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湖南旅游总规新闻背景材料
1长沙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背景资料长沙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按照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长沙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于2005年7月开始规划招标,2006年7月正式着手《规划》编制工作,2008年5月通过专家评审,2009年11月9日长沙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规划》实施,并明确由长沙市旅游局组织落实。一、规划编制的背景长沙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素有“楚汉重镇”、“伟人故里”、“屈贾之乡”、“快乐之都”等美誉。全市共有地文景观、人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古建筑和休闲购物等旅游资源8个大类(占国家8个大类的100%)、29个亚类(占国家31个亚类的94%)、91个基本类型(占国家基本类型的59%)。近10多年来,长沙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逐年上升,旅游收入相当于GDP中的比重稳定在10%以上,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特别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2009年为“长沙市旅游业发展年”,作出“突出把旅游业培育成消费热点”的战略部署,攻坚克难,逆势而上,有效化解了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不利影响,促使旅游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共接待2国内外游客389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18.2%。其中,入境旅游共接待游客57.78万人次,实现入境旅游收入45026.3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2%、6.2%,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之首。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全市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9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8个,3A级旅游景区9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全省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省茶业旅游示范点1个;星级饭店85家,其中五星级10家,四星级17家,日住宿接待能力超过13万人;旅行社174家,其中组团社13家;星级农庄124家,其中五星级20家,四星级24家,三星及三星级以下80家,农家乐1500多家。长沙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被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为“中国大陆最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城市”之一。长沙旅游产业发展来势喜人。但是与旅游业发达城市相比,与旅游资源先天禀赋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加强规划管理、促进集约发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提升长沙旅游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拉动内需等方面作用,推动长沙市旅游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将长沙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热点旅游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规划编制的过程32006年上半年,市政府组织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任顾问、市旅游局局长任组长、市旅游主管规划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的长沙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始终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精心挑选编制单位。2005年上半年,在市招标办、市纪委的监督下,我们聘请国家旅游局前任规划司司长魏小安、国家旅游局潘肖澎、复旦大学夏林根教授等7名旅游规划专家,对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地旅游景观院等5家参加投标的乙级以上旅游规划设计公司的投标方案进行评标,最终选定湖南大学生态旅游规划中心为我市旅游规划编制单位。2、深入开展前期调研。2006年7月至9月,组织规划编制组17位专家到各区县(市)、旅游景区(点)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发放调查问卷3000份,召开座谈会18次,全面摸清长沙市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特性,深刻分析了我市旅游市场现状、重点旅游区的游客构成以及长沙市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等。3、认真撰写规划初稿。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规划编制组在完成各区、县(市)规划初稿、专题研究、专项规划、长沙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编制的基础上,完成了《长沙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文本初稿编写。4、广泛征求各方意见。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采取将规划文本初稿发放至各区县(市)、相关部门、旅游企4业,聘请省旅游局、省旅游学会、中国著名旅游规划专家、国家旅游局规划司前司长魏小安和湖南省旅游规划编制组组长、中山大学保继刚等领导、专家以通讯评审的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对规划文本初稿进行了三次修改完善。5、严格进行规划评审。2008年5月28日,《长沙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评审会在长沙市湘麓山庄召开,我们聘请世界旅游组织官员徐汎女士、复旦大学夏林根教授等国内知名大学专家以及省市相关部门领导组成评审组对旅游规划进行认真评审,评审组认为,该规划文稿指导思想明确,基础扎实,数据可靠,内容详实,技术路线科学。全面完成了委托方项目计划书制定的任务和要求,符合规划通则的要求。规划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总体规划。一致通过规划评审。2008年以来,规划编制组根据此次专家组评审意见,结合长沙市“两型社会”规划和“先导区”规划,对规划文本进一步完善,使得《规划》的理论高度和现实指导意义有了极大提升。三、规划的主要特点规划的编制注重突出5个方面的特色:1、前瞻性。《规划》文本着眼于未来,坚持以“四高”为原则谋划长沙旅游,真正展示长沙旅游的大气派。一是高起点。确立了“将长沙市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复合型国际化旅游城市”等宏伟目标。二是高标准。规划编制的观念先进、方法科学,运用了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等5种理论,5对比研究、结构分析等12种方法编制。三是高品位。突出打造以山、水、洲、城为依托,以娱乐休闲为特色,以楚汉文化和湖湘文化为内涵高品位产品,提出了“快乐之都,中国长沙;山水洲城,多彩长沙”等旅游形象口号。四是高效益。对长沙旅游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了全面规划,促进和谐发展。2、操作性。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开展了大量与规划相关的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工作,包括资源研究、市场研究、产业研究、SWOT分析、旅游形象研究、8个专项规划和9个区、县(市)规划等,再以13部国家旅游法规和规划、5部湖南省专项发展规划、5部长沙市专项发展规划为依据,将专题研究成果融入规划之中。尤其注重紧密结合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家综合实验改革配套区”以及“大河西先导区”的建设等背景来规划长沙旅游业,使规划更符合长沙实际、更符合法律法规,更具有可操作性。3、综合性。根据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规划组聘请了古建筑、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工商管理、电广传媒、形象设计、古文物、经济投资等与旅游规划相关的10多个学科的专家进入规划组。聘请了美国、德国、加拿大、新西兰、韩国等6个国家的近20名旅游规划专家、城市规划专家及知名国际旅行商负责人参与规划编制,使得规划具有较好的国际性和多学科基础。4、系统性。按照全域规划、全面规划的要求,规划的期6限为2009年至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执行。规划内容系统全面、重点突出,包括长沙市旅游背景、资源研究、市场研究、产业研究、形象研究、产品研究等7个专题研究报告,望城县、宁乡县、长沙县等5个区3个县1个市旅游业发展规划,还有8个专项发展规划、5个旅游业发展规划图,力求在时间上、空间上、产业布局上形成相互配套、全面对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5、权威性。省旅游局认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分析问题全面,目标措施可行,是指导长沙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对长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结构,建设旅游支柱产业,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长沙市政府要求市旅游局在《规划》的指导下,监督指导各区、县(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指导完善旅游景区规划,促进长沙旅游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四、规划的主要内容为科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显著作用,结合长沙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规划》主要确定了以下九个方面内容:(一)长沙市旅游业发展中长期目标。通过规划的实施,达成以下几个目标。一是总目标。规划期内,将长沙市建设成为湖南省旅游业的核心和枢纽,全国旅游热点城市,中国中西部极具影响力的旅游胜地和中转中心;建设成为以山、水、洲、城为依托,以娱乐休闲为特色,以楚汉文化和湖湘7文化为内涵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复合型国际化旅游城市。二是经济指标。到2020年,长沙市年接待旅游者突破5700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519亿元,相当于全市GDP总量的16.06%,使旅游业成为长沙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三是旅游区目标。到2020年,长沙市5A级旅游区达到3个(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刘少奇纪念馆、马王堆汉文化旅游区);4A级旅游区达到12个(铜官窑文化园、湖南第一师范、石燕湖生态旅游区、沩山宗教文化旅游区、灰汤温泉度假旅游区、洗心禅佛教文化旅游区、黑麋峰生态旅游区、黄兴镇乡村旅游区、杨开慧故里红色文化旅游区、善化历史文化旅游区、湖湘文化园、千龙湖生态旅游区)。四是社会目标。通过规划的实施,提供80万个就业岗位,为本地人民的致富奔小康铺平道路;大力提高农村的精神面貌;为弘扬湖湘文化,提升市民素质,建设文明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更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提供积极影响。五是城市目标。创建“中国最佳娱乐旅游城市”,建设成泛珠“9+2”区域的重要旅游城市、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心旅游城市,建设成最适宜人居的综合性城市。六是环境目标。景区环境质量100%达标;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得到保护,生态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实现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和谐发展。(二)长沙市旅游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期内,长沙市将大力实施“六大战略”:一是项目建设战略。实现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二是增长极战略。通过资金、物资、能量、信息、人才的聚集形成增长极,以增8长辐射带动周边旅游业发展。三是大旅游战略。结合旅游统计、产业构成、市场促销等,建设大旅游区、构建大交通、宣传大文化、组织大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形成以城市为核心的大旅游吸引物。四是旅游品牌战略。打好汉文化、红色文化、湖湘文化、现代农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之都,其次是作好影视、歌厅、酒吧、卡通、餐饮、休闲等文化品牌,将长沙市建设成为中国的“娱乐之都”。五是区域合作战略。在加强与周边旅游区合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中部六省区以及泛珠“9+2”区域旅游区的合作,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双赢。六是城市旅游战略。积极开发城市的旅游功能,进一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健全城市旅游体系,推动长沙城市旅游的发展。(三)未来长沙市旅游空间总体布局。通过对长沙市旅游资源空间聚集度和长沙市旅游发展现状和旅游趋势分析,确定了长沙市旅游空间布局“一心,三带,四组团”格局,并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一心:长沙市都市区范围,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三带:浏阳河旅游带,湘江旅游带,沩水风光带;四组团:文家市红色观光旅游组团、花明楼-灰汤红色观光度假旅游组团、黑麋峰生态旅游组团、开慧-社港历史文化观光度假旅游组团。(四)规划期内长沙市旅游产品开发战略。结合长沙市的主要旅游产品结构及发展现状,提出了未来长沙市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内容、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和专项产9品、旅游精品线路的规划设计等。确定了在巩固和提升观光游、度假游、乡村游、会展与商务游等传统的旅游产品前提下,大力推进生态游、自驾车游、体育游、休学游等高端特色旅游产品的发展方向;规划设计了“1159旅游精品发展战略”,即“一条黄金旅游带”、“一个精品旅游目的地”、“五条特色精品旅游线”、“九条区内精品旅游线”。(五)长沙旅游形象及营销策略。结合长沙市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旅游资源特色,确立了长沙市旅游形象:极具人文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最具休闲特色的现代娱乐之都。进一步提出了“快乐之都,多情长沙”等系列形象鲜明的长沙市旅游宣传口号,确立了以旅游媒介地、客源地、目的地为主要营销目的地的“三地营销”战略,提出了“二次”营销的理念和实施办法,总体定位于跳出传统旅游目的地营
本文标题:湖南旅游总规新闻背景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19144 .html