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1.判断题、2.名词解释、3.简答题、4.案例分析题、5.论述题《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一.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名词解释)社会知觉:主体对客体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社会知觉的过程不仅包括依据主体的社会经验对有关信息、线索进行选择、识别的知觉活动,还包括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社会知觉是人的更复杂的认知活动。社会知觉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社会知觉是现代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科学及管理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包括对他人的认知、人际知觉、角色知觉三类。自我知觉:即自我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知觉。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是有效的从事社会活动的前提,也是社会化成熟的标志。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称“先入为主”效应或第一印象。近因效应:即指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更大。这主要表现在对熟悉的人或对象上。晕轮效应: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社会认知偏差,指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刻板印象: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并在其头脑中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形象。这种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象是社会知觉的定势现象,也称社会刻板印象。态度:态度是个人对待外界现象(包括人、事和物)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简言之,激励就是激发与鼓励并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非正式团体: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组织程序和明文规定的团体。这是由一些性格相投、志趣相同、新年一致、情感亲近、活动与交往关系密切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非正式团体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交欲望、归属感和情感上的需要;它也有自己的规范和共同遵守的纪律;有自己的头头,成员之间有一定的约束力。使团体活动得以维持下去。团体士气:士气本意是指军队作战时的集体战斗精神,其含义延伸到现代企业和组织中表示团体的工作精神、服务精神和团队精神。意见沟通: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经由联络渠道,传递与交流信息、思想观点、情感愿望、以及,达到相互了解与理解的过程。意见沟通是团体存在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团体凝聚力: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它可以通过团体成员对团体的向心力、忠诚度、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来表示;也可以用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团结合作、亲和友谊、有一致的价值观、有相近的态度等莱说明;还可以表现为团体成员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抵御外来攻击或同其他团体的竞争能力。团体凝聚力对于团体行为和团体效能的发挥,对完成团体任务起着重要作用。从众行为:指个人在团体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团体的“压力”,而在意见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团体中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决策:管理心理学中,决策是广义的,指人们对某一件事情拿主意,想办法,做出审慎的选择或决定的过程。决策在现代成为管理理论中的一门系统科学,最早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西蒙等人提出的。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领导人的一项根本性的工作。决策是管理的灵魂与核心,决策是成败的关键。领导与领导者:领导的实质是:指引和影响个体、团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所期望目标的行为过程。这里实行领导行为实施指引和影响的人叫做领导者,在现代领导科学中,领导者的含义即指领导者个人,也指领导集团。领导与领导者互为依存的。人际关系: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联系和影响而形成的心理行为关系,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包含交往的认知、情感、意向行为三种心理成分。领导的影响力:领导的影响力就是指:领导者在人际关系、团体与组织行为中,影响与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领导的影响力还通过其所在著名企业对其他企业,乃至国内外企业产生重要影响。领导影响力由权力性与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二.简要问题(包括部分判断题的知识点内容)1.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独特性。(1)狭义概念:是研究企业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行为科学指的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管理科学。(2)广义概念:是研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行为科学是指一个学科群,由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构成。管理心理学的独特研究对象,具有其独特性:(1)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2)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企业中的(人——人)系统(3)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企业中的纯碎的人的因素(4)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企业中的内环境系统2.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任务。学科性质:(一)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性特点(二)管理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性特点(三)管理心理学的多层次性多维度特点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提高组织的劳动和工作生产率,完成组织既定目标。(二)对劳动者实施有效管理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三)建构与完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3.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掌握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问卷法。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观察时,可按被观察者所处的情境特点分为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两种。(1)自然观察:是指完全在自然的条件所进行的观察,被观察者一般并不知道自己正处于被观察之中(2)控制观察:是在限定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被观察者可能不了解,也可能了解自己正处于被观察的地位。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中诱发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之为实验法。实验法依试验场地的性质差异,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谈话法(晤谈法)(1)有组织的谈话。(2)无组织的谈话。问卷法常用的问卷量表有三种形式:是非法、选择法、等级排列法。4.一般了解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各阶段大约时间、代表性人物第一阶段:早期管理(经验管理阶段)时间:大致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罗伯特·欧文、查尔斯·巴贝奇第二阶段:科学管理阶段。时间: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五要素,韦伯—官僚模型第三阶段:现代管理阶段。时间:从本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大致经历了30年时间。代表人物:梅奥(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赫茨伯格。第四阶段:最新管理阶段(系统管理理论阶段)。时间:70年代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巴拉德、西蒙、卡斯特、杜拉克、卡曼。5.掌握我国古代管理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内容(九大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关于“人性”本质问题的看法———“以人为本”第二、关于人群关系的看法——以和为贵”、“人能合群”、“身先士卒”第三、关于领导者的道德品质———“以德为先”第四、关于为人处事哲学———推崇“中庸之道”第五、关于领导的艺术与策略———“治国安邦”、“先治民心”“法治为主”第六、关于领导者的素质———纯而不杂,精而不乱。第七、关于“士气激励”问题———重“气”激励、赏罚分明第八、关于人才观-———“重人得民”、“任人为贤”、“人有所长”、“因人而异”第九、关于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无为而治6.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主要核心观点)㈠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②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③人性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历史性和发展变化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提出,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㈡人的价值。无产阶级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无产阶级价值观的特征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为全人类的解放作贡献。㈢人的需要。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马克思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可分为自然的、精神的、社会的需要三种。②恩格斯从物质资料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需要层次。③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要满足人的需要是有条件的。”7.掌握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动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的主要观点。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管理思想的要点。一、“经济人”的假设麦格雷戈;雪恩(1)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2)人类多数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3)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4)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5)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X管理理论:--基于这种人性假设麦格雷戈提出X管理理论要点是:(1)管理者从经济利益出发来使用生产中的人力、物力、财力。(2)管理者的任务在于指导与激发职工的工作表现,并时常控制与修正职工的行为,以符合组织之需要。(3)管理者必须管制其下属,并需要利用说明、奖赏、处罚与控制等方法。二、“社会人”的假设梅奥(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3)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管理原则1、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管理的重点不应只注意生产任务,而应注意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2、管理人员的职能不应只注意指挥、计划、组织和控制,而应重视职工间的人际关系,沟通信息,了解情况,上传下达,重视培养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3、在奖励时提倡集体奖励,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4、提出了新型的“参与管理”的形式,即让职工不同程度上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三、“自动人”的假设“自动人”假设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要充分表现出来,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工作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和手段。而自我现实,即成就需要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人们才感到最大的满足。1、厌恶工作并不是普通人的本性(天性)。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工人们有自愿去做的愿望;也可能是一种惩罚。2、外来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3、致力于实现目标与实现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报酬在起作用。4、逃避责任,缺乏抱负以及强调安全感通常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5、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6、在现代工作化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能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管理原则1、管理重点的变化。从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工作环境.主张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能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2、管理者的职能作用的变化。管理者的主要职能既不是生产的指挥者和控制者。也不是人际关系的调节者;而是生产环境与条件的设计者与采访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以发展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3、奖励制度的变化。内部激励.即重视职工获得知识,施展才能,形成自尊、自重、自主、利他、创造等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管理的任务只是在于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4、管理制度的变化。该人性假设主张下放管理权限,建立较为充分的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等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8.掌握社会知觉的概念及其类别的涵义。(他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他人知觉:指对他人的需要、动机、情感、观点、信念、性格等内部心理状态的知觉。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知觉。角色知觉:指对人们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社会分工)和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知觉。自我知觉:指对通过对自己的行为的观察面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的知觉。9.了解社会知觉的错觉,重点掌握前五种错觉涵义。1第一印象:指两个素不相
本文标题:《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18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