成长;但是,同样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如果决策错误,将为公司带来灾难。这种企业文化在公司刚起步的头几十年经常可见。2.各司其职的文化(rolecultures):在大型且注重既定程序的公司里经常可见,每个人的角色、工作程序,以及授权程度,均清楚界定。在这种文化之下,既定的工作说明与工作程序比个人特质重要。这类组织相当稳定而规律化,但也缺乏弹性、步调迟缓。一些历史悠久的银行与保险公司,以及集团企业(如日本的株氏会社)、国营企业等,均是典型的例子。3.任务导向的文化(taskcultures):利用小规模的工作团队,以建立网络与人际互动的方式完成任务,个人可以高度掌控工作。公司的阶层组织属于扁平式的,工作形态则属于非正式的。这种企业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公关公司、房地产经纪公司,以及销售公司等。4.重视个人的文化(personcultures):主要由个人主导工作,强调个人价值与专业,工作者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这种企业文化在顾问公司、律师事务所、学术界、研究单位,以及杂志媒体业等屡见不鲜。健全的企业文化是公司的珍贵资产。它可以确保机构长期有好的表现,因为它是由企业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与经营环境一同演化,而且与母国的国家文化一致。口耳相传的企业历史,包含闲聊、英雄传奇和企业哲学,与公司的人事政策一样重要,包括“谁新来了”,“谁被炒鱿鱼了”,“谁升官了”。同时,企业偏好的管理方式也很重要,偏好权威式、自由放任或参与式,正式与非正式程序等。对于长期的员工来说,有了健全的企业文化,可以培养出归属感与强化工作动机。企业文化将因为不顾后果的裁员、外包,以及合并、收购等,而遭到破坏。正如迪尔与肯尼迪(TerrenceDealandAllanKennedy)所言,这些都是基金经理利润导向思维的结果。这些基金经理过度强调短期的股东价值,因而摧毁了企业的社会性根基,而这对于企业长期的组织健全与繁荣是非常重要的。当工作变得没有保障,“自我优先”随之成为员工生存的不二法门,对企业的忠诚度就成为第一个牺牲品。裁员与外包背叛了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公司独门的技能与对企业的集体记忆,亦将丧失殆尽。至于对外包的合同工来说,由于同样的工作,待遇却较低,因而与公司的关系疏离。那些在公司内部生存下来的人觉得有罪恶感,士气低落,经常请假,低调且阳奉阴违。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以及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也由此遭殃。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企业并购之际,被并吞企业的文化被迫出局,因为基金经理认为,人事费用的下降就是产生“综效”的证据(实际情况是,这种所谓的综效几乎从未实现过)。品牌背后的故事品牌是什么?企业识别与品牌战略(3)对于品牌管理而言,企业的识别扮演关键性的角色:想要成为市场信任的成功品牌,品牌形象与企业识别必须具有一致性。迪斯尼高喊的家庭价值必须在企业本身的行为中实践出来;维珍朝气蓬勃的形象,应该反映在公司内一种不拘小节的自由气氛中;而宜家与乐高亲切的形象,则应该在实际与顾客的关系中加以落实;或者,银行应该给人一种受尊敬且中规中矩的印象。因此,当保守的德国银行家所组成的稳健机构——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Bank),被形象较为躁进的安联保险(Allianz)收购时,不仅赔上了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也赔上了顾客信任、存款量,乃至利润。一个国家的整个商业文化,对于企业识别以及品牌形象也相当重要。德国与日本的产品,代表的是卓越的设计与技术,以及可靠的品质,而这两个国家的企业组织则属于参与式官僚体制(participativebureaucracies)(即前面提到的“各司其职的组织文化”)。法国与意大利的产品素以设计感、鉴赏力及创意闻名,而其企业通常属于集权式的文化,即一种强调权威的制度,上级与下级的界定分明,员工之间的关系较为疏离。虽然产品的设计令人赞叹不已,但是产品品质、运送,以及售后服务,则令人不敢恭维。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国家的风格各异,就个别国家来看,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将不同的国家文化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情况呢?化学与药品制造商赫司特(Hoechst)与隆普朗克(RhonePoulenc)合并之后,成为一个混血的综合体,改名为安万特(*entis)公司。两家原已建立良好品牌形象的公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新面孔——一个没有味道的中性人,一家无法识别的公司。不论原来这两个独立的公司的产品品质有多好,合并之后,销售量却注定要下滑,而事后证明也确实如此。后来,安万特成为另一家企业并购的对象,2004年被一家规模比自己还要小、但有法国政府支持的企业圣诺菲(Sanofi)公司所并吞。本书的内容本书汇集了18个经典案例研究,涵盖的产业领域为七大核心日用商品部门——食品、饮料、零售、服饰、电子、交通,以及娱乐,来说明企业成长、企业识别以及品牌开发之间的紧密关系。书中不仅介绍成功的故事,也对照列举了失败的、前景黯淡的,以及仍在持续努力中的企业个案。其中,有些情况是某个品牌或公司的独特经验,但也有一些情况具有共通性。这些通例,可以加以撷取,而成为后人的他山之石。一、食品业麦当劳(McDonald’s),无疑是最让人跌破眼镜的纯美式管理风格的公司。它所强调的机器自动生产、标准化品质、清洁,以及快速服务,代表了全球快餐业界的一个标杆。在买下麦当劳兄弟的所有权后,雷·克罗克(RayKroc)借由形象创造,以及对特许经营者与员工的严谨纪律,创造了麦当劳的成功。不过,近几年来,消费者在过于饱和的市场中,丧失了对于高热量汉堡包的热情。麦当劳则以推出更为多变的餐点,并配合降价的方式,作为回应。不过,这种降价促销的手法,是市场开始走下坡、前景堪虑的征兆。玛氏(Mars),以此命名的公司及其产品(包括糖果与宠物食品),是由弗瑞斯特·玛氏(ForrestMars),即创始者的儿子所建立,目前仍是一个定位明确的家族企业。史宾利-莲(Sprüngli-Lindt)也与玛氏公司的情况类似,它是瑞士高级巧克力鼎盛时期之后,唯一存活下来的巧克力制造商,在第五代时安然度过一次危机,并且成功地将其瑞士莲(Lindt)品牌定位为全球性的特级巧克力。龟甲万(Kikkoman)的历史,则比前述两家公司长了好几百年。过去几十年间,茂木(Mogi)家族成功地把酱油变成世界性的调味品;其多元化经营的范围也并不大,且专注于特定领域(食品业),因此,这个传统的家族企业历久不衰。在日本1980年代的过度投资之前,它曾历经一桩与酒有关的危机,但幸好能够及时转危为安,并重新站稳步伐。而在1992年以后,龟甲万也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冲击下全身而退。品牌背后的故事品牌是什么?企业识别与品牌战略(4)
本文标题:企业文化与全球品牌的故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0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