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畜共患病》课程论文作者:刘祥志学号:20150926班级:财务2015022016年12月06日我国被忽视的禽流感及流行特点1摘要: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尤其是贫困地区畜禽养殖户的健康,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狂犬病、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炭疽、钩端螺旋体病、棘球蚴病、囊尾蚴病、利什曼病和肝片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及防治现状进行了概述,旨在为我国更好地防控乃至消灭上述疾病提供流行病学信息。关键词: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流行特点;防控措施;中国引言:人类在生活中与牲畜和家禽有着频繁和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从事畜禽饲养的居民。全球9.11亿的贫困农村人口中,有4.11亿的人饲养畜禽。牲畜及其副产品传播的疾病对人类、畜禽和野生动物的健康和生存都构成了严重威胁。相对“艾滋病、结核和疟疾”三大疾病来说,某些人畜共患病发病率较低,且不易诊断,常被社会忽视,尤其是在医疗设备欠缺的国家和地区。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Neglectedzoonoticdiseases)指的是与贫困有关,严重威胁畜禽饲养户和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生存的人畜共患病。这些疾病虽发病原因不同,但均危害严重,其不仅造成畜禽及副产品的损失,且危害人类特别是贫困地区畜禽养殖户居民的健康,使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缺失,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偏远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1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2010年WHO出版的第三次关于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的报告中列出了12种疾病,除裂谷热和人类非洲锥虫病在我国不存外,其他9种(囊型棘球蚴病和肺泡棘球蚴病合为棘球蚴病)均在我国有病例报2道。本文将被忽视的人畜共患在我国所存在的病种按病原生活史分为四类,并列表介绍了其流行现状。1.1.1狂犬病为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在常规监测防控下其发病有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然危害严重,年发病数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病例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夏秋季高发。截至2010年,我国养犬数量已达到或超过2亿。董关木等调查发现犬总带毒率为2.56%;监测点中江苏犬带毒率最高,达20%。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当犬群免疫率达到70%时能有效阻断犬间传播,但我国犬疫苗接种覆盖率明显低于所需阈值,在农村地区甚至10%。调查发现,近年狂犬病流行呈现出从南部到北部、从高发地区向邻近的中低发地区蔓延的趋势。前,我国采用“管、检、免、灭”方法,以消灭犬间狂犬病为重点进行防控,力争达到WHO提出的2020年全球消灭人狂犬病的目标。1.1.2牛结核病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人数的14%,疾病负担居世界第二位。据报道,5%~10%的人结核病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在我国,15~20岁青壮年,尤以环境艰苦且从事高强度劳动者易多发此疾病。随着奶制品在人群中的销售增多,人结核病发病率也在上升。牛结核病多危害奶牛产业,曾于20世纪50年代发生过大暴发,局部地区阳性率曾高达36.4%,经过防控于1987年下降至5.43%。近年来随着牲畜流动和交易增加,奶牛结核病疫情有上升趋势。研究发现牛结核病阳性率随牛年龄的增长而上升。31.1.3布鲁氏菌病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人畜布鲁氏菌病疫情严重,后由于政府重视,加强了检查和防治,使该病疫情在1992年达历史最低水平。自1993年出现疫情反弹,至2011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年报告病例已达到历史最高(3万以上),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发病人群以青壮年、农民为主,发病季节以3-8月高发,原因可能在于该时期为家畜分娩高峰期,农牧民密切接触病畜机会增多。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牛羊饲养增加,动物布鲁氏菌病也呈上升趋势。2009年动物发病数较2008年增加了49.12%。1.1.4炭疽,检索1989-2010年文献,共统计出84例人炭疽病例,散发于我国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青壮年农牧民是高发人群。此外毛皮厂工人常因接触畜禽及其产品机会多而导致职业性炭疽。新疆地区人炭疽暴发病例数最多,占总暴发人数的15.8%。甘肃、四川和内蒙古等地区每年也均有人炭疽病例报道,近年疫情呈上升趋势。1.1.5钩体病1955-1998年我国钩体病累计发病人数高达240多万,经过50年的钩体流行病学研究和以菌苗为主的综合防治,钩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近年已达历史最低水平。目前病例以农民和学生为主,主要通过田间劳作和嬉水接触疫水而传播,8-9月为高发时间段,可能与水稻收割季节农民接触疫水机会增多有关。2005-2009年李青等、刘波等对安徽省钩体病病原学监测发现,20种鼠类中至少有一半为带菌鼠,黑线姬鼠、灰褐家鼠和灰麝鼠带菌率分别为8.94%、5.06%和5.38%。2.1人畜共患病的流行与畜牧业的发展有关4人畜共患病的流行与畜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畜牧业发展了,畜禽养殖量增加,人畜共患病发生的机率也随之增加。在畜耕为主的年代,以马属动物为传染源的马传贫、马鼻疽等疫病较多发生,而在机械化程度很高的今天,以农耕牲畜为主的传染病就相对少发生,当然我们也不否认防疫工作者的努力和防控措施得力,相对养殖量的增加,以畜为传染源的疫病就发生的多。例如山西省2002年全省羊的饲养量为923万只,羊感染布病的阳性率为1.3%,人间布病患者2673例;到了2008年全省羊的饲养量为1167万只,羊感染布病的阳性率为3.4%,人间布病患者4834例。在全国范围内也一样,内蒙古是养殖大省,布病患者最多,使得布病呈现北高南低的现象。当然布病的发生也不单单与养殖量相关,也与检疫工作等其它因素分不开。2.2人畜共患病的流行与季节有关许多人畜共患病的流行受季节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这些疫病受畜禽生产季节性周期、生物媒介、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布病主要在春季产羔季节暴发流行,这是因为布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关系非常密切,气候恶劣、水草不足,病畜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流产,增加传染机会,又使健康畜体质减弱,对布病易感。寒流、酷热等因素也影响人的抵抗力而发病。2.3人畜共患病的流行与地域有关人畜共患传染病多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发生与宿主动物和疫源地的分布密切相关,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当然也与生态环境、动物品种与数量、人类活动方式与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如牧区犬和5羊交叉感染造成棘球蚴的流行;南方蚊子等生物媒介多,疟疾、登革热易于流行,北方牧区牛羊饲养量大,布鲁氏菌病易于流行,因此就呈现出布病北高南低的现象,而动物狂犬病的发生主要以长江为界呈南高北低;而2005年猪Ⅱ型链球菌病则在四川部分地区暴发。2.4人畜共患病的流行与社会因素有关社会因素在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环节中占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市场因素,市场需求左右养殖动向,市场行情好,养殖积极性高,防疫工作就做得好,相反,则不然。为了减少成本,养殖户不愿进行免疫,从而增加了疫病流行的机率。另外市场流通、人员流动也是人畜共患病难以根除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市场经济十分活跃,畜禽和畜产品流通频繁,收购者走村串户,到处乱转,边界站缺乏必要的诊断手断,动物和动物产品交易频繁,特别是跨省跨地区,势必增加了人畜共患病流行的机会。3.总结综上所述,相对于艾滋病、结核、疟疾等急性传染病而言,这些人畜共患病发病率低,造成的危害为慢性。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在我国的防治工作虽未被忽视,但分布的种类繁多,除狂犬病和利什曼病的主要中间宿主是狗外,其他病种对牛、羊、猪等家畜及野生动物危害严重,造成畜牧业的巨大损失,甚至导致生态危害。随着全球性畜产品贸易的流通,人畜共患病传播的地理屏障逐渐消失,而人们对人畜共患病的防范意识仍较淡薄,加上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使得该类疾病的暴发与流行机会大大增加。如相关6调查发现,帯绦虫病、囊尾蚴病、肝片吸虫病患病率相比10年前有显著上升。因此,加强对人畜共患病的全面控制刻不容缓。
本文标题:人畜共患病课程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08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