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人畜共患病防控情况总结
1人畜共患病防控情况总结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按照病原体的生物属性分类,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等。人畜共患病可源于与人类密切接触的家畜、家禽和宠物,也可源于远离人类的野生动物等。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人畜共患病共有800多种,这占到了可感染人的传染病种类的60%,病原体涉及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多种生物。在新发传染病有75%都是人畜共患病。据2007年统计,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种有16种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动物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的巨大储存库,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甚至破坏,动物病原体的遗传变异和跨种传播的风险增大,人畜共患病对人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畜禽及其产品的流通日益频繁,布鲁氏菌病、结核病(以下简称“两病”)和狂犬病等重要人畜共患病出现抬头趋势,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并已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畜共患病防控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进一步掌握人畜共患病疫情情况,科学制定防控措施,现把我国近年来人畜共患病防控情况总结如下:2一、我国人畜共患病防控总体情况(一)人畜共患病疫情总体平稳1.布鲁氏菌病2011年,全国畜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形势仍较重,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内蒙古、吉林、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四川、陕西、青海、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3个省(区)335个县722个乡6208个村发生布病疫情,发病牲畜116795头(只),死亡580头(只),死亡率0.5%。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发病羊108633只;陕西省938只,吉林省937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31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奶牛发病932头,浙江省460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别为375头和360头;内蒙古自治区其它牛发生布病716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4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湖南、海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甘肃等19省(区、市)没有发现布病临床病畜。2.结核病2011年,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牛结核病疫情上升外,全国其他省牛结核病疫情呈现下降趋势。内蒙古、吉林、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3个省(区)133个县195个乡396个村发生奶牛结核病,发病牛3394头,死亡51头,死亡率1.5%。其中新疆3奶牛结核病发病2230头,死亡39头;浙江奶牛发病401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奶牛发病146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海南、重庆、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甘肃等19省(区、市)无临床结核病畜。3.狂犬病2011年,全国狂犬病疫情稍有上升。河北、内蒙古、安徽、河南、湖南、广西、四川、重庆、云南等9个省(区、市)98个县253个乡325个村发生狂犬病疫情,病犬434条,死亡271条,死亡率67.07%。4.棘球蚴病2011年,棘球蚴病发病范围增加、但发病数减少。据内蒙古、四川、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4个省(区)的资料显示,有95个县308个乡2542个村奶牛发生疫情,发病牛2114头,死亡19头,死亡率0.9%;有95个县308个乡2463个村羊发生疫情,发病羊4703只,死亡羊57只,死亡率1.21%。与2010年相比,发病范围增加29个县154个乡534个村,发病数减少639只,死亡数减少了124只。5.血吸虫病2006-2010年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项目执行顺利,各项农业重点综合治理措施均落实到位,如期完成了农业血防综合治理任务,实现了《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4(2004-2008)》预期目标,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国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到2008年,全国所有1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已全部达到《纲要》中确定的疫情控制标准,其中以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四川省和云南省,及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江苏省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其余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4省已达到疫情控制标准。二是家畜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家畜阳性率由2006年的4.6%下降到2010年的1.08%,下降了76.5%,病畜数由2006年的51983头降至2009年的26617头,全国已无一类、二类流行村(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10%和5%),家畜疫情降至建国以来最低水平。家畜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三是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各地不断强化家畜圈养、替代养殖、以机耕代牛耕、封洲禁牧、放牧家畜查治等各项措施。据湖区五省重点流行县统计,已有71%的县级政府发布了禁牧通告,聘请禁牧监管人员2187名。7个疫区省放牧家畜数量、耕牛数量显著降低,特别是阳性家畜数量及家畜感染强度的显著下降,有效控制了畜源性传染源,对疫区人体血吸虫病疫情的降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四是部分疫区螺情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使湖区垸内易感地带钉螺孳生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变,有螺面积明显下降。在血吸虫疫区推广水改旱36.9万亩,挖鱼池5.1万亩,共减少钉螺面积共计42.0万亩。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如四川省彭山县、丹棱县,通过水改旱种植水果,钉螺面积下降90%以上。5(二)积极落实人畜共患病防控措施1.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实行依法防治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家畜家禽防疫条例》,把家畜“两病”列入二类疫病防治;随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7年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农业部颁布了《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有力地保障了“两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2.制定防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防治工作农业部先后制定了家畜布病“八五”、“九五”防治规划,“两病”“十五”防治规划,每年制定下发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全国家畜“两病”防治工作。疫区各级农牧主管部门根据农业部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本地区家畜“两病”防治具体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3.实施家畜人畜共患病防治措施免疫监测,不同病种据统计,1987-2007年,全国动物布病防治,共免疫动物76656.7万头(次),其中:羊5921.7万只(次),猪2069.1万头(次);共检疫监测家畜11367.1万头(次),其中:奶牛2474.9万头(次),羊6727.7万只(次),猪425.3万头(次);共扑杀病畜298546头,其中:奶牛50764头,羊174698只,猪81736头。2000-2007年全国动物结核病防治,共检疫监测牛2123.3万头(次),其中奶牛1703.99万头(次),扑杀病畜48940头(只),其中奶牛47339头。在布病疫情较重的地区,有计划地开展奶牛免疫1496.7万头(次),上述工作措施的落实为全国畜间“两病”疫情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4.科技各种疫苗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防治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每年投入800万元资金用于布病、马传贫、牛肺疫、马鼻疽等防治工作,结核病未投入经费。各疫区省也相应加大了布病防治工作的投入,1987-2007年,地方累计投入布病防治经费22076.72万元用于布病的免疫、监测和扑杀等防控。特别是近年各疫区省对布病防控的投入越来越多,近5年投入经费15893.62万元,占总经费投入71.99%。这些经费的投入有力地保证了防治工作的开展。5.加强机构队伍建设,适应防治工作需要按照国务院兽医体制改革的要求,在新一轮的兽医体制改革工作中,各级兽医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农业部成立兽医局,作为全国兽医管理机构。成立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及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作为技术支撑和服务指导机构。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县建立和完善了动物防疫行政管理、防疫监督和技术支7撑三大体系,为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提供了组织和人力保证。6.宣传培训7.加强部门配合(三)回顾我国人畜共患病发展趋势1.全国畜间布病疫情防控取得成效与2010年相比,奶牛的发病县减少了56个,疫点529个,发病数减少了4001头,其它牛发病数减少了2186头,死亡数减少86头,阳性率下降了0.47%。羊的死亡率减少1.51%。监测结果显示,奶牛阳性率减少了0.1个百分点,其它牛阳性率减少了0.02个百分点。羊的监测数明显增加了6924910只,扑杀阳性羊数增加了138177只。因此,从牛布病的发病范围、死亡数、阳性数量上看,全国畜间的布病疫情处于平稳呈下降趋势。个别重疫区省(区、市)如内蒙古自治区布病疫情仍居高不下。2.全国牛结核病疫情呈现下降趋势与2010年相比,奶牛发病县减少53个,疫点明显减少739个。除重庆、贵州、湖南、新疆等省区结核病阳性率偏高外,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大部分省区疫情平稳并呈现下降趋势。3.全国狂犬病疫情略有上升与2010年相比,发病县减少了83个,发病村减少了104个,发病数减少了214条,死亡数减少了148条,死亡率上升了2.42个百分点。监测数增加了386903条,阳性数增加了2689条,阳8性率上升了0.13个百分点。发病县安徽省41个,云南省31个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病县14个。发病数量最多的安徽省有病犬267只,云南省有病犬83只,广西壮族自治区病38只。二、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情况(一)布鲁氏菌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畜间流行已久。建国前我国布病疫情资料寥寥无几,既不系统也不准确,更谈不上任何防治工作。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道2例布病。此后,相继在福建、河南、北京、内蒙古、吉林、山东、河北、甘肃等省区的人畜中发现布鲁氏菌感染及布病患者,并从感染的人、羊、牛中分离到布鲁氏菌。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布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畜间布病的发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20世纪50-70年代为高发期。部分省区疫情相当严重,尤其是在牧区,严重地区的人畜感染率达到60-70%。二是80-90年代为基本控制期。国家增加了一定的投入,采取“免、检、杀、消、处”等综合防治措施,使布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据统计,家畜布病总的阳性率控制在0.09%-0.28%,奶牛布病阳性率由87年的0.46%下降到99年的0.09%。三是2000年以后为反弹期。随着饲养量增加,市场交易频繁,造成布病疫情反弹。特别是近年来,布病疫情出现上升趋势,家畜布病总的阳性率高达0.75%,奶牛的阳性率由2000年的0.09%上升到2007年的0.84%。9近年来,随着布病检疫监测力度的加大,全国畜间布病发病数由2010年的34890头(只)上升到2011年的125030头(只)。同时,监测检出的阳性畜迅速增多,2010年的40448头(只)上升到2011年的132220头(只),增加了30多倍。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1年对布病疫情比较重的内蒙古等7省(区)抽样监测中,布病总阳性率吉林省洮南县最高(6.67%),规模场阳性率陕西省绥德县最高(6.67%),行政村阳性率吉林省洮北县最高(12.5%),屠宰场阳性率青海省乌兰县最高(25%)。从检测结果看,布病在一定区域或个别场内流行严重,大量传染源的存在使得这些地区及附近周边地区发生布病的风险加大,严重威胁当地农牧民的身体健康。为了探索区域控制和扑灭布病模式,总结布病防治经验,为全国布病净化提供思路和技术储备,农业部启动内蒙古、吉林、北京等省份布病区域化管理综合防控试点工作。实施布病区域化综合防控试点工作是我国探索创新布病防控工作模式的重要工作,试点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国布病防控工作成效。试点所在盟(市)、县(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布病防控工作,不断完善兽医基础设施、健全防疫技术队伍,提高检验监测技术水平,为布病防控提供队伍和技术保障。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积极落实试点工作所需的经费、物资等,
本文标题:人畜共患病防控情况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088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